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生态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产物,目的是寻求一种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其理论对于中国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对20世纪末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问题,生态学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西方社会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展开了理论分析,批判了技术的异化,探寻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对以往的技术理性展开了重构。如今,在转变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重构技术实现自然的解放,也成为了当今中国乡镇所面临的时代之需。广大基层建设者们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乡镇自身特点,从实践的维度展开了技术理性的二次重构,走上了一条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合理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理论根基。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生态学观点从研究范式、国家安全、生态法制、发展模式以及公民参与等角度来具体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生态思想、借鉴了西方环境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西方哲学智慧所对接的能切实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理论探索的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指导的优势,也有十分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具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孕育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态素养,凝练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充分的理论储备和坚实的发展积淀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规划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式、价值取向和经济建构,谋划了切实有效且契合时代的崭新战略布局。并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依据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进行剖析与批判,从新的视角、新的路径揭示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建构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其对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强化农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倡导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生态思想的批判与借鉴,历史逻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现实逻辑是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逻辑既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也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课程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存在教材选择困难、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要求,提出以下对策:应强化生态学理论基础地位;在有关章节补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相关内容;着重讲解生态学理论基础;通过野外实习、实验课、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式增强该学科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8.
以深化环境生态学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为目的,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海洋生态文明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并对环境生态学实践实习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劳动为尺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为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显露出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由于时代所限马克思没有提出自觉的生态文明理论,但《手稿》中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三个时间节点,与之相随的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认识相继走过了单一环保问题、局部阻碍问题、全局发展问题三个阶段。党中央历届领导人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生态文明思想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同根性、本体性、源生性、共承性的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又一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城市化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带来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水土保持具有恢复植被、改善景观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总结了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旨在为城市水土保持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五个阶段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其价值意蕴进行探析,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标杆,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数字环保"是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手段,其相关发展势必有利于中国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对于环境保护方法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首先通过对于传统生态知识的简短综述,系统梳理回顾了传统生态知识的概念历史,介绍了其理论发展的过程和实践应用背景。随后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特殊性、传统生态知识的地方重要性、数字环保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传统生态知识在民族地区的数字环保中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是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化,生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型,从生态文化的变迁中看到人对自我地位的认识更加理智。从生态文化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生态理论学派等方面分析了求同存异容纳多元生态文化的理论,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构建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包容力与认同力的生态文化更能指引我们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认同理念:“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书分十二篇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开篇系统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在后十一篇中分别就当代生态文明相关的重大问题,先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然后分别用两个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供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传统生态思想为历史渊源,借鉴西方生态伦理观念,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特别是新形势下我国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征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乡镇林业站生态公益林管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生态公益林作为一项庞大的生态系统工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长远意义。本文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针对乡镇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提出建议,以期为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导致了中国生态发展的严重危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认识到生态问题、资源问题将会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因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跟好的发展,为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景电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为景电灌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毕节市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基本现状,介绍了试验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