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初期,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农业人才缺乏,农民生活贫困。面对这一状况,金陵大学创办农科并积极开展与美国的合作教育。两国在农业技术的引进与研究、人才培养与交流、农业推广等方面都有过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尤其是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三一制"办学理念,颇为成功。所谓"三一制",即将高等农业院校中教学、科研、推广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以服务农业。该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卜凯教授在金陵大学的活动为线索,多样化视角考察"三一制"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1914年开创了中国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的先河,1936年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农科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建设促进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四川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就业情况和四川省农业系统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新兴岗位预测,综合分析了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与学校人才培养情况,认为四川农业发展是农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保证,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关键,从政府管理、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服务"三农"的建议,对农科本科教育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农科本科教育科学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现代农业建设对农科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出发,根据农科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浙江大学实验农场的建设,提出了高水平大学科研支撑型农科实践教学的模式,并讨论了该模式的教育效果,以及在浙江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和"新文科"与传统农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举。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产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服务于农业教学、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和社会实践,并与其相结合,创建以"农大精神"、"农四结合模式"、"农四育人体系"、"农四服务机制"为主的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实现农业教学育人、农业科研育人、农业生产和社会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8.
印度高等农业教育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 7年印度独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农科大学直属学院、大学级农业科学中心系科、纳附大学直属农科院系、附属学院、学院级研究所(站、校)等,其典型的特征是农科大学的公立性及教育、科研与推广结合性。校名的人地名结合性及农科性;尽管有庞大的农业教育体系,但在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方面没有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正>1909年,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在广州建立,揭开了广东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也标志着华南农业大学建校百余年的开端。1917年,农业讲习所扩办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和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遂改组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与此同时,在珠江之南也冉冉升起一颗现代的农科教育之星,即岭南农科大学,为岭南大学农学院前身,乃最早由国人自办的农科大学。1952年11月10日,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部分师生合并组建华南农学院,毛泽东主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目前农科大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的认识与农科大学物理学的特性,以及21世纪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提出"学习动机是学好农科大学物理的老师";运用"绪论—(单元知识)讲座—理论授课—(单元知识)讲座—理论授课……教育模式",来诱发、强化和巩固大学生学习农科物理的动机;教育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明显提高了农科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农业高校具备为缓解"三农"问题提供人力资源的绝对主动权,需要及时把握自身特色优势,开展"以优势特色农科为龙头,以跨学科合作并进为趋向"的渐进式创业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亟需的创新创业型农科人才;同时,需准确认知由人们对农业高校创业教育预期收益不高导致的创业教育供求不足是造成当前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基于此,提出构建"创新型政府""创业型大学""创造型农业"三位一体的三螺旋动力机制,从源头上改变人们的预期收益及创业教育供求现状,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对我国高等"新农科"教育发展和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总结了华南农业大学110周年的办学历程,梳理了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服务中央和广东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做了深刻思考;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高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应立足新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新农科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路:构建"院+校"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特区,探索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新模式,提升农林教育专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多类型、多样化、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组建"三支"新农科师资团队。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科类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策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农科类大学生人社会科学教育是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本通过对近几年来加强农科大学生人社会科学教育的实践总结,阐述了加强农科类大学生人社会科学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综合性大学中普遍存在农科专业萎缩现象。分析了综合性大学中兽医学教学中教学课时量削减、课程建设投入减少、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对传统中兽医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确定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专业"造血功能",旨在为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农科人才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金陵大学与燕京大学分别于南北最先引入美国农业模式。两校农科于1926年、1930年爆发两次纷争,究其本质,是金大“全国化”路线与燕大“地方化”路线的对抗。金大主张以其为中心在南北构建一个统筹协调的改良网络,借助各地教会中学将技术与人才输送乡村,并以作物育种为主要领域。燕大基于南北差异,认为在华北应当建立专为地区农业服务的大学农科,并立足北方民情提出直接由大学培养人才输送乡村、作物育种与畜牧园艺齐头并进的改良路线。然而燕大农科最终被金大接管,“地方化”路线的探索戛然中止。本文通过金大与燕大农业路线的对比,发掘燕大路线的价值,并对种种困境下燕大路线的失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入,"新农科"建设提上日程,指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通过分析新农科为地方高等农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对水产养殖专业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课程从教师自我提升、人才培养、面向产业调整课程教学架构和融合协同育人战略4个维度探讨"新农科"背景下该门课程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有效途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事关我国农业发展。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业科学的特点以及农科研究生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等多方面阐述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紧迫性。同时,结合时代发展,提出实现农科硕士生培养目标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重心转换,大力发展农科专业学位教育以及减少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等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农科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农科高校开设《电影鉴赏》课程应与农业学科优势专业相互渗透,走"农"、"艺"结合教学之路。兼顾"以人为本"与"以农为本"选取教学内容,加强审美教育沟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培养学习能力,革新考核办法,激发农科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合作能力、拓展科研视野,引导学生树立献身农业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顺应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广西大学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