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推广的杂交水稻,空秕粒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杂交水稻本身存在的生理弱点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空秕率15%~25%,如果遇到不良气候,空秕率显著增高,严重影响产量,石屏县1994年、1995年、2000年3年都出现了空秕率高达30%~50%的田块,面积在466.67hm2左右.因此,弄清空秕粒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是防止或减少空秕、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水稻空秕率为15%~25%,如果遇到不良气候,空秕率会增高,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在水稻生产上除了争取多穗大穗外,还要减少空秕粒,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才能获得高产.弄清空秕粒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是防止或减少空秕、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在粮食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但由于杂交水稻是利用品种间、亚种间、远缘间杂种优势育成 ,在栽培上常因杂种自身的内在因素或外界环境条件 ,管理措施等原因造成杂交水稻空秕率高 ,解决好造成杂交水稻空秕率高的问题 ,对水稻增产是一种潜力。一、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因素1.杂交组合不育系和不育性能对后代产生影响 ,加上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强 ,致使花药开裂散粉迟缓 ,柱头接受不到花粉 ,造成杂交水稻空秕率高。2.由于库、源失调 ,植株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不能保证颖花总容量的需求 ,从而造成空秕率增高 ,结实率…  相似文献   

5.
与“三系”杂交水稻比较,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穗大粒多,库容优势明显,空秕率高,不同的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籽粒充实状况不同。其中碳素同化能力比较强,衰老速度比较慢、库容比较小的组合,空秕率比较低。因而认为库大源不足是导致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高空秕率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并讨论了提高两系亚种闻杂交水稻源、流、库协调程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迟栽水稻空秕率的气象成因.[方法]利用特旱年迟栽水稻及对比样本中观测的空秕资料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造成迟栽水稻大量空秕的气象成因.[结果]迟栽水稻空秕率比正常移栽水稻空秕率大,开花期易受低温冷害危害;迟栽水稻抽穗期时间长,遏日平均温度≤18.0℃连续3d以上的天气,将造成大量空秕,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结论]该研究为指导今后的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根系代谢活性与早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杂交水稻一般都具有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穗大粒多等优势,因此产量比常规稻高。但杂交水稻空秕率偏高,达30~40%,较常规稻约高10%。关于杂交稻空秕粒的成因,根据国内研究结果,大体可归为五个方面: 1.杂交稻亲本的作用,特别是恢复系的恢复能力。2.环境条件,如气温,光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这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革新.继"三系" (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杂交水稻之后,安徽省芜湖地区农科所又进行了"两系" (不育系、恢复系) 杂交水稻试验,并获得可喜成果. "两系"杂交水稻"鉴59"F1表现明显的杂交优势,单产达千斤以上,既可作早稻又可作双晚栽培,且制种较"三系"简便,是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又一创举. 杂交水稻增产的基本原因是穗大粒多,每穗实粒数可达100粒以上,但其空秕率却达30~40%,显著高于一般水稻,这既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杂交水稻增产潜力所在. 杂交水稻造成空秕粒的原因,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避免杂交水稻空秕粒产生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水稻空秕粒的发生是增加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避免杂交水稻空秕粒的产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6,(8):71-72
结合兴宁市水稻生产的实际,分析了杂交水稻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包括品种自身因素、外界的不良气候因素、栽培方面的因素等,并从品种选择、播种、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预防技术,以期为降低杂交水稻的空秕粒、增加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阜阳地区麦茬杂交稻栽培技术中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省淮北地区近几年来推广杂交水稻,增产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现有组合生育期偏长,影响种麦;大面积生产,穗数不足,空秕率较高;虫害防治不及时;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 1977至1979年,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组合选用当前淮北地区应用的杂交水稻有:汕优、南优、四优等几个系统.主要组合有:汕优三号、四优二号、南优二、三、六号.它们在阜阳地区作为麦茬稻种植,其特点是: 四优二号5月上旬播种,播种至齐穗100—105天,中旬播种95—97天,下旬  相似文献   

