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东北地区几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北三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11个试点 5个参试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 ,研究了各品种 (基因型 )、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结果表明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在品种间、地点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而且存在品种×地点交互作用。三个品质性状均以品种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大 ,品种×地点交互作用的相对变异次之 ,地点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小。各品质性状的品种主效应和品种×地点交互作用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东北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采用 5个在各地都能够正常成熟的品质有差异的品种在东北三省有代表性的 11个地点种植 ,分析了解各地点脂肪、蛋白质含量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在品种间、地点环境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而且存在品种×地点交互作用。三个品质特性均以品种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大 ,品种×地点交互作用的相对变异次之 ,地点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小。各生态地点的品质主效应和品种×地点交互作用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白掌属植物杂交授粉和结实特性,建立杂交选育群体,对白掌属13个种或品种植物进行了组合授粉杂交试验,实施杂交组合24个,9个杂交组合和 S. floribundum开放自然授粉处理获得了果实和种子,培育了授粉后代群体;不同组合结果率为15.8%~100%,果实成熟需要50~108 d。各杂交组合每果实种子数为1~10.5个,种子具不同的大小、颜色和表面纹饰形态;不同组合的种子萌发率差异很大,从0.63%到84.67%,成苗率为0.63%~72.63%。结果表明,品种间容易杂交,而不同种间杂交结实率和正常发育种子率均较低。在泰勒×大花白掌和亮叶白掌×大花白掌两个组合中出现了黄化苗,比例分别为17.73%和16.1%。  相似文献   

4.
两年来,在弗吉尼亚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不同杀菌剂处理研究不同白粉病成株期抗性在保护小麦籽粒产量方面的效果。于小麦的3—4个生长期,对白粉病发生严重度进行了评估,根据资料计算平均白粉病严重度(MMS)和白粉病扩展曲线的面积。感病品种Saluda的平均MMS为5.3%,两年内该品种的MMS和籽粒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全生长季进行防治的小区相比,Saluda未处理小区的产量损失平均为13.4%。生长季早期和晚期进行白粉病防治对保护Saluda品种的籽粒产量是极其重要的。Knox62的平均MMS为2.1%,该品种的病害扩展大于其它成株期抗性品种。两年内,Knox62不用杀菌剂的处理同全生长季进行杀菌剂防治的处理相比,其产量相等。两年内,成株期抗病品种Massey、Redcoat及Houser的不一处理小区,其MMS值都低于1%。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品种的遗传抗性都是相当高的。因此,可以不考虑杀菌剂防治囱粉病对这些品种所带来的益处。在利于白粉病流行的条件下,成株期抗性也是有效的。将成株期抗性转入具有高产潜力的半矮化小麦中,可能会出现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双亚七号"品种是采用复合杂交方法[(6409-669×Natasja)F1×78-99]×FR2,经混合个体选择育成的.该品种具有出麻率高,纤维品质好,种子产量高和多抗等优点.区域试验的原茎、纤维和种子每公顷分别为5831.5kg、664.3kg和493.1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七号增产10%、23.1%和22.5%.生产试验的原茎、纤维和种子每公顷产量分别为4785.4kg、789.8kg和537.6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七号增产8.7%、27%和34.4%,长麻率19.5%比对照高4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48.9牛顿,纤维号20#.  相似文献   

6.
两年来,在弗吉尼亚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不同杀菌剂处理研究不同白粉病成株期抗性在保护小麦籽粒产量方面的效果,于小麦的3-4个生长期,对白粉病发生严重度进行了评估,根据资料计算平均白粉病严重度和白粉病扩展曲线的面积,感病品种Saluda的平均MMSO为5.3%,两年内该品种的MMS和籽粒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全生长季进行防治的小区相比,Saluda未处理小区的产量损失平均为13.4%。生长季早  相似文献   

7.
叶面喷施B,Cu对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吉薯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B、Cu对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B、Cu均可使马铃薯的叶绿素含量增多、光合速率增加、产量提高,两元素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好,6个处理中,以处理6叶绿素含量最多、光合速率最大、产量最高,其中B的浓度为0.7%,Cu的浓度为1%。  相似文献   

