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45年来潍坊市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潍坊市10个观测站1961~2005年的气温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潍坊市四季及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市4季及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年代际振荡特征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气温变化较大,90年代以后气温变化都呈增暖趋势。利用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方法检验了潍坊市年、四季近45年的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发现潍坊市夏季升温趋势不显著,而春、秋、冬季及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是显著的,冬季的增暖趋势尤其显著,对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贡献最大。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潍坊市气温的周期变化,研究表明:近45年来潍坊市年平均气温存在着显著的14~22年的年代际尺度和5~8年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春季气温以20~30年的年代际尺度和6~9年及5年以下的年际尺度的周期振荡最为显著。夏季气温周期变化不显著。秋季气温年代际周期变化不明显,存在着显著的6~8年和5年以下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冬季气温以12~22年的年代际尺度和7~9年及5年以下年际尺度的周期振荡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王立静  魏敏  王凤娇  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33-15335
利用滨州市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第2、第3类距平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滨州市降水季节变化呈单峰型,主峰在7月;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降水集中期,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汛期降水呈减少趋势,汛期降水异常偏多年多发生在多雨时段,异常偏少年多发生在少雨时段;汛期降水稳定存在22~24年的长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周期;暴雨开始的迟早、长短和暴雨降水集中期均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暴雨降水有稳定的23~25年的长周期和12~14年的中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重庆市万州区1955-2014年的月降水数据,选择线性回归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多时间尺度变化和降水趋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三峡库区降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线性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波动较大,各年代降水存在“少-多-少”的变化趋势;三峡库区年降水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主要有25,16和8年时间尺度的变化,尺度越小则降水变化平均周期越短;此外,由Hurst指数分析结果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三峡库区的年降水量将会进入相对偏多阶段.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 ~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5.
孙小龙  廖铭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04+15863
通过线性回归、曲线拟合及小波变换,对1957~2010年贺州市的降水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揭示了降水变化趋势及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4年来贺州市降水呈波动性变化,降水年内变化、年际变化均很明显,变化幅度较大,近54年的年降雨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倾向率为7.266 mm/10a;贺州市年降水存在2个明显的全域性变化周期,分别是16~18年的年代际尺度周期性变化和8~9年的年际尺度周期性变化,其中17年左右的周期震荡最强。  相似文献   

6.
近50年六盘水市雨季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艳梅  陈海涛  黄太林  吴华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72+9114-9072,9114
[目的]研究近50年六盘水市雨季降水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六盘水市六枝、盘县、水城3个测站1960~2009年5~9月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六盘水市雨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六盘水市雨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15.4 mm/10a。六盘水市雨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明显的少雨期,60年代后期降水相对偏多;整个70年代为相对少雨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雨季降水进入多雨期,是近50年来降水最多的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降水相对偏少,90年代中后期为多雨期,进入21世纪转为少雨期。滑动T-检验表明,近50年六盘水市雨季降水突变点在2002年。小波分析表明,六盘水市雨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16年周期振荡,且50年来稳定存在;在年际尺度上,存在准8年的周期振荡。[结论]该研究为六盘水市旱涝灾害的准确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西北四省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北四省区11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该地区48年降水空间格局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西北地区四省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其变化幅度小于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夏、冬季的降水量逐年略有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西北四省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幅度明显的区域在唐古拉山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东部山脉两侧,减少幅度明显的是在陇东和陕南、陕北地区。西北地区四省的东、西部区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的特点,东部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而西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呈增多趋势;全区、东区、西区的降水波动普遍存在3~5年的短周期,且为主要周期;一些区域也存在8年周期和15年左右的中周期;不同时间尺度上,干、湿交替和突变点有所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四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省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降水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降水异常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东西向差异,汛期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位相分布特征,四季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在周期上四季3年左右的振荡特征较为一致,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10年以上周期,夏季降水的10~12年周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给出各项西太平洋副高指数、我国东部地区108个测站逐月降水量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网格资料,分析了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SVD方法分析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具有准2年的周期。副高的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降水分布空间型有显著影响,第1对空间分布型的方差贡献达56%,可知副高北抬是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山东地区农作物旱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降水变化的关系,为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0—2020年山东省农作物的旱涝受灾、成灾面积资料和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主要农作物旱涝灾害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农作物旱涝灾害发生特征与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1980—2020年山东省农作物平均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5.34%和11.70%,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占总灾害面积6成以上;旱涝灾害面积呈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旱灾面积2003年之后显著减少。干旱灾害区域影响较大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和果树,涝灾区域的主要农作物是花生、蔬菜和果树。山东省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47.6 mm,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62.1%。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28.1 mm/10a,降水偏少和偏多年与农作物旱涝灾害年份基本对应。【结论】山东中部、西部和山东半岛东北部区域,农作物干旱成灾面积与年降水相关系数超过-0.4,涝灾面积与年降水相关程度和显著相关区域范围均小于旱灾。  相似文献   

