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近年来稻曲病的危害越来越重,为探讨其田间可靠抽样方法及产量损失估算准确性,作者于1987年和1988年在晚稻黄熟期对稻曲病的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布型采用聚块指标(M/M),群聚均数(λ)、K 值指数等聚集度指标及 Iwao 的 M—M 回归和 Tay-lor 幂的法则测定。结果表明,当稻曲病发病较轻时分布属聚集型,当发病较重时(病穗率大于45.8%),分布趋于随机型。抽样技术采用平行跳跃式、对角线式、棋盘式三种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2.
经两年的田间调查资料,用8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进行检定,得出柑桔木虱卵和若虫的分布型均呈聚集分布。卵的聚集是由于木虱的习性引起的,若虫的聚集是由于环境的作用引起的。进行资料代换时可用下列公式: 1.y=log(x+1) 2.x=1n(x+1)本文还提出估计田间种群数量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3.
A-蛋白结合乳胶粒子的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植物病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麦白粉病田间种群扩散指数的研究表明,在发病的初中期,该病在田间的分布趋向于集中,直到发病后期,病株在田间的分布才趋向于均匀。病株率80%以下时,田间病株呈集团分布(负二项分布)型;而当病株率达80%左右时,则呈随机分布(潘松分布)型。在保证可靠概率95%、允许误差不超过1%的条件下调查病株率的适宜理论抽样数量为2500~5000株,并随病株率变化而异。当病株率呈集团分布时应以采用“Z”字取样法为宜。  相似文献   

4.
对田间二点委夜蛾调查资料,通过Cassie扩散系数C、Kuno指标CA、平均拥挤度m*等指标判断二点委夜蛾幼虫为聚集分布,进一步采用核心(Neyman,奈曼)分布和负二项(Mosaic)分布的理论频次分布公式,经卡方X2检验,确定二点委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二点委夜蛾的聚集习性和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抽样方式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当归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田间抽样的准确度,用7种聚集指标判断了当归茎线虫病的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当归茎线虫病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其中奈曼分布(核心分布)的适合率为100%,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的适合率为77.8%.理论抽样数量约820株.4种抽样方法差异均不显著,在保证抽样数量合理的情况下,4种方法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6.
稻田福寿螺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扩散系数C、聚集指标I、聚块性指标L(M*/(x))、负二项分布指标K、以及Cassise指标CA等指标进行了福寿螺分布型的测定,运用Iwao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对福寿螺的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表明福寿螺在稻田内的空间分布型以聚集分布为主,福寿螺密度低时会出现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的情况.对福寿螺在田间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952个田间菌株进行测定及筛选离体突变体,获得了耐稻瘟灵(IPT)的稻瘟菌株.耐药菌株的 IPT 毒力公式 y=a+b logc中 a=4.5046-1.0460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17.79μg/ml;敏感菌株 a=5.7778-1.1363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5.71μg/ml。15μg/ml IPT 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57.26%,据此可鉴别菌株对 IPT 的耐药性。经普查测定,稻瘟病菌抗 IPT 菌株主要分布在南方双季稻区。1988年以广西平南县耐药性菌株频率最高达8.33%,而单季稻区未见耐 IPT 菌株。不同年份耐 IPT 菌株在田间无明显增长。室内耐 IPT 扇形变异频率在0.663%—1.43%之间。  相似文献   

8.
水稻鼠害田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频次拟合法和Iwao法,对水稻不同生育期鼠害田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稻田鼠害株多属负二项分布,即以个体群为基本成分,呈现聚集分布型。根据田间分布型信息,得到了水稻鼠害田问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以及由鼠害丛率(M)估算鼠害株率(Y)和平均密度(X)的回归估值抽样模型(经X~2检验,P>0.05)。最后,应用估值抽样模型计算鼠害防治指标,并以此建立鼠害防治的序贯决策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9.
姜的主要病害是腐烂病 ,农民叫姜瘟。该病可使姜减产30%以上。姜瘟症状 :发病时先在茎基部和根茎上部侵染 ,病部呈水渍状黄褐色 ,失去光泽后软化腐烂 ;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黄及卷成倒伏状 ;姜块呈水渍状淡褐色 ,内有白色恶臭粘液 ,表皮变软 ,继而腐烂成空壳 ,直到全株枯死。姜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株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五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细菌性基腐病株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属一般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间是聚集的,个体群内是随机的。个体群平均大小为0.1~0.2m~2。利用分布型参数K、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确定了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顺序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依(?)=41.5032Pe~(1·2603)关系可由病丛率来估计病株密度。  相似文献   

