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特丁磷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特丁磷粒剂对甘蔗害虫对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5月份结合甘蔗松,培土,施5%特丁磷颗粒剂2,2,5,3kg/mu,对蔗龟的防效达91%以上,对蔗螟的防效在80%左右,可作为蔗龟,蔗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施2.5~3kg/mu为宜。  相似文献   

2.
水胺硫磷乳油防治甘蔗赭色鸟喙象是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安硫磷乳油对甘蔗赭色级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7月上旬~8月上旬用600、800、1000倍液8连续防治3次,防治效果达90%。是使用以800~1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3.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海南省白沙县植保植检站572800)龚标勋五月上旬本县的七坊镇的高地、才棉蔗区发现有甘蔗黑穗病发生。平均每10m2有病株4株,亩发病率13.3%,重的达15%。并有发展趋势。病株失去经济价值,病田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病状:病株...  相似文献   

4.
甘蔗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荣扬 《植物保护》1999,25(3):31-32
甘蔗赤斑病发病初期在叶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色病斑,边缘为红褐色,病斑多时愈合引起大面积坏死,继后整叶干枯,使植株早衰,危害严重的减产30%以上。病原菌有甘蔗叶鞘赤斑菌、甘蔗台湾尾孢霉和甘蔗小斑明尾孢霉3种。25%敌力脱1000~1500倍液,每隔15d喷1次,连续喷3次,防治效果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5.
2%吡虫啉缓释粒剂防治甘蔗中后期害虫,对甘蔗螟虫的防效为41.44%~83.17%,对甘蔗蓟马的防效为87.11%~98.11%,对甘蔗绵蚜的防效为81.20%~100%,防效表现显著优于3%丁硫克百威GR,并对甘蔗有显著的促长增产作用,增产率达20.18~30.98%,且施用方便、持效期长、低毒、低残留、一次施药可有效防治甘蔗中后期主要害虫,解决生产中防治困难和农药使用安全等问题,可作为在生产上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替代产品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绿维虫螨防治甘蔗绵蚜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5%绿维虫螨乳油1000倍对甘蔗绵蚜具有较好的防效,药后7d达90%以上,药后21d防效仍高达86.26%以上,均高于对照药剂,绿维虫螨是一种生物农药、无毒、无污染、无残留,建议在果蔬,甘蔗上首选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为对照,进行40%氯虫·噻虫嗪WG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0.60kg/ha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其中,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防效最高,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达84.66%、92.52%和87.51%,极显著高于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0.60kg/ha处理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为80.37%、86.42%和82.83%,显著高于3%克百威GR、略优于5%杀单·毒死蜱GR。且对甘蔗安全,对天敌无危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用特丁噻草隆SC对甘蔗地进行封闭性除草,用量200g/667m2,整个生育期只喷药1次,药后70d防治效果仍达到90%,明显优于对照药乙草胺EC 200g/667m2和莠去津SC 200g/667m2,是乙草胺、莠去津等进行甘蔗地封闭性除草的理想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9.
40%水胺硫磷乳油对甘蔗赭色鸟喙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7月上旬~8月上旬用600、800、1000倍液连续防治3次,防治效果达90%。田间使用以800~1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10.
利用随机天气发生器(WeaGETS)模拟来宾市200年的逐日降水序列,将模拟结果与50年的实测资料对比,利用模拟序列分析降水对来宾甘蔗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年均降水总量相对误差在0.7%~13.5%之间;模拟月降水量与实际相关性明显;日最大降水量及其变化趋势可信;模拟的各量级降水日数与实测相差0.2~14.3 d ;中雨以下比大雨以上的逐日降水机率的模拟效果好。总之,模拟降水与实测相近,可以用于气候统计分析。80%保证率下的甘蔗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降水量分别只占需水量的51.0%、52.7%、72.8%和38.5%。各生育期无旱机率21.0%~40.0%,轻旱机率9.5%~29.5%,中旱机率10.5%~26.5%,重旱机率7.5%~22.5%,特旱机率 6.0%~29.5%。来宾甘蔗干旱机率较大,最主要为春、秋旱,主要影响生育期为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甘蔗赤腐病发生为害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赤腐病又名红腐病,是甘蔗主要病害之一。近两年来,在汉川县新堰地区为害严重,产量降低,轻则减产幅度为15.7%,重则达30.5%。遭受赤腐病为害的甘蔗,糖分减少27.6%,病部的红色素还  相似文献   

