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播期和密度对长农35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长农35号谷子产量、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谷子生育期影响较大,播期相同时密度对全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谷子产量和植株性状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条件下,长农35号最佳播期和密度组合为5月15日播种、留苗密度45.0万株/hm2,该组合产量最高。根据试验结果和多年栽培经验,认为长农35号的最适播期为5月5~20日,最佳留苗密度为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延安南部旱塬地膜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2000年对旱塬地膜油菜种植模式、播期、密度、品种四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覆膜栽培增温保墒,增产效果明显;种植模式宜选膜际条播,简便省工;最佳播期应比露地油菜适播期推迟5~10d;高产留苗密度为每公顷15~22.5万株;背风向阳或高肥力地块大力推广种植甘兰型油菜86—181或甘杂1号,坡峁地或中低肥力田块种植白菜型油菜延油2号较为稳产。  相似文献   

3.
辽杂四号留蘖栽培(1~2蘖)的主茎变矮,茎粗变粗,穗长变长,有一定的增产效应;留蘖栽培抗倒伏效果明显。辽杂四号随着播期的延后和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增加,茎粗逐渐变细,其最高产播期为5月5日前后。辽杂四号种植密度与倒伏率呈正桐关关系,密度从5400~7000株,倒伏率逐渐上升;密度从5400~5900株,产量呈线性上升;6000~6500株,为高产稳产密度;7000株以上为高产而不稳产密度。辽杂四号的最佳收获期为蜡熟后期,此时收获产量高、籽粒大、出米率高,米饭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张杂谷9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可以为其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指导。2011~2012年在张家口地区,从播期、密度、密度与氮肥互作3个方面,进行了张杂谷9号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张家口地区,张杂谷9号的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不同的生态区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播期,其中,暖区和较暖区可在5月中旬播种,冷凉区则须提前至4月中旬~5月初播种;旱地(仅靠自然降水)的适宜留苗密度为12万~18万株/hm~2,水浇地的适宜留苗密度为30.0万~37.5万株/hm~2。密度为18万~24万株/hm~2时,采用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施氮量分别为75、150和150 kg/hm~2,或者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施氮量分别为75、0和300 kg/hm~2的施氮方法,谷子产量均能够达到6 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5.
播期和密度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弱分蘖品种济谷19为对照,研究留苗密度和播期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分蘖和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30日春播,书香1号留苗密度(本试验均指666.7m2密度,下同)1.5万、2.5万、3.5万、4.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分别是2.30、1.90、1.37、1.35个;随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数减少,群体成穗和产量增加,留苗密度2.5万、3.5万、4.5万株时产量显著高于1.5万株,留苗密度4.5万株产量最高。6月26日夏播,书香1号分蘖成穗能力显著降低,留苗密度1.5万、2.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0.80、0.46个,密度3.5万、4.5万株时基本没有分蘖成穗。书香1号分蘖茎的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等性状都明显低于主茎相应性状。4种密度下强分蘖品种书香1号产量都低于济谷19,留苗密度4.5万株时济谷19春播单产(666.7m2产量,下同)315.7 kg、夏播单产471.2 kg,比书香1号产量高7.05%、25.3%。总之,强分蘖谷子品种分蘖成穗能力和密度、播期密切相关,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成穗数降低,播期早分蘖成穗数多,播期推迟分蘖成穗数减少;不同留苗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分蘖性谷子群体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主茎成穗对强分蘖谷子产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强分蘖性品种书香1号产量水平显著低于弱分蘖品种济谷19,生产上应当重视弱或不分蘖谷子。  相似文献   

6.
