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讲 草鱼烂鳃病的种类及防治 草鱼在养殖过程中常患烂鳃病,引起草鱼烂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细菌——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二是真菌——鳃霉引起的鳃霉病;三是寄生虫引起的各种鳃病,包括原生动物、粘孢子虫、指环虫和中华鳋引起的各种鳃病。 一、鳃病症状:1.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洞,俗称“开天窗”。  相似文献   

2.
鱼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的鱼传染病,在全国养鱼地区普遍存在,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类,严重时引起鱼大批死亡。病鱼的主要特征为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水面。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28-35℃最为流行,因此每年6-9月危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3.
细菌性烂鳃病为细菌性鱼病的一种,但凡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各种鱼病,统称为细菌性鱼病。这类鱼病种类较多,鱼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因感染而发病,是当前对渔业危害极大的一类鱼病。本文仅以鱼细菌性烂鳃病为例,以其综合防治为论,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放养草鱼成本低、增重快、效益高,但由于草鱼较其它鱼类易患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肠炎,倘不及时进行防治和治疗就有可能发生群体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达80~90%。 草鱼烂鳃病:俗称“开天窗”。多发生在气温高热的8~9月,即鱼类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病变部位在鱼的头部和鳃部,病鱼鳃瓣颜色发白,呈粘稠状,并开始局部腐烂,鳃丝尖端有时可发现软骨外露。鱼体发黑,鳃盖处可蚀成一个小洞。病鱼离群独游,停止摄食,明显消瘦,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烂鳃病是草鱼养殖过程中发生最频繁,危害严重,较难治愈的疾病。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呈现发病快、死亡迅速、继发性感染能力强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现状、病原以及发病条件,并通过分析感染鱼体的组织病理变化以及药物敏感性,对该病提出治疗和预防思路。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烂鳃病是鱼类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会影响鱼类的质量和产量。为此,本文介绍了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概念,又从防治措施及其原则、鱼类养殖地的管理原则、治疗细菌性烂鳃病的药物等方面简述了治疗鱼细菌性烂鳃病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细菌性烂鳃病是池塘养殖草鱼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常造成草鱼大量死亡,因此,了解此病的发生过程及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保证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1致病菌草鱼烂鳃病致病菌为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calumnaris)。该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柔韧、可屈挠的特性。其菌体细长,大小约为0.5μm×4~48μm,在病灶和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体较短,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体较长。其菌落黄色,大小不一,中央较厚,显色较深,由中央向周围扩散成颜色较浅的假根状。2细菌性烂鳃病发病原因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在水质良好的条…  相似文献   

8.
<正>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由多种致病菌引起,如柱状黄杆菌、嗜纤维菌、鱼害黏球菌和柱状曲桡杆菌等。常年均可发病,一般与肠炎、赤皮和寄生虫病并发[1]。410月份为发病流行期,610月份为发病流行期,69月份是流行高峰期。草鱼是我国渔业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2],烂鳃病对淡水鱼类危害极大[3-5],常给水产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2011年8月中旬吉  相似文献   

9.
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价格便宜效果好。 1.五倍子。每立方米水用2~3克五倍子煎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白、赤皮病及烂鳃病。 2.菖蒲。每亩水面用菖蒲和蓖麻各4~5公斤,打碎成浆液状并略经浸泡后,将渣和汁一起均匀地全池泼洒。可防治鱼肠炎、烂鳃和赤皮病。  相似文献   

10.
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复苏并繁殖,加之越冬期间鱼体冻伤,易造成体表感染而致病。因此,春季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细菌性鱼病 (一)主要疾病 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鳃上粘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洞。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肠炎病:病鱼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和  相似文献   

