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稻田养鸭模式的探讨与研究表明,稻田养鸭可以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有明显的影响,能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明,稻鸭共作较明显地改善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与对照处理相比,表层土壤容重降低5.30%,土壤总孔隙度提高2.52%,土壤有机质增加6.41%;水体总氮、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31%、27.51%、16.46%。稻鸭共作对稻田有害生物也有较明显的控制效应,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65.49%和39.27%,对条纹叶枯病、稻田杂草的防效比常规稻作分别高0.62和22.2个百分点。稻鸭共作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高3492元/hm2。[结论]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河蟹为材料,在水稻种植模式、河蟹苗种数量等因子同等的条件下,采用给稻田中河蟹投喂不同的饲料组方,研究不同饲料对稻田中河蟹的群体规格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发展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河蟹在不同饲料喂养条件下,体重、肥满度等有差异明显,水稻的产量、价格有所增长;养蟹稻田的单位产值、利润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贞丰县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大面积种植选择最佳密度,利用小区试验研究试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产量及薯块性状表现。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也呈增加趋势,密度为6 000株/667 m2时,产量最高达2 290 kg/667 m2,其生育期和薯块性状表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抛栽水稻整齐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抛栽稻及常规移栽稻成熟期的6个主要性状,借助于Gini系数、变异系数及变幅等有关整齐性统计参数与频率分布结构分析表明,抛栽稻无论在穴间水平上还是单茎水平上,性状间大小不等系数明显要比常规移栽稻增加,分布结构上差异明显,抛秧稻较离散,表现了抛栽稻整齐度逊于常规手栽稻。同时研究了抛栽姿态对整齐度的影响,表明整齐度以抛栽直立苗为最高,倾斜次之,平躺最差。  相似文献   

6.
抛栽水稻整齐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抛栽稻及常规移栽稻成熟期的6个主要性状,借助于Gini系数,变异系数及变幅等有关整齐性统计参数与频率分布结构分析表明,抛栽稻无论在穴间水平上还是单茎水平上,性状间大小不等系数明显要比常规移栽稻增加,分布结构上差异明显,抛秧稻较离散,表现了抛栽稻整齐度逊于常规手栽稻。同时研究了抛栽姿态对整齐度的影响,表明整齐度以抛栽直立苗为最高,倾斜次之,平躺最差。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施用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抛栽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连续免耕2年以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免耕稻田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大于翻耕;成熟期免耕0~5 cm土层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力提高,而5~10 cm和10~15伽土层的大部分养分含量降低;免耕导致土壤细菌增加,真菌和放线菌减少.免耕2年以后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连续多年免耕对水稻产量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酸性稻田施用石灰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西浮梁县酸性较重稻田中施用石灰,研究其调节稻田土壤酸性的效果,及对水稻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生石灰能使水稻株高降低,随着石灰用量增加稻谷产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以施用生石灰900 kg/hm2增产效果最好、效益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稻谷3.74%,净增收288元/hm2,增幅1.53%,同时土壤p H值提高0.31。  相似文献   

9.
钴60γ射线对大豆当代辐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对大豆风干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后,对当代植株的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分析表明,辐射对当代植株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影响,植株粗蛋白质含量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增加,造成生理机能失调,从而抑制植株生长发育;辐射对植株干物质合成的影响,以高剂量影响较大。当代植株的叶形、根瘤及农艺性状等均有变异。研究表明,诱变大豆的辐射剂量以10~14KR为宜。  相似文献   

10.
稻田生态养蟹的水质变化与水稻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养蟹稻田中,对水质动态变化、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蟹稻田的水溶性N、P、K及水质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养蟹稻田的水稻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均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对照稻田产值为16 065元/hm2,盈利9 735元/hm2;养蟹稻田产值为38 925元/hm2,盈利21 375元/hm2.  相似文献   

11.
浙北稻田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北稻田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的研究表明,直播油菜的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株高等主要生物学性状随播期和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产量性状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在同一播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减少,而千粒重受密度影响不大;10月21日播种的处理中,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1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10月31日和11月10日播种的处理中,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10月31日播种,密度37.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在密度优化的条件下,浙北稻田直播油菜的安全播种期可推迟到11月1日前后。  相似文献   

12.
水溶肥料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溶肥料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司特佳水溶性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不明显,对经济性状的影响较明显,可增加单铃重和果节数,促进棉花生长,具有增产、增效的作用,但不能控制棉花的株型。  相似文献   

13.
不同连作免耕稻田土壤肥力变化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两种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开展3年6造连续田间试验,并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稻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能使稻田表层(0~5 cm)土壤有机质累积,腐殖质品质改善;>5 mm和>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全氮和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性状有所改善。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在土壤有机质总量累积速效钾上不如免耕抛秧,但在腐殖质品质、>5 mm和>0.25 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上优于免耕抛秧。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表层两种免耕栽培处理明显高于常规插秧,两种免耕模式之间无明显差别;亚表层(5~15 cm)3种耕作模式差异也不明显。说明免耕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稻田表层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渔业中稻田养鱼(蟹)的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稻田渔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从稻田生态渔业对稻田水体理化性质、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应、病虫草害、植株生长性状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田养分供应、鱼(蟹)的饲料投入及稻鱼共作对鱼(蟹)的作用等方面需要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覆膜旱作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水作栽培法作对照,对覆膜早作栽培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早作稻田土壤容重有所下降,总孔隙度增加显著;阳离子交换量提高,团值下降明显;土壤有机质矿化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下降,碱解氮和速效钾显著增加,速效磷略有提高;覆膜早作稻产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单季稻施用食用菌废菌棒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废菌棒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是改良土壤的良好有机肥。本试验表明,稻田基施废菌棒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继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水稻节水高产栽培间歇灌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和间歇灌溉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灌水次数及田间排水量最少,且可明显减少病虫危害和增加水稻单产;由此提出了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及适当减少蒸发量的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可适合我国南方大部分水稻作物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稻田种植绿肥的增产效果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东南稻田绿肥连续10余年定位研究表明,紫云英、绿萍、田菁等绿肥作物均可纳入稻田多熟种植制度,并获得较高的产青量。  相似文献   

19.
稻蟹共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稻蟹共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稻蟹共生稻田中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养蟹田水稻的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都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结论]辽宁盘锦地区适合稻蟹共生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的变化特点,为制订合理的耕作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亚热带地区的一个小流域,通过田间采样分析,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矿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结果】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的呼吸强度变化均表现为稻田(菜地)>竹林>园(旱)地,0~15 cm、15~30 cm稻田(菜地)土壤有机碳和全N含量平均比园(旱)地土壤高76.4%、59.8%和80.8%、67.3%,0~15 cm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分别是园(旱)地土壤的6.36倍、3.63倍、3.20倍。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园(旱)地>林地>稻田,稻田土壤的代谢熵仅为园(旱)地土壤的47.7%。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稻田>竹林>园(旱)地。土壤细菌数量稻田≥园(旱)地>林地,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吸光值和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稻田>园(旱)地>林地。研究还揭示,稻田改种蔬菜5 a后,由于大量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显著下降了53%、41.5%和41.3%,代谢熵升高了23.6%,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也有下降的趋势;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真菌数量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却显著下降了。【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有显著不同。稻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指标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等均较该区的旱地和林地土壤高。但若在高肥力稻田上继续过量施用化肥,将有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性状和生化功能衰减,导致土壤生物质量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