8.
“双亚七号”品种是采用复合杂交方法 [(6 40 9— 6 6 9× Natasja) F1 × 78— 99]×FR2 ,经混合个体选择育成的。该品种具有出麻率高 ,纤维品质好 ,种子产量高和多抗等优点。区域试验的原茎、纤维和种子每公顷分别为 5 831 .5 kg、6 6 4.3kg和 493.1 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七号增产 1 0 %、2 3.1 %和 2 2 .5 %。生产试验的原茎、纤维和种子每公顷产量分别为 4785 .4kg、 789.8kg和 5 37.6 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七号增产 8.7%、 2 7%和34.4% ,长麻率 1 9.5 %比对照高 4个百分点。纤维强度 2 48.9牛顿 ,纤维号 2 0 井 。  相似文献   

9.
叶面喷施B、Cu对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马铃薯结薯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 B 、 Cu 对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面喷施 B、 Cu 均可使马铃薯的叶绿素含量增多、光合速率增加、产量提高, 两元素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好, 6 个处理中, 以处理6 叶绿 素含量最 多、光合 速率最 大、产量 最高, 其中 B 的 浓度 为07 % , Cu 的浓度为1 % 。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3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8个品种统计分析,利用LSD值分别测验品种主效应值、地点主效应值和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值间的差异,分析了各品种的适应性;进一步求得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统计参数——品种×地点互作方差估计值和变异系数,据此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的参试品种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田间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菌剂与施药技术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单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以5%的适乐丹最好,小麦拔节期其防效为72.75%,且持效期长;混剂拌种以混剂3(戊唑醇+三唑酮WP1∶1)按种子重量的0.04%拌种防效最好,小麦拔节期其防效为55.94%;小麦拔节期药剂喷雾的防效以混剂5(戊唑醇+丙环唑EC1∶1)按900 mL·hm-2喷雾的防效最好;药剂不同处理技术对小麦纹枯病和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均以混剂1(三唑酮WP+福美双WP1∶9)按种子重量的0.04%拌种加混剂5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各喷雾1次的防效最好,该处理措施在小麦腊熟期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为77.40%,在孕穗期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95.28 %.综合各药剂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防效,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孕穗期喷雾的药剂防治策略总体控病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明显;其次是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  相似文献   

12.
玉米稀土拌种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 ̄1995年在沈阳地区耕型壤质草甸土上进行3年玉米稀土拌种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处理每公斤种子拌3g、5g、8g、12g均比对照增产极显著,每公斤种子拌稀土5g又优于其它几种处理,故5g为最佳稀土处理,年份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处理×年份互作不显著,稀土处理的增产效果与各年份的增产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籼型杂交晚稻农艺性状及综合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1991 年和1992 年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的中稻迟熟组的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提出的方法分析产量、生育期、米质和抗逆性等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以及单一性状和综合性状的稳定性表现。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年份×地点的互作,一些性状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地点互作和基因型×年份的互作。对籽粒产量和综合性状的组合间比较表明,广优4号、汕优63、Ⅱ优62-16、W6154/特三矮和汕A/CDR22五个组合的产量较高。汕优63、W6154/特三矮和马协优63三个组合的综合性状的表现较好。对不同地区选育的品种产量和综合性状进行了线性比较。此外还分析了各组合产量和综合性状对环境指数的反应敏感程度和稳定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双亚10号亚麻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亚10号是以(78—97×奥尔沙)×(85—1832×FR2)复合杂交育成的,具有高纤、优质、抗旱、抗倒伏和抗病优点。区域试验每公顷原茎、长纤维和种子产量分别为6068.7kg、975.1kg和741.9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7号增产6.6%、24.5%和18.4%。生产试验每公顷原茎、长纤维和种子产量分别为5326.1kg、861.0kg和449.1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11号增产8.5%、23.7%和10.9%。长麻率20.6%、全麻率29.9%,纤维强度26.7kg。  相似文献   