11.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油菜菌核病子囊盘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且聚集的强度与田间子囊盘的密度呈同步增长趋势。根据子囊盘田间分布型,对3种抽样方法(平行线法、对角线法、棋盘式法)进行了比较,并进行测验,所得平均值与总体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以棋盘式抽样法所需抽样数量较少,所得均值更接近总均值。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是富阳市复掀的地域性小麦害虫.在近两年田间监测、调查的基础上,试验采用Iwao回归分析法,对其幼虫的空间分布、理论抽样数进行了测算,并对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聚块性指标大于1,属聚集型空间分布;当防治指标为1-3头,样方、置信水平1.64时,理论抽样数为18个;序贯抽样的防治下限方程为d0=1.3n-2.1、(n),上限方程为d1=1.3n+2.1(n).  相似文献   

13.
甘肃狭啮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种分布型指数法分析判定了甘肃狭啮Stenopsocus gansuensis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田间甘肃狭啮卵呈聚集分布,kc值为2.7934,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原因是由本身行为习性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建立了甘肃狭啮卵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t/D)2(1.7673)/m+0.19887;根据Kuno新的序贯抽样法通式建立了该种群序贯抽样公式:Tn=1.7673/(D20-0.19887/n)。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粒黑粉病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6块田抽样调查,经频次概率拟合及聚集强度测定,水稻粒黑粉病田间分布以聚集型为主。其中有5块田既符合Neyman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式分布,仅有1块符合poisson分布。又经m*-x回归检验和Taylor指数的"b"值计算,前者得出m*=-0.445+1.02*-x,r=0.977。后者为logδ2=log0.3769+1.2245log*=-0.445+1.02*-x。表明随病害密度升高,分布趋向均匀。以5种抽样方法与对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以平行线抽样最接近对照且方便易行,可采用。抽样量为:#br#n=t2/D2(((α+1)/*-x)+β-1)=53.302/*-x+1.921依此可进行序贯抽样检索。田间垂直分布表现为穗基部发病重于中、上部,分蘖穗发病重于主穗。  相似文献   

15.
水稻螟害白穗田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频次分布法、扩散型指数法、Taylor指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模拟,测知水稻螟害白穗在田间呈嵌纹分布,可用负二项式或截尾负二项式显著模拟。螟害白穗在田间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螟害白穗在田间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理论适宜抽样大小为3×3=9(穴),田间正确的抽样方法是Z型抽样法,本文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和精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空间分布型的调查是采用连片调查法,调查时,选择不同发病程度的田块,在田间划出800—1000丛,然后调查每丛病株数(叶瘟或穗瘟),并将病株数记载在相应的座标纸上,然后将原始数据依次输入电子计算机内,计算稻瘟病的空间分布型。空间分布型采用 Taylor 法和 Iwao 法及多种聚集指标进行判断,结果是:不论叶瘟或穗瘟其空间分布型多呈聚集分布,在发病  相似文献   

17.
对茄子黄萎病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及取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田间土壤带菌量的准确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分布型指数法测定茄田土壤中微菌核的空间分布型,当菌核数量在8-63 ~39-93 个/g 干土范围内,为聚集分布。当茄田发病率小于75 % 时,病株在田间均属聚集分布;发病率大于75 % 时呈均匀分布。土壤中微菌核的调查方法以棋盘式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18.
对茄子黄萎病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及取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田间土壤带菌量的准确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分布型指数法测定茄田土壤中微菌核的空间分布型,当菌核数量在8-63 ~39-93 个/g 干土范围内,为聚集分布。当茄田发病率小于75 % 时,病株在田间均属聚集分布;发病率大于75 % 时呈均匀分布。土壤中微菌核的调查方法以棋盘式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调查和资料计算表明,冬小麦黄矮病的田间发病茎率24%以下属聚集分布,病茎率大于24%而小于45%者,一般情况下,种群呈随机分布。在发病茎率12-45%区间内,其理论抽样数量为3000-5000茎。田间抽样方法以“Z”字抽样法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应用6种分布型指数法分析判定了槐豆木虱[Cyamophila willieti(Wu)]若虫在国槐(Sophora japonicaLinnaeus)上的空间分布型,利用Taylor(1961)幂法则和Iwao(1971)回归方程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槐豆木虱若虫在国槐上呈聚集分布,公共kc值为5.159 0,且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原因是由昆虫本身行为习性所致。在此基础上,采用Iwao的方法确定了槐豆木虱若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