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季节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土壤可培养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种类和数量因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和季节有所差异。中龄天然林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其四季变化也最大,而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则相对平缓。林地土壤细菌优势种群主要是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尤以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居多,在四季中冬季细菌的优势种群数量所占比例最高(近熟龄天然林>人工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近熟龄天然林为芽孢杆菌,占39.74%;人工林为假单胞菌,占37.26%;中龄天然林为蜡状芽孢杆菌,占24.91%。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的芽孢杆菌在不同季节都以蜡状芽孢杆菌(占20% - 49%)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一种(种名未定)为优势种群。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真菌优势种群在秋季所占比例最高,且人工林>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数量及所占比例人工林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3.08%,近熟龄天然林为核盘菌, 31.7%,中龄天然林为瓦克青霉(Penicillium waksmanii), 25.15%。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森林调节温度的生态服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温度产品、植被指数产品、实际采集的外业数据、山东省第7次二类调查数据、山东气象数据等,结合GIS技术,对2000—2006年山东省森林不同时间的温度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夏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2)夜间森林对温度的调节作用不明显;3)森林温度变化的振幅比农田、城镇都小;4)农田降温和保温的效果都不如森林显著;5)白天,在夏季,森林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负相关的关系,冬季是正相关的关系;夜间,无论冬夏,森林的LST与NDVI几乎不存在相关性;6)LST的变化与NDVI的变化是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认识蛮汉山典型森林土壤物理特性和养分含量特征,本研究以蛮汉山地区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土壤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林地土壤物理特性和养分含量与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规律性变化,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减少趋势;林地土壤均为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值7.47~8.03),未出现明显酸化或碱化;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全量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林地土壤质量表现为虎榛子天然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山杨天然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为促进林地土壤不断改善,在蛮汉山地区进行林业生态建设时,应同时考虑树种选择和林分结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4.
选择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5和40年生)和天然林(5~8、20~30、35~45和60~80年生)7块样地,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其地表甲虫的多样性在科级水平上进行研究.本研究采集甲虫标本3104号,分属于19科,其中步甲科、隐翅甲科和露尾甲科分别占总数的30.48%、26.97%和19.23%,共同构成了研究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象甲科、叩甲科、叶甲科和金龟科为常见类群,其余12科为比较不常见的类群.科级丰富度和多样性在7块样地变化趋势是类似的,5~8年生天然林和5年生人工林高,25年生人工林和20~30、35~45年生天然林低,40年生人工林和60~80年生天然林又高;科级均匀度在7块样地相似;个体数量5年生人工林最高,5~8年生天然林最低,20~30和35~45年生的天然林又高于25年生的人工林,60~80年生天然林与40年生人工林近似.生境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除5~8年生天然林和5年生人工林都与其他生境存在显著差异外,天然林和同龄的人工林相似性都较高.科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在不同样地内季节变化都是7月份最高,均匀度指数随季节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森林地表可燃物载荷量分布是预防森林火灾的基本要素之一。根据沈阳地区林型特点,将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和天然杂木林3个林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地表可燃物的载荷量从不同角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不同的林型地表可燃物总载荷量差别较大,其中天然杂木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平均总载荷量分别为15.21thm~(-2)和12.48thm~(-2),杨树人工纯林总载荷量最小,仅为3.97thm~(-2);地表可燃物一般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地表可燃物载荷量与林龄相关性均不大;可燃物总载荷量分布与坡向直接相关,表现为阳坡载荷量大于阴坡载荷量;随着坡向由下向上,载荷量分布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森林—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木材成为研究的热点木材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钢铁、水泥、塑料、木材)中惟一可再生的。人工林木材与来自天然林的木材相比优势在于:在实施 SFM(森林可持续经营)后,天然林木材在培育和采伐方面成本都高于人工林,而人工林受SFM 的影响较少,尤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特别是人工林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使林地靠近用户,减少运输成本。人工林木材在 SFM 和资源供应方面的优势表明了  相似文献   

7.
ITTO在2002提出的《热带退化与次生森林恢复、经营和重建指南》中将热带森林类别划分为原始林、修正天然林和人工林。修正天然林可分为经营原始林和退化与次生森林2个类型, 其中的退化与次生森林包括退化原始林、次生林和退化林地。不同森林类别之间存在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详细阐述ITTO对原始林、退化原始林、次生林和其他热带森林类别界定的同时, 综述了ITTO热带森林类别分类体系的发展和其他组织与国际进程对不同森林类别的相关定义。  相似文献   