15.
双亚10号亚麻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亚10号是以(78-97×奥尔沙)×(85-1832×FR2)复合杂交育成的,具有高纤、优质、抗旱、抗倒伏和抗病优点.区域试验每公顷原茎、长纤维和种子产量分别为6068.7kg、975.1kg和741.9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7号增产6.6%、24.5%和18.4%.生产试验每公顷原茎、长纤维和种子产量分别为5326.1kg、861.0kg和449.1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11号增产8.5%、23.7%和10.9%.长麻率20.6%、全麻率29.9%,纤维强度26.7kg.  相似文献   

16.
从莆大麦5号的选育试论大麦白粉病抗性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麦整个生产发育过程中 ,受到多种病害侵染和为害 ,大麦白粉病是其中主要的一种 ,植株受白粉病侵害较重时 ,生长衰弱 ,早衰枯萎 ,籽粒变小 ,千粒重降低 ,产量损失轻者 2 0 %左右 ,重者可达 30 %以上。但是 ,大麦白粉病是专性寄生菌 ,品种间抗性有较大差异 ,选育抗白粉病的大麦品种 ,是消除白粉病为害的最有效途径。饲料大麦品种莆大麦 5号的选育 ,在大麦白粉病抗性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九·五”期间全省推广面积达 3 33万hm2 ,其中 1999年种植面积占全省大麦总面积的 4 6 % ,成为福建省新的大麦当家品种 ,从莆大麦 5号的选育 ,…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植株生理性状及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植株生理危害及产量损失与小麦白粉病病害等级间的关系,以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菌侵染后小麦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下降趋势,白粉病对易感品种偃展4110危害较重,对中抗品种周麦18危害较轻。通过计算各生理指标损失指数发现,其与病害等级间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生理指标原始测定值(水分含量除外)与病害等级间的相关性。随着接种压力的增大,病情严重度增加,小麦产量及产量因子均表现降低趋势,其中对千粒重危害最严重。利用病害累积指数能较好地预测产量损失状况,减轻生育时期和品种间差异对预测模型的影响,千粒重和产量损失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91和0.852。这表明,通过田间植株病情指数动态调查,可以准确预测千粒重下降和产量损失状况。  相似文献   

18.
橡胶白粉病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橡胶树受白粉病侵染后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病越重,损失越大。病害为1级的RRIM600产量无损失,2级的损失4.47%,3级的损失11.3%,4级的损失15.27%,5级的损失34.87%;PR107病害2—5级的损失分别为3.4%、6.98%、7.27%、12.45%。品系间产量损失的差异很大。RRIM600最高损失为34.87%,而PR107最高损失只有12.45%,PR107可能对橡胶白粉病具有一定的耐病性。根据橡胶白粉病为害损失、防治成本、防治效益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橡胶实生树白粉病的经济阈值为最终病情指数21.4,4~5级病株率2%;RRIM600为最终病情指数21.3,4~5级病株率2%;PR107为最终病情指数23.8,4~5级病株率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咯菌腈等多种杀菌剂对花生根茎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对花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咯菌腈等8种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和敌磺钠等3种药剂进行喷雾处理,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测定各药剂的防病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25g/L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处理的花生小区产量最高,25g/L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和60%百泰(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喷雾处理的3种药剂中,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500g/667m2处理效果最好,且喷雾处理比拌种处理效果好,对花生产量提高幅度较大,因此此药剂适合喷雾处理.  相似文献   

20.
叶面喷施不同营养元素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叶面施肥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以不同品质类型的2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品种和叶面喷施不同营养元素(硼、锌、锰、铁、磷、钾、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和追肥相同的条件下,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差异显著。喷施不同营养元素处理的千粒重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喷施营养元素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叶面喷施硼肥产量最高。叶面喷施营养元素对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面包评分有显著影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对不同蛋白组分有显著影响。叶面喷施铁和锌分别提高了籽粒中铁和锌的含量,但喷锰并未增加籽粒中锰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