12.
宁夏灌区冬麦后复种水稻适宜移栽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麦后复种水稻的4个不同移栽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期育秧、秧龄满30天条件下,以6月24日移栽的分蘖多,成穗率高,灌桨期长,千粒重高,空秕率低,产量最高;推迟移栽则可使水稻分集成穗率低,灌桨期缩短,空秕率明显上升,产量低,推迟时间越长,影响越大。由此提出了宁夏灌区冬麦后复种水稻的移栽期应掌握在6月底之前。并又在条件允许前提下,移栽期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96~2007年福建省6个站点早稻空秕率观测资料与影响时段的气象条件进行模型统计,定量分析气象因子对早稻空秕率的影响,结果认为:影响早稻空秕率的主要因子是6月和7月的热量条件及6月份的雨量,以热量条件影响为主,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空粒率或秕粒率的增加.建议通过防避五月寒、防开花灌浆期高温危害、选用抗病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早稻空秕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空秕粒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空秕粒即指水稻空粒和秕粒两种,水稻空粒是指子房未受精或受精后子房停止发育的不实粒;秕粒是指子房受精后,在灌浆过程中停止发育的半实粒。水稻空秕粒发生多少,因年份、品种而存在差异,水稻空秕率发生轻的年份为 7%~10%,一般年份15%~20%,严重年份 30%~60%,个别品种达8  相似文献   

15.
利用娄底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 ~2010年早稻空秕率、发育期气象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幼穗开始分化到乳熟期内光、温、水等气象条件与空壳、秕粒、空秕率(空壳+秕粒)逐时段进行了相关分析,从中寻找影响早稻空秕率的气象因子,然后采用Excel软件建立了早稻空秕率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并探讨了早稻空秕率防御措施.结果表明,气象条件是影响早稻空秕率的重要环境因子;幼穗发育期,温度与空秕率呈正相关,降水与空秕率呈负相关;抽穗开花期、灌浆期,温度与空秕率呈负相关,降水与空秕率呈正相关;由各发育期相关显著的因子建立的早稻空秕率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回代模拟效果比较显著,对2011、2012、2013年早稻空秕率的试测效果也可以.在分析气象条件对早稻空秕率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加强预测,提高防御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的主动性,变临时应对为主动防御.  相似文献   

16.
据调查正常情况下,水稻约有5%~20%的空秕粒率,在气候不正常的年份或栽培技术不当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的空秕粒率达到了20%~30%,甚至更高,直接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现将水稻空秕粒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水稻空秕粒是指不受精的空粒和受精后不能发育的半空粒,这是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障碍。在正常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水稻的空秕粒率约10-20%;但在不正常的年份,空秕可达30-40%,甚至更高,这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在水稻生产上除了争取多穗大穗外,还要减少空秕粒,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才能获得高产。一、产生空秕粒的主要原因1、不良气候的影响高温伤害花粉发芽力和受粉能力,同时高温造成根系早衰,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功能下降,逼熟灌浆  相似文献   

18.
后期喷施BA和ABA对水稻灌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蔡永萍  聂凡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1):14-15,19
水稻后期叶面喷施BA能改善水稻后期叶片衰老进程,促进水稻弱势粒代谢,改善弱势粒灌浆充实,降低水稻空秕率;适宜浓度外源ABA也能够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充实,减少空秕率。  相似文献   

19.
从品种、气候、栽培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杂交水稻空秕粒的产生原因,提出防止措施,以期为兴宁地区杂交水稻增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利用山东省临沂市1994~2007年的气候资料和临沂国家农业气象基本站的水稻观测资料,采用多元双重筛选回归法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气象因子对水稻各主要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临沂市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子为幼穗分化期的降水量,其间降水量每增加1mm,每hm^2水稻大约减产13.5kg。影响空秕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穗发育期的日平均温度,其中穗发育期温度每升高1℃,水稻的空秕率大约下降3.93个百分点。水稻的穗粒数和成穗率共同受到分蘖期日照时数的影响,分蘖期日照时数每延长1h,穗粒数大约减少0.24粒,成穗率大约下降0.07个百分点。影响水稻成穗率的另一主要气象要素为穗发育期的日平均温度。水稻千粒重主要受幼穗分化期的日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幼穗分化期低温多雨不利于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