8.
天然林水文功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南省天然林的现状分析入手,对不同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阐述。天然次生林以阔叶林为主,生物多样性丰富,粗腐殖质层A0层厚,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与人工林比较,乔根重及乔、灌草面积指数高,凋落物多,森林水文生态功能强。天然次生林一次最大土壤贮水量1326.5t/hm^2比人工林的706.845/hm^2大87.67%;天然次生林冠一次最大持水量6.148t/hm^2,比人工林的3.039t/hm^2倍,天然林在防洪蓄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海南省白沙县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数据,通过生物量与蓄积量间回归方程推算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碳贮量,分析不同林龄结构的碳密度,并估算主要森林类型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贮量为513.514万t,碳汇总经济价值为616217万元,其中阔叶混交林的碳汇能力最强,其次是橡胶树;人工林面积大于天然林,但碳贮量与天然林相差不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平均碳密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不同龄组碳密度排序是: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而中龄级的碳贮量最多,幼龄林最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森林火险普查数据表明,区域内的不同林分类型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可燃物载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灌木、草本、枯落物的干鲜比差异显著(p<0.05);区域内的人工成、过熟林中郁闭度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可燃物载量均为最大,人工幼龄林中郁闭度桉树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可燃物载量均为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大,林分的乔木层、林下枯落物层的可燃物载量均逐渐增大;软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可燃物载量最大,桉树林次之,马尾松林的乔木层可燃物载量最小,马尾松林分的可燃物载量总量也最小;人工林和天然林相比,天然林的可燃物总载量高于人工林。普查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干鲜比均在75%和90%之间,属于森林火灾的可燃和易燃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砒砂岩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及植被盖度与水热因子的空间和时滞关系,为黄土高原砒砂岩区退化植被恢复重建和黄河粗泥沙的综合治理提供思路,改善当地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方法】在皇甫川流域,利用2000—2015年MODIS13Q1共192期产品,以ENVI为技术平台,计算NDVI,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和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基于地理空间系统分析其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分辨率30m)的时空特性,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详细分析NDVI和水热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2000—2015年,皇甫川流域NDVI平均值为0.429~0.630,呈线性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042·a^-1,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差别显著,5月出现最大值,气温和降水量亦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348℃·a^-1和6.27mm·a^-1;空间上,纳林川子流域16年来NDVI为0.1~0.3,十里长川子流域为0.25~0.4,均呈“沟道高-坡面低”的空间格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NDVI为0.2~0.25,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16年的增长速率表现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纳林川支流沟道附近NDVI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09~0,而远离沟道的坡面地区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12;十里长川支流沟道附近NDVI变化率为0~0.4,而沟道周围地区变化率为0.04~0.12;整个流域内NDVI的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坡面极显著、沟道附近显著、沟道不显著的空间格局;16年间生长季NDVI与气温无明显相关性,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41~0.87,相比沟道附近植被而言,坡面上的植被更易受降水量影响;植被生长对降水的响应存在1年(P=0.036<0.05)和1个月(P=0.001<0.01)的滞后期,对气温存在2个月(P=0.002<0.01)的滞后期。【结论】时间上,皇甫川流域NDVI在不断波动中呈显著上升趋势,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值变化表现出明显不同。空间上,皇甫川流域NDVI在沟道均值高,但增长率低,甚至出现退化现象,在坡面均值低,但呈极显著增长。林地和草地增加最多,说明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NDVI与降水相关性较高并与气温和降水都存在一定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山地乡村景观组成对地表径流水质的影响,以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缙云村山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分类,将其划分为若干汇水单元,从汇水单元角度探讨山地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景观格局特征与地表径流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为主,旱地、果园次之,空闲地所占面积比例较少;研究区山地乡村景观类型丰富,部分区域受到一定程度人为干扰,出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连接度降低等景观问题;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地表径流水质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旱地、果园、菜园、农村宅基地、坑塘水面面积占比与之呈正相关关系,林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面积)占比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不同汇水单元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径流水质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分割指数、多样性指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指数、蔓延指数、斑块内聚指数与之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在各土层的剖面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SMBC含量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林地0~60 cm土层的SMBC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竹阔混交林(157.62 mg·kg~(-1))毛竹纯林(143.17 mg·kg~(-1))竹杉混交林(110.19 mg·kg~(-1))阔叶林(101.07 mg·kg~(-1))杉木林(86.56 mg·kg~(-1));各林分类型的S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的SMB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其SMBC含量的平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分布在各土层的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表层的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地的SMB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率为1.01%~1.11%,高于阔叶林地的0.67%和杉木林的0.79%;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的SMBC与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5和0.47。  相似文献   