11.
魏建辉 《广东饲料》2002,11(1):37-38
1烂鳃病病原及症状1.1细菌性烂鳃病因:细菌性烂鳃一般都是由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Columnaris)感染引起。病状:发病初期,鳃上分泌大量的粘液,呼吸困难。因此,可以看见鳗鱼在水车、增氧机、岸边游动、聚集。随着病情的发展,轻压鳃部有大量污物或淡红色血水流出,剪开鳃盖可见鳃瓣充血缺损,有无数菌体聚集形成柱状菌落。有的病鳗肝脏颜色变浅,肠道充血。1.2寄生虫性烂鳃病因:由多种车轮虫、杯体虫、斜管虫、指环虫、两极虫等寄生虫感染引起。病状: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鳗鱼活力低,采食量下降,离群独游,鳃丝分泌大量…  相似文献   

12.
烂鳃病,是草鱼常见三大病害之一,可分为粘细菌性烂鳃病,原生动物烂鳃病和中华鲺烂鳃病3种。病因不同,用药也不一样。在无显微镜检查的情况下,怎样区别3种鳃病呢?根据它们的病灶部位、发病鳃丝颜色、发病时间各不相同,可通过以下“三看”进行区别。  相似文献   

13.
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细菌性烂鳃病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同时根据该病的流行情况及症状表现,作出正确的诊断,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渔业养殖密度及产量的不断提高,鱼病已逐渐成了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中寄生虫病占有一定的比例。寄生虫危害严重时可引起鱼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有时寄生虫的影响虽然并不显著。从生产情况看,淡水鱼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是细菌性体表病,  相似文献   

15.
(一)烂鳃病1.发病症状。由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该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2.防治方法。可用0.8毫克/升硫酸铜与1毫克/升漂白粉混和溶液浸洗病鱼15~20分钟,或用0.15毫克/升苯扎溴胺溶液  相似文献   

16.
<正>造成鲤鱼肠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还是水温及喂食上。水温低或温差过大易造成肠炎,喂食不当也会造成肠炎突发。肠炎初期食欲不振,粪便带线,这种情况只需要保持水质,提温至32℃即可快速看到成效。肠炎中、后期,鲤鱼会出现厌食,粪便黄白色,甚至脓疱,肛门红肿等,此时在做好保持水质,提高温度外,就需要添加药物才可治愈。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粘球菌,该病习惯上称烂鳃病,主要危害鲤鱼和青鱼,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  相似文献   

17.
第八讲:细菌性烂鳃病与鳃寄生虫病的区别和防治技术 鳃病是养殖鱼类常见的疾病,烂鳃病的病原体有可能是细菌直接感染,也有可能为寄生虫侵蚀鱼鳃,造成鱼鳃组织的破坏,继发性感染细菌,造成细菌性烂鳃病的假象。两者尽管外部特征相似,但治疗方案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常并发草鱼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及赤皮病,统称草鱼"三病",各养殖场在养殖季节都有可能发生。2017年6月,靖远县东湾镇瓜园村刘某渔场发生草鱼"三病",发病草鱼100尾,死亡33尾。为了更好的防治鱼病,笔者将发病情况及诊治过程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1病原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赤皮病的病原是荧光假单胞菌,3种病害的病原都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适宜水  相似文献   

19.
<正>跳跃春片鱼种及新定塘鱼种,在上午及傍晚,个别鱼经常在水面蹦跳,打得水面啪啪响。这是鱼皮肤上及鳃上生有鱼鲺、锚头蚤等寄生虫所致,应及时对症施药。溜边鱼不在池中央水下游动,而成群结队在池边朝一个方向游跑,尤其鲤鱼、草鱼表现突出,把池水搅动混浊。这是寄生虫、细菌性烂鳃病或水质开始变坏的一种表现。趴边鱼头部和脊背发黑,独游,不吃食,单独趴在  相似文献   

20.
造成鲤鱼肠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还是水温及喂食上。水温低或温差过大易造成肠炎,喂食不当也会造成肠炎突发。肠炎初期食欲不振,粪便带线,这种情况只需要保持水质,提温至32℃即可快速看到成效。肠炎中、后期,鲤鱼会出现厌食,粪便黄白色,甚至脓疱,肛门红肿等,此时在做好保持水质,提高温度外,就需要添加药物才可治愈。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粘球菌,该病习惯上称烂鳃病,主要危害鲤鱼和青鱼,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