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研究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绵羊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小尾寒羊、杜泊、德克赛尔及河北肉用绵羊的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并对BMPR-IB基因多态性与河北肉用绵羊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在各品种间分布极不平衡,BB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群体的总体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P<0.01);90日龄时,++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的胸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B+基因型群体(P<0.05)。说明BMPR-IB基因的基因型对河北肉用绵羊羔羊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BMPR-IB和BMP15基因作为湖羊多胎性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绵羊BMPR—IB和BMP1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湖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两个基因在湖羊中的多态性。结果发现,湖羊均是BMPR—IB基因突变纯合体(BB),而不带有BMP15突变基因,说明BMPR—IB和BMP15基因并非湖羊多胎性能的主基因。但是,选育后的湖羊总产羔率和第一、第二胎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未经选育的群体,湖羊多胎性状客观存在,其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BMPR-IB和BMP15基因在山羊群体内突变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和绵羊是近缘种,研究采用影响绵羊产羔数的BMPR—IB基因和BMP1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突变位点的特性和山羊产羔数的关系,为山羊多胎性的分子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FecB基因位于Booroola羊的6号常染色体上,具有提高排卵率和产羔数等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BMPR—IB基因的突变与FecB基因的行为完全一致,BMPR—IB基因是控制绵羊高繁特性的主效基因。本文就BMPR—IB基因的结构和染色体定位,以及BMPR—IB基因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阐明动物多胎机理,以及为动物生产和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Booroola羊多胎基因FecB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cB基因位于Booroola羊的常染色体上 ,具有提高排卵率和产羔数等生物学作用。FecB基因已被定位在绵羊 6号染色体 6q2 3~q 3 1的狭窄区域内 ,并且已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了控制Booroola绵羊排卵数的主效基因。关联分析表明 ,BM PR IB基因的突变与FecB基因的行为完全一致 ,证明BMPR IB基因是控制BooroolaMerino羊高繁特性的主效基因。文章阐述了近年来对FecB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绵羊已知多羔主效基因BMPR1B、BMP15和GDF9的多态性与鲁中肉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检测鲁中肉羊BMPR1B、BMP15和GDF9基因中已知主效位点多态性,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BMPR1B基因在鲁中肉羊中存在FecB突变,GDF9基因6个分型位点仅4个位点(G1、G3、G4、G5)在鲁中肉羊中存在多态,BMP15基因中5个分型位点在鲁中肉羊中均不存在多态性。FecB基因3种基因型(CC、CT、TT)突变频率分别为0.16、0.58和0.26,此位点多态性较高(0.25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检测了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夷陵绵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旨在研究KISS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对绵羊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KISS1基因在夷陵绵羊群体中存在14个SNP位点,其中11个SNP位点为非同义突变,这些SNPs共形成3个连锁区块;g.5765C>T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CC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数比CT基因型的多0.45只。综上所述,KISS1基因与绵羊的繁殖性状密切相关,该基因g.5765C>T位点显著影响绵羊产羔数。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候选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Fec B突变是否为影响洼地绵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试验采用PCR-RFLP分析该基因在洼地绵羊中的多态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集的111只洼地绵羊中分析BMPR-IB基因Fec B突变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到FecB~B/FecB~B、FecB~B/FecB~+、FecB~+/FecB~+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32,0.514,0.054。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结果分析可得,FecB~B/FecB~B、FecB~B/FecB~+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的产羔数(P0.05),野生型个体也存在多羔现象,Fec B突变为洼地绵羊的多胎主效基因,但其突变野生型个体的产羔数也较高,推断洼地绵羊可能存在其他影响多羔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9.
排卵是个十分复杂的性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排卵的多少决定绵羊的产羔数,因此关注绵羊的排卵变化,有助于提高绵羊繁殖性能。卵泡生长因子在决定绵羊排卵率和产仔数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BMP15、GDF9和BMPR1B三个卵泡生长因子对卵泡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单基因突变导致绵羊排卵率变化。文章就BMP15、GDF9和BMPR1B三个基因突变对绵羊排卵率的影响及调节卵泡发育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策勒黑羊和多浪羊Fec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为新疆南疆绵羊多胎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试验以策勒黑羊、多浪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对这两品种绵羊Fec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研究该基因对这两品种绵羊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策勒黑羊FecB基因检测到3种基因型,即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0.44,0.42,B、+基因频率分别为0.35,0.65;多浪羊FecB基因检测到2种基因型,即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0.48,B、+基因频率分别为0.26,0.74。基因型为BB型的策勒黑羊平均产羔数为2.87只/胎,显著高于++型(P0.05);基因型为B+型的多浪羊平均产羔数为2.55只/胎,显著高于++型(P0.05)。说明策勒黑羊和多浪羊FecB基因具有多态性,其中BB型、 B+型可用于南疆绵羊多胎品系的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1.
选择小尾寒羊等5个绵羊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和克隆测序等分析方法,检测促卵泡素β(FSHβ)基因CDS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SHβ基因CDS区第2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在5个绵羊群体中都表现出AA、AB和BB3种基因型。BB型第147位发生T→C的单碱基同义突变。高产羔数的小尾寒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特克塞尔羊、陶蒙杂种羊之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明显(P0.01)。5个绵羊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固定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场-年-季对小尾寒羊产羔数无影响(P0.05),胎次和基因型均影响产羔数(P0.05)。AA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AB型的多0.77只(P0.05),比BB型的多0.74只(P0.05)。研究表明,FSHβ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产羔数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连锁的一个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2.