14.
Pai, an arid forest in Sindh Province of Pakistan,is important for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ecosystems of the province.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rest for Sindh and the calls from the local population for its deforestation,we quantifi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vegetation of the forest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using optical and thermal Landsat satellite data. Our analysis of temporal(1987–2014) images with Arc GIS10.1 revealed that the dense forest area was greatest at725 ha(37 % of the total forest area) during 2013 while it was smallest at 217 ha(11 %) in 1992. The sparse forest area peaked during 1987 at 1115 ha(58 %) under shrubs whereas it was smallest at 840 ha(43 %) in 1992, and the maximum deforestation of Pai forest occurred during 1992.Spatial change in vegetation over a period of about27 years(1987–2014) revealed that vegetation increased on an area of 735 ha(37 %), decreased on 427 ha(22 %),and there was no change on 808 ha(41 %) of the forest.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between shaded(dense forest) and unshaded areas(bare land) of the forest was from 6 to10 °C. While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areas with sparse forest and bare land ranged from 4 to 6 °C.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ST and NDVI of Pai forest with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of 0.944 and 0.917 was observed when NDVI was plotted against minimum and maximum LST, respectively. The vegetation in the forest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the areas of more dense Pai forest supported lowe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us ai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5.
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径流、侵蚀效应进行长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产流和侵蚀次数效应为:坡耕地>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较大,其大小次序为:坡耕地>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在较高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天然草地由于其独特的功能,水土保持效应较好;乔木林地和人工草地除了乔木林地减蚀效应较好外,减流效应较差;坡耕地的累积径流量及侵蚀量最大,而累积减沙率和减流率最低,水土保持效应最差.  相似文献   

16.
土壤在调节地球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土地经营模式(如居民用地、农业耕地、毁林开荒)对土壤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化。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的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经营模式(森林土壤、农田土壤、场部用地和森林迹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其土壤理化与土壤酶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4种土壤类型的10个采样点的10个土壤理化指标和5个土壤酶活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土壤,森林迹地,林场场部用地,农田用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全碳、土壤有机碳、可溶性全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土壤pH成显著正相关。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冀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对比华北落叶松[Larixgmellini(Rupr.)Rupr]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油松(P/nustabulaeformiscarr)林不同坡位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建立生长过程曲线方程并拟合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两种林型内乔木树种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材积连年及平均生长速率排序为:坡底落叶松〉坡中落叶松〉坡顶落叶松。(2)天然次生油松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材积平均生长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油松标准木的生长过程基本相同,且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但坡中油松立木材积平均生长量高于坡地和坡顶。(3)相同坡位样地内人工林与天然林间的连年生长曲线存在明显差异性。油松林生理年龄高于落叶松林,标准木达到材积数量成熟的年龄比落叶松大,单株立木材积量较大。(4)人工落叶松林和天然油松次生林内乔木树种的胸径与树高问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径流小区实验的方法,在李子口小流域设立了6个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研究径流小区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可表现为撂荒地小区>农耕地小区>林地小区,降雨对林地的土壤侵蚀弱,林地对当地水土的保持能力强,最适合作为当地水土保持的植物措施。(2)总体上,6个径流小区的降雨量、降雨侵蚀力与地表径流量、径流深、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表明降雨对当地土壤侵蚀作用强,需重点防护。研究揭示了研究区降雨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庆峰 《江苏林业科技》2010,37(6):29-31,41
城市热场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变受城市下垫面特征影响较大,基于试验观测数据,对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不同景观类型下垫面(林地、草地和裸地)的温、湿度变化规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变化趋势相似,温度白天在13:00左右达到最高点,夜间4:00达到最低点;而林地、草地、裸地的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相反,一般在白天13:00左右为最低,而夜间2:00~4:00为最高。白天裸地、草地的温、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林地,而在夜间3者非常接近。冬季裸地的地温变化幅度大于草地的地温变化幅度;各深度的地温均为草地高于裸地,并且差异显著。因此草地比裸地具有更强的保温效果。  相似文献   

20.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types in southern China, but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the effects of their establishment and silvicultural practices on soil CO2 efflux.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from a natural broadleaf evergreen forest to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CO2 efflux in a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 using static closed chamber method. Regardless of the land uses or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effluxes over a 12-month period had a seasonal pattern, with the maximum effluxes observed in summer and the minimum in winter.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annual soil CO2 efflux between the natural broadleaf evergreen forest (BL) and the conventionally managed bamboo forests (CM), soil CO2 efflux in the intensively managed bamboo forest (I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Soil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soil CO2 efflux rates for all three land uses. Soil moistur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CO2 efflux rates.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soil CO2 efflux rate in the IM than the CM and BL forests.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CO2 efflux rate in the CM, but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at in the IM or the BL forests. Our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demonstrated that conversion of the natural subtropical broadleaf evergreen forest to Moso bamboo does not increase soil CO2 efflux. However, when bamboo forests are under intensive management with regular tillage, fertiliser application and weeding, significantly more soil CO2 emission occurs. Therefor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reduce soil CO2 efflux in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