12.
甘蔗二点螟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启灵 《植物保护》1986,12(4):51-51
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 len)原是南方甘蔗的主要害虫,1972年随蔗种带进我场,甘蔗受害逐年加重,平均螟害枯心苗率20.3%,螟害株率50.9%,最高达97.4%。  相似文献   

13.
黄惠清 《广西植保》1997,10(1):19-21
1.8%爱福丁乳油下同。桂林第三制药厂产4000倍防治美洲斑潜蝇,药后3d的防效达80.2%-90.0%,药后7d的防效为76.4%-82.8%,明显高于对照药巴丹1500倍处理管爱福丁5000倍、6000倍处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蔗→稻→蔗水旱轮作比蔗→菜→蔗旱地轮作减少甘蔗粉蚧4.61%~76.67%,比蔗→蔗→蔗宿根连作减少38.44%~86.00%。  相似文献   

15.
甘蔗梢腐病的发生及防治黄标(广西扶绥县昌平农业站532113)扶绥县地处桂西南,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极适于种植甘蔗。昌平乡近7a种植甘蔗1126.4hm2,年均产3.42万t。但甘蔗梢腐病(Gibberellamoni1iformis)连年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6.
丙硫磷控制稻瘟病的作用方式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1993-1995年生物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发现;1.丙硫磷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有显著的抑制活性,EC50为103.3mh/L,500mg/L的抑菌率达96.2%;2.丙硫磷1000mg/L对水稻苗叶瘟和穗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79.4%和90.7%,治疗效果分别为39.3%和41.8%;3丙硫磷600-900g/hm^2防治双季稻和瓜后稻穗瘟病的田间小区效果分别为70.8%-80.2%和  相似文献   

17.
宿根甘蔗虫害及其防治措施龚标勋(海南省白沙县植保植检站572800)我县糖蔗面积常年83800多亩,其中宿根蔗面积占50%左右,亩产只有3吨左右,比新植蔗亩产低25%。虫害是宿根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长期连作的蔗地更为严重。宿根蔗的主要害虫有...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东和广西2地进行了10%噻唑磷颗粒剂在甘蔗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对甘蔗中噻唑磷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甘蔗样本用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 (GC-FPD) 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磷在甘蔗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84%,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2.6%~3.4%;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86%,RSD为4.1%~6.7%。噻唑磷检出限 (LOD) 和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噻唑磷颗粒剂在广东和广西甘蔗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没有显著的消解规律,呈现的特点是浓度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趋势,施药后14~21 d甘蔗中噻唑磷的残留量达到最大值0.027 mg/kg;噻唑磷在土壤中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8.6~9.6 d,属易降解农药;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甘蔗中噻唑磷对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225%,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较大,还需进一步结合噻唑磷在人体内的代谢行为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57%,表明按照推荐剂量施用10%噻唑磷颗粒剂,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对消费者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甘蔗害虫优势天敌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7种甘蔗害虫优势天敌的寄生捕食特点及其保护利用进行了探讨和综述。云南蔗区甘蔗害虫种类多,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甘蔗害虫天敌达283种之多,其中,具有保护利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的优势种主要有:寄生甘蔗螟虫Sesamia inferens Walker的赤眼蜂Thichogramma、螟黄足绒茧蜂Apanteles flavipes(Cameron)和大螟拟丛毛寄蝇Sturmiopsis in- ferens Townsend;捕食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的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 (Thunberg)、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Swartz)、六斑月瓢虫Chilomenes sexmaculata(Fabri- cius)和绿线食蚜螟Thiallela sp.;捕食甘蔗粉蚧Saccharicoccus sacchari(Cocherell)、Dysmicoc- cus boninsis Kuwana和蔗头象虫Trochorhopalus humeralis Chevrolat Diocalandra sp.的黄足肥螋Eu- borellia pallipes Shiraki等。还有一种寄生菌-白僵菌Beauvria sp.,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可寄生蔗螟、蔗龟Exolontha serrulata(Gyllenhal)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蔗头象虫、蛀茎象虫Otidognathus rubriceps Chevrolat等多种甘蔗害虫,其自然寄生率一般在10%左右,对甘蔗害虫具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合理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调控作用,这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蔗田生态平衡,提高害虫综合治理水平,促进蔗糖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是我国的甘蔗主产区之一,全区甘蔗种植面积达54.2万hm2,主要推广的甘蔗品种有十几种,但品种更换频繁,每年不同部门从不同渠道引进新品种不下10种。由于不断引进国外或区外的品种,当地要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也在区内频繁地引种。甘蔗是一种以蔗茎尤其是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