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2年5月,新沂市新店镇某养殖户饲养的600只13日龄雏鸭,发生一种肝脏呈出血性炎症的传染病,发病呈急性经过,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经市兽医站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雏鸭常突然发病,发病后雏鸭精神萎顿,行动迟缓,离群独处,停止活动,食欲废绝,眼半闭,翅下垂,间或有腹泻,继而雏鸭倒卧,两腿痉挛划动,呈游泳状,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的死亡姿势,一般在出现神经症状后数小时死亡。2剖检变化剖检病的雏鸭或濒死雏鸭,可见主要病变在肝肿,肝肿大、质地脆、易碎,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  相似文献   

2.
<正>鸭曲霉菌性肺炎是多种禽类都可以感染的一种霉菌病,雏鸭易感性高,多呈急性暴发,主要侵害呼吸系统,常可造成雏鸭大批死亡。西丰县和隆乡某养鸭户  相似文献   

3.
2006年5月下旬,如东某饲养户饲养的1000羽19日龄的雏鸭陆续发病,临床表现为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黑色下痢,共济失调,抽搐而死亡。发病呈急性经过,发病率高,且死亡呈每日递增趋势。经诊断为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5月23日,接到养鸭户报告,有雏鸭死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雏鸭,3~10日龄雏为高感群体,潜伏期为1~4d。雏鸭突然发病,神经症状明显,运动失调,身体倾向一侧,双腿做痉挛性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俗称"背脖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一旦鸭群发病后,能迅速传播,引起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5.
1雏鸭的培育与管理1.1雏鸭的选择出壳雏鸭的健康情况与成活率有直接关系。选雏在集中出雏时进行,正常出雏日期是孵化后28天,提前出壳或推迟出壳的要淘汰。购买雏鸭要选择羽毛清洁,呈鲜黄色,富有光泽,嘴、腿、蹼呈桔红色或桔黄色,表现活泼好动,眼大有神,反应敏感的小  相似文献   

6.
鸭曲霉菌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主要是由烟曲霉等真菌引起的鸭呼吸道传染病。此病主要发生于雏鸭,多呈急性经过、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7.
鸭曲霉菌性肺炎是多种禽类都可以感染的一种霉菌病,雏鸭易感性高,多呈急性暴发,主要侵害呼吸系统,常可造成雏鸭大批死亡。西丰县和隆乡某养鸭户饲养肉鸭1000只,12日龄开始发病,死亡420只,畜主曾用过大量抗生素类药物均无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朗德鹅是原产于法国的大型肉鹅品种,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尤其是优良的肥肝性能使得它备受我国水禽业的青睐。但雏鹅成活率较低,雏鹅容易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以下简称"鸭浆膜炎")或混合感染鸭浆膜炎是雏鹅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鸭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近年来,鸭浆膜炎广泛流行于一些地区鹅群,主要侵害1~7周龄鹅,由于病原菌血清型众多,易产生耐药性;同时,雏鹅中大肠杆菌病极易交叉感染,造成雏鹅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鸭疫里默氏菌病俗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包心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雏鸭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火鸡等多种幼禽。多见于2~4周龄的雏鸭,呈急性居多,慢性较少。雏鸭感染该病后,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三炎”为临床特征。现将一起快大肉鸭发生鸭疫里默氏菌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病鸭死前头向后仰,两脚呈游泳状划动.本病发病急、传染快、致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招租     
2006年5月下旬,如东某饲养户饲养的1000羽19日龄的雏鸭陆续发病,临床表现为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黑色下痢,共济失调,抽搐而死亡。发病呈急性经过,发病率高,且死亡呈每日递增趋势。经诊断为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主要侵害2~7周龄的雏鸭,也可侵害雏鹅、雏火鸡及野鸭等多种雏禽。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常见症状为精神沉郁、流眼泪和流鼻液、轻度咳嗽和打喷嚏、排绿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急性病鸭死亡率高,慢性病鸭消瘦,死淘率高。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均有关于本病的报道,我国郭玉璞等自1982年在北京首次发现本病以来,全国许多省区相继有此病发生的报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病率5%~90%,  相似文献   

13.
1 鸭病毒性肝炎 1.1 特点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危害幼龄鸭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周龄左右的雏鸭最易发生,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鸭呈角弓反张样外观,肝脏有出血点.  相似文献   

14.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DHAV)引起雏鸭的一种致死性高和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病鸭常呈"角弓反张"的特异姿势,俗称"背脖病",剖检主要见肝脏肿大、"刷"状出血或出血斑,该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是严重危害养鸭业重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雏鸭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不足一周龄的无母源抗体的雏鸭最易感,病鸭突然发病,病程短促,数小时即死亡,死亡率高达90%。DHV有三种血清型,无交叉保护作用。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在国内,以I型鸭病毒性肝炎流行为主,目前国内对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以治疗为主,当雏鸭发病时使用鸭肝炎抗体进行治疗,这样会增加饲养成本并影响雏鸭的生长性能。由于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最好的方法还是以预防为主。本实验通过鸭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在临床上的应用,使用鸡胚中和试验对不同剂量鸭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雏鸭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以确定该疫苗株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情况,同时确定鸭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适用于该地区雏鸭的最佳免疫剂量。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莫氏杆菌病是一种接触传染性细菌疾病,主要感染鸭、火鸡和鹅等家禽,雏鸭易感性高,感染后死亡率高,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019年4月,某鸭场出现一次鸭疫里莫氏杆菌病感染情况,经过积极治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鸭,其特征为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现将该病的诊治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一、症状雏鸭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表现为食欲废绝,精神委靡,眼睛半闭,缩颈昏睡,翅膀下垂,行动呆滞,不能随群走动。有的病鸭出现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随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向一侧倾倒,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蹬,头向后“背脖”呈角弓反张状,最后衰竭而死,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有些急性病例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倒地…  相似文献   

18.
正雏鸭养殖阶段的病毒性肠炎也称鸭瘟,是鸭感染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容易扩散、传感性强、死亡率非常高,雏鸭病毒性肠炎会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因为雏鸭比成年鸭的抵抗力弱,所以雏鸭病毒性肠炎后会有较高的死亡率,必须采取有效的诊断和防治的方法,才能降低病毒性肠炎对雏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传播性和高致死性的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孵化季节发病率会明显增加,其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鸭病毒性肝炎,可于雏鸭1日龄时,注射弱毒苗或抗血清的方法来进行保护,对发病雏鸭通过注射高免血清来救治。  相似文献   

20.
<正>1发病情况养鸭专业户黄某于2011年10月底买进2000只雏鸭,当天死亡30只,其他的精神状态、食欲都尚好,所以当时判断鸭死亡是正常的。次日,近90%的雏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松散、眼半闭,呈昏睡状,死亡600只,死亡的雏鸭呈一种角弓反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