衡谷1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在街谷9号繁种田发现的超早熟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其生育期极短,夏播仅58 d左右,突出特点是超早熟。探明该品种早熟特性、最晚播期以及最佳留苗密度,可以为其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3个早熟和2个中熟谷子品种为对照,在4月16日~8月31日每隔15 d播种1期,研究了不同播期下衡谷12号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同时,采用二因素(播期、密度)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其中,播期设6月11日和8月11日2个水平,留苗密度(用播量、行距和株距调)设75.0万、112.5万、150.0万和187.5万、225.0万、262.5万和300.0万株/hm~2计7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下衡谷12号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衡谷12号生育期较短,在8月15日播种仍可成熟,且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生育期均稳定在58d左右,营养生长阶段缩短、穗分化较中早熟品种提前47~62d是导致其较早成熟的主要原因。衡谷12号在6月11日播种、留苗密度为18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2 447.93 kg/hm~2;8月11日播种会造成谷子明显减产,要获得较高产量,就应适当增大种植密度,晚播高产的适宜留苗密度为225.0万~2625万株/hm~2,产量可以达到2 010.43~2 076.40 kg/hm~2,其中,26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略高于225.0万株/hm~2密度处理。衡谷12号不适于正常的大田生产,可作为超早熟种质资源进行研究或用于灾后紧急补栽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地区种植的高粱品种,以龙杂19号、晋杂22号、吉杂228号、冀酿2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西地区进行3个播期处理(4月16日、4月25日和5月5日),调查播期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能显著影响高粱生育进程,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依次延后,但高粱全生育期缩短。播期对高粱株高影响不明显,对穗长影响随品种不同而不同;对穗粗和千粒重的影响则表现为随播期的延迟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早播高粱各品种单穗重最大,产量最高。在供试品种中冀酿2号早播获得最高产量为385.1 kg·(667 m2)-1,综合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8.
冀杂谷8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抗咪唑啉酮、抗逆丰产性突出的优质夏谷杂交种。为了明确冀杂谷8号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该杂交种的高产优势,2018年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对影响产量较大的播期、密度、施肥条件等配套栽培措施以及穗腐病防治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家庄地区,冀杂谷8号的适宜播期为6月27日,适宜留苗密度为52.5万株/hm~2,适宜的底肥施肥条件为生物有机肥2 25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预防穗腐病的适宜喷药时期为抽穗期。以此为基础组配冀杂谷8号夏谷区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可以全面发挥该杂交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播期条件下,湘杂油7号植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鲜重、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芥酸和硫苷含量等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千粒重与播期和种植密度关系则不明显;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是决定油菜产量的变异因子,其中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综合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2因素处理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以9月15日播种、种植密度135000株/ha最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高油油菜品种秦优33在渭北塬区不同播期与留苗密度下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在9月24日,留苗密度在1.2万/667m2产量最高。9月24日以后播种,如增加留苗密度,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增加留苗密度对播期的推迟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同时,迟播适当增加留苗密度,植株变矮,茎秆变细,有效分枝数减少,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1.
长杂2号在襄垣县的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郭晋襄  李会霞  田岗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74-1176
对优质、高产谷子杂交种长杂2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在襄垣地区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种丰产、稳产、抗逆性强。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优质高产栽培措施:适时播种、适时喷除草剂并间苗、公顷留苗不应超过30万株、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时抢收,为该品种大面积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播种密度对黑豆芽苗菜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黑豆芽苗菜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6161、2321、8472、4633、079 g/m25个播种密度,研究播种密度对黑豆芽苗菜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黑豆芽苗菜产量呈增加趋势,当密度大于2 463 g/m2时,产量增长幅度趋于平缓。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黑豆芽苗菜株高呈增加趋势,但幅度较小,当密度由1 847 g/m2增至2 463 g/m2时,株高有较大幅度增加。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黑豆芽苗菜蛋白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在3~4 g/100 g。[结论]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黑豆芽苗菜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播种密度为2 463 g/m2时,黑豆芽苗菜的产量和生产成本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云油杂2号适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适宜菜油两用油菜品种(Brassica napus L.)云油杂2号的栽培技术。[方法]选用云油杂2号杂交品种进行育苗移栽,进行不同密度、播种期、打薹时期正交试验。[结果]密度在12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产值19 056.75元/hm2;其次是密度在9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产值16 545.90元/hm2;第3是密度在15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15 190.80元/hm2;最低是密度在12万株/hm2,10月16日播种,抽薹后12~15 cm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低,5 450.85元/hm2。[结论]云油杂2号最佳栽培技术是密度12万株/hm2,9月中下旬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4.