11.
较详细地论述了用中性分子特性和与适合度有关的数量特性分析羊草等植物群克隆遗传变异的方法。探讨了其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根据可能或不可能属于各种同源分株的分析 ,还探讨了判断等位基因频率问题。另外 ,根据野外个体同源分株的直接观察或根据分子技术对多基因型的间接测定评述了基因型变异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讨论了克隆种群的籽苗补充、环境干扰和同源分株生长型影响同源分株的种群动态。文中也涉及了克隆种群结果、种群亚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亚哲  高业新  汪丽芳  张冰  冯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78-15679
地下水工程与试验基地是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其自动气象站采集小区域的气象数据。选取2007~2011年自动观测地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深层地温变化则不明显;0~320 cm整层地温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各层次最高(低)值的出现时间均随土壤深度的递增而推迟;夏季与冬季、春季与秋季地温垂直分布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孙奇  刘志鹏  武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67-9868
选取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兰州、敦煌、民勤、景泰、平凉、合作、武都7个气象站1968~2010年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平均值及相关分析的方法,从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角度分析甘肃省近43年温度。结果表明,全省总体温度呈上升趋势,与我国西部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一个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变异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发生变异的现象较为普遍,已涉及到很多作物,变异的类型较多,主要有染色体变异、形态和农艺性状变性、抗性变异等,产生变异的机理主要有遗传和生理两方面,此类变异有其优点和不足,但无庸置疑的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为植物育种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天长市气象局1957—2010年气候历史资料暴雨日数和大暴雨日数的统计分析,探讨天长市多年来暴雨的年际、月际变化趋势,从而揭示天长市暴雨的时间分布特点和规律,为暴雨天气预报和汛期防灾减灾提供可借鉴的气候背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贵州省铜仁市9个站点1961-2017年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突变检验、周期检验等方法,对铜仁市年、季节的降水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年降水时间序列存在16-28年的显著周期变化;1961-2017年间铜仁地区的春季和秋季降水呈显著减少的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变化不明显;铜仁市冬季降水存在10年左右的和3年的周期,春季降水存在3年的显著周期;铜仁地区冬季和春季降水存在突变点。  相似文献   

17.
丽水地区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0年丽水市及各县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丽水雷暴气候的特点,总结了雷暴的时、日、月、季节及年变化特征,探索丽水市雷暴的发生规律,以指导群众科学防范雷暴灾害。  相似文献   

18.
冯利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47-2749
[目的]研究灌木材的微纤丝角及其变异性。[方法]采用偏光显微镜法,分析研究内蒙古地区树龄3 a以上沙柳、柠条、红柳、沙棘的微纤丝角及其变异性,并用碘染色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沙柳、柠条、红柳、沙棘灌木材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11.09°、8.08°、7.84°、6.91°,与同龄阔叶树材相比角度偏小。红柳纤丝角的株内径向变异规律为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减小,株内纵向变异规律为由根部到梢部逐渐减小,根部、中部、梢部纵向不同部位微纤丝角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该研究为灌木材的开发利用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application of crop simulation models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research appears to require only the specification of some input parameters and then running the model for each desired location in a field. Reports in the extensive literature on modeling have described independent tests for different cultivars, soil types and weather, and these have been presumed to validate the model performance in general. However, most of these tests have evaluated model performance for simulating mean yields for multiple plots in yield trials or in other large-area studies. Precision agriculture requires models to simulate not only the mean, but also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yield. No consensus has emerged about how to test model performance rigorously, or what level of performance is sufficient. In addition, many measures of goodness of fit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simulated data (i.e., model performance) depend on the range of variation in the observed data. If, for example, inter-annual and spatial sources of variation are combined in a test, poor performance in one might be masked by good performance in the other. Our objectives are to: (1) examine research aims that are common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2) discuss expectations of model performance, and (3) compare several traditional and some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model performance. These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are explained with examples that illustrate their limitations and strengths. The risk of relying on a test that combines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 was shown with data where the overall fit was good (r 2  > 0.8), but the fit within any year was zero. Information gained using these methods can both guide and help to build confidence in future modeling efforts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E. John SadlerEmail:
  相似文献   

20.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刺槐(Robinia psedudoacacia)人工林及荒坡的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分析,认为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以分为:土壤水分微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土壤水分调节层和土壤水分微弱调节层,荒坡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分为: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各立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以分为: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土壤水分恢复期、土壤水分稳定期和土壤水分消耗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