BMPRI-B基因及其突变对绵羊排卵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型基因(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eceptorIB, BMPR IB) 突变和Booroola羊多羔表型完全一致, 从而认定BMPR IB基因为控制绵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本文从BMPR类型和信号传导机制及突变体对排卵率的影响等方面详述了BMPR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和进一步利用该多胎基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绵羊多羔主效基因BMPR1B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BMPR1B)是一种重要的跨膜受体蛋白,主要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其在调控成骨分化、细胞扩散以及卵巢卵泡发育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如绵羊等动物的繁殖性状。绵羊BMPR1B基因发生A746G突变(命名为FecB突变),导致第249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Q)转变为精氨酸(R),进而使得绵羊排卵数和产羔数显著增加,因此BMPR1B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绵羊多羔主效基因。论文就绵羊BMPR1B基因定位、功能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高繁殖力绵羊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BMPR1B功能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TSHR基因多态性与绵羊季节性繁殖和产羔数的关系,本实验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分型技术检测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407只)、湖羊(101只)、策勒黑羊(48只)和季节性发情的苏尼特羊(21只)、滩羊(22只)、草原型藏羊(161只)TSH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SHR基因g.89430525G>A、g.89363881T>C和g.89431097C>G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这3个SNP位点在大多数绵羊品种中表现为中度多态,且在各个绵羊品种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TSHR基因g.89431097C>G位点的多态性与小尾寒羊第1~3胎的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其中CC型母羊的产羔数显著低于CG和GG型母羊(P<0.05)。本研究表明,TSHR基因与绵羊季节性繁殖性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参与绵羊季节性繁殖和多羔性状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旨在揭示青海藏羊群体中绵羊多胎主效基因FecB的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为藏羊高繁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以157只青海藏系绵羊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藏羊群体中Fec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对FecB基因与产羔数的关系展开相关性分析。结果:藏羊中存在BB、B+和++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3、0.299和0.688。期望杂合度(Ho)与观测杂合度(He)分别为0.299和0.27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35,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卡方检验结果说明藏羊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藏羊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比较结果为:BB>B+>++,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BB基因型产羔数显著高于B+与++基因型,B+与++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FecB基因对藏系绵羊产羔数存在一定影响,提示FecB可作为青海藏羊多胎性状的分子标记,且存在巨大的选择潜能。  相似文献   

16.
FecB基因是发现最早的具有促进排卵的多胎基因,自从在澳大利亚布鲁拉美利奴羊(Booroola Merino)上发现该基因以来,人们利用Booroola Merino开展了大量杂交试验,并在各国绵羊品种中相继开展了寻找FecB基因的工作,在基因多态性与母羊繁殖性状关联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文章从FecB基因的品种分布及对繁殖性能(排卵数、产羔数、繁殖规律)、肉用性能(生长发育、肉品质)和产毛、产奶等生产性能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该基因的利用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LHR基因在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中的表达规律、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深入了解其对小尾寒羊产羔性状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6只小尾寒羊(FecB++型单、多羔母羊各3只)的生殖及脑组织中LHR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380只小尾寒羊和380只其他品种绵羊(小尾寒羊、滩羊、苏尼特羊、策勒黑羊、湖羊和草原型藏羊)LHR基因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LHR基因在小尾寒羊大脑、下丘脑和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高表达。LHR基因在小尾寒羊多羔群体卵巢、大脑和下丘脑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单羔群体(P<0.01)。分型发现LHR基因中,4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多羔和单羔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7个SNPs在大多数绵羊品种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0.05);关联分析表明,LHR基因有1个SNP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2个SNPs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发现,LHR基因的3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暗示其可能参与小尾寒羊多羔性状调控。  相似文献   

18.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RARG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视黄酸受体γ(retinoic acid receptor-gamma,RARG)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RARG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特克塞尔、多赛特、萨福克)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ARG基因引物1扩增片段在5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AA基因型只出现在湖羊中,AB和BB基因型均出现在5个绵羊品种中;BB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AB基因型多0.41只,但差异不显著(P〉0.05)。RARG基因引物2扩增片段在5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CC和CD基因型均出现在5个绵羊品种中,5个绵羊品种中都没有检测到DD基因型;CC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CD基因型多0.55只(P〈0.05)。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旨在分析绵羊GTF2A1基因g.89505005G>A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与绵羊产羔数有关的分子标记。针对前期利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获得的候选基因GTF2A1及其g.89505005G>A位点,采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技术对产羔数存在差异的鲁中肉羊群体进行该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鲁中肉羊GTF2A1基因g.89505005G>A位点存在AA、AG和GG三种基因型,且以GG基因型为主;g.89505005G>A位点多态性与鲁中肉羊第1胎、第2胎以及第3胎产羔数均存在显著关联(P<0.05),AA型各胎产羔数均高于GG型(P<0.05)。综上,g.89505005G>A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一个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20.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RBP4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RBP4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羊、萨福克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BP4基因扩增片段在4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BB基因型只出现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中,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则没有BB基因型;AB基因型频率随着绵羊繁殖力的降低而升高;AA基因型只出现在小尾寒羊、多赛特羊中。BB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分别比AA和AB基因型多0.52只(Pd0.05)和0.67只(Pd0.05),AA和AB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检测的绵羊RBP4基因座位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