红花苗菜营养价值高、生长周期短,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总结了红花苗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时采收等方面内容,旨在为科学生产红花苗菜提供参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杂交香稻香两优875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杂交香稻品种在贵阳高海拔地区高产栽培的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2007年在贵阳市郊(海拔1350 m)对优质杂交香稻香两优875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栽插株数的裂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家厩肥1000 kg/667m2作基肥,4月5日播种和秧龄50 d的条件下,施纯氮6.9 kg/667m2和栽插1万株苗/667m2的处理产量达681.8 kg/667m2,获得较好结果。并对香优875在高海拔1200~1400 m地区的栽培技术和经济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秧好半年稻,在水稻的栽培管理中,稻苗质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抓好水 稻育苗的每个关键环节,才能达到稻苗既齐又壮的目的,达到水稻高产的目标。在水稻的培育 中,无病害、整齐健壮、秧龄适宜的水稻秧苗,是育苗的基本要求。同时,稻苗的培育受到品种选 择、管理技术、育苗方法,当地的气候等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水稻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前准备、 播种量确定、种子的处理、育秧田的管理等要点,希望能提高水稻秧苗的质量,为农民等相关种植 者提供参考意见,确保水稻的高产,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易发生冻害地区的冬小麦防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麦6号为试材,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法研究播期和播量耦合与小麦越冬死苗的关系,建立了小麦越冬死苗的数学模型。[结果]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20万/hm2小麦的越冬死苗率最低,为10.8%。播期(冬前积温)、基本苗对鲁麦6号越冬死苗率的作用均为正效应,且播期为第一位,播量为第二位。10月1日播种,基本苗390万/hm2,死苗率最大为93.19%;10月6日播种,基本苗344.1万/hm2,死苗率最大为65.97%。10月16日播种,基本苗302.6万/hm2,死苗率最大为49.65%。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229.1万/hm2,死苗率最大为37.46%。[结论]播期对小麦越冬死苗率的作用占第一位,播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栽培上首先要适当晚播,再就是适当降低播量。  相似文献   

18.
超高产杂交稻Ⅱ优162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杂交水稻组合Ⅱ优162开展了高产栽培模式研究。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N量、施P量、施K量、密度和播期5个因素。对回归方程进行了统计选优,降维分析,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播期、密度、施N量、施K量、施P量。高产栽培模式要点为:施N量10.7~11.3 kg纯N/667 m2,施P量17.0~19.0 kg过磷酸钙/667 m2,施K量13.0~14.3 kg氯化钾/667 m2,栽插密度为1.52~1.55万窝/667 m2,播种期安排在3月26~28日。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推广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根据超级稻的特征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南平市延平区推广的超级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用适宜和适应性强的超级稻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精量施肥、病虫防治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当前黄淮麦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合生产调查,研究分析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同步改善的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中,宜选用氮-高效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适宜播期应由9月25日左右推迟到10月2—9日,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冬性品种适当早播,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化肥施用量为氮225.0kg/hm2、磷(P2O5)135.0kg/hm2、钾(K2O)103.59~130.20kg/hm2、硫酸锌20.39~25.04kg/hm2和硫酸锰19.26~24.34kg/hm2,氮肥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450m3/hm2),拔节期增量灌水(900m3/hm2);使用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保障小麦产量不下降、品质不降低。建立了以选用品种,调整播期、播量,重施底氮、平衡施肥,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拔节期增量灌水和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核心内容的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