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在种植到七月下旬之后易发作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该种病害可以通过轮作或喷洒农药等方式防治。  相似文献   

2.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成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状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叫死秧子病、白绢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病是由同一种病菌侵染引起的。该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和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二年萌发菌丝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两年。向日葵茬、重茬,低洼地、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3.
大豆菌核病是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纵剖病秆,中空,可见黑色圆柱形菌核。干燥条件下病株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称苗枯。叶片、豆荚染病形成叶腐和荚腐。病菌依靠菌核过冬,它散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种子间。春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雨量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重迎茬或前茬向日葵,地势低洼,密度过大或长势过盛使田间郁闭的大豆田发病严重,7、8月份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4.
一、菌核病1.发病症状主要侵染植株茎部。田间多见植株上部叶片萎蔫变褐枯死,茎部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状菌丝体和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而成为菌核。切开病株茎部可见有黑色鼠粪状或圆柱状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  相似文献   

5.
<正>一、菌核病1.发病症状主要侵染植株茎部。田间多见植株上部叶片萎蔫变褐枯死,茎部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状菌丝体和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而成为菌核。切开病株茎部可见有黑色鼠粪状或圆柱状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呈丝状。荚上病斑褐色,易枯死不能结荚,豆类易腐烂。  相似文献   

6.
<正>1大豆菌核病1.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  相似文献   

7.
一、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病特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相似文献   

8.
大豆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9.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10.
1症状识别1.1菌核病从幼苗到成株期都可发病,主要危害茎秆,幼苗首先从茎基部感病,向上蔓延,病部呈深褐色湿腐,气候潮湿时病部生有白色絮状菌丝,病苗死后表皮破裂。成株期感病,茎和茎基部有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严重时表皮开裂呈麻秆状,苍白色,后期病株茎内生有黑色菌核,如鼠粪状。豆荚病斑褐色,死后全荚苍白色。  相似文献   

11.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  相似文献   

12.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3.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一、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4.
一、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大豆菌核病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病斑水渍状,不规则形,浅褐色或近白色,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  相似文献   

15.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土壤中的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散发后侵入花瓣或老叶为害,带菌的花瓣凋落到叶片上后菌丝侵入叶片,并通过叶柄侵入茎秆,产生有毒物质破坏水分和养分在油菜茎秆中的输导.发病植株以茎秆受害更重,初显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绵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  相似文献   

16.
一、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的地上部,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病斑水渍状,不规则形,浅褐色或近白色,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  相似文献   

17.
正一、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1.病害症状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是:叶片上产生圆形水渍状病斑,病斑中央呈黄褐色,具有明显的轮纹,高湿时还能产生白色霉层、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茎秆受害,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梭形或长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面有白色絮状霉层,后期病部皮层破裂,维管束外露,从茎部裂开处或剖开病茎,能发现黑色鼠粪状的菌核。2.发病规律油菜菌核病自油菜苗期到近成熟期均可发生,花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大蒜白腐病(一)危害特征大蒜白腐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以及鳞茎。大蒜开始染病时外部叶叶尖呈现条状或叶尖沿下变黄,然后扩展到叶鞘和内叶,植株长势衰弱,植株变黄矮化或枯死,田间拔出病株可见鳞茎的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上面长有大量的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在菌丝层中长出大小为0.5~1.0 mm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病株鳞茎变黑腐烂。田块大蒜成团枯死,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又称尖眼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夏、越冬.秋播后,菌核萌发出菌丝侵入叶鞘和茎秆,发生病害. 一、症状鉴别 秋播后病菌危害可引起烂种,不发芽.小麦苗期感病后,病部初呈暗绿色小斑,后渐扩大呈云纹状大斑,可扩展达4~5厘米.潮湿条件下,病部出现白色的菌丝,有时出现白色粉状物.  相似文献   

20.
<正> 1 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俗称百杆、麻杆、烂杆。全国各油菜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温暖潮湿地区此病发生较重。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最严重:而且各个部位均能受害,以茎部受害最重。 苗期病斑多数在地而根茎相接处发生,形成水渍状红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白色,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絮状白霉,严重时使病部软腐,形成许多黑色鼠粪状菌核,导致幼苗死亡。在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上时,开始用药。可选用1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