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结合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对抚州市崇仁县2005~202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崇仁县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点为农用地温和的减少,建设用地上升明显,未利用地大量减少;以2010年为分界点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一阶段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较低且相对剧烈,后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动相对平缓,且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合理。崇仁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用地控制目标偏离程度差异不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大体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宋晓丽  陈伟  樊俊华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361-1362
文章介绍了海口市土地利用概况,并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认为在短期内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海口市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应按照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采用综合分析、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新一轮的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相似文献   

3.
王晓  李佳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53-6955
基于规划的视角,以陕西省蓝田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分析蓝田县未来土地利用数量和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蓝田县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会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而草地和住宅用地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建设用地的增加,不断的侵占农业用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伊宁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及1995-2004年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构成,可见农用地面积减少迅速,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分析经济、城市化、区位、土地制度政策等因素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建议,为伊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未来土地利用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各地类用地现状指标完成情况、空间布局吻合性3个方面对芒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将2013和2020年规划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分析,在数量和空间布局上评价芒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吻合性及其管控效果.[结果]芒市各地类用地空间布局与2020年规划预期目标基本相符合,但是部分用地超出控制范围,用地增加速度过快.[结论]该研究及时发现了芒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数量和空间上的不吻合及其原因,为规划修改的编制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下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藏山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直接体现,信息熵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的一种度量。借助信息熵理论对西藏山南地区1998~2005年及所辖12县(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熵分别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揭示山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预期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1998~2005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递增趋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土地利用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牧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高低是影响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大小及区域差异显著的决定性因素;山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值变化的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方政策因素,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对土地系统熵值的动态变化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结合实际情况,将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并提出了具体的土地利用协调措施:即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公示制度;制定优惠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用地需求也急剧膨胀,旅游用地类型多样要求构建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旅游用地的科学规划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阐述了旅游用地的内涵、特性及分类体系。结合韶关市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周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土地审批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及土地利用评价与监管环节,构建了旅游用地差别化管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制镇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研究——以武威市黄羊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村镇尺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低度利用土地所占比例较高,合理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次之,再次为容量完全损失土地,无容量土地比例最少,无过度利用土地;建制镇土地利用具有很大潜力,内部用地潜力为133.41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6.1%;村庄可挖掘317.911hm2的潜力,占村庄面积的41.0%;村镇整治、新农村建设、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数据基础,可以实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电白县为例,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构建目标函数,社会、生态效益为约束条件,应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建设用地结构,研究规划期2020年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用地等6类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模式,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正当性辨析与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36-14738
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严格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需求不符。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与耕地保护并不矛盾,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生存保障功能也应被社会保障体系所替代。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立法改革要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初期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先允许有限制的流转,等待配套制度建设成熟后再推行自由流转。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互联网使用在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决策中的影响及其机理,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 668份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反事实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并通过信息获取、需求发布两个中介路径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特别是促进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农户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流转宅基地的概率提升3.1 %;宅基地面积、宅基地价值认知和新购房计划显著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农户易于、乐于使用互联网获取宅基地相关信息和发布宅基地流转需求,同时综合考虑影响互联网使用与宅基地流转的因素,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土地资源管理既面临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显著增加和国土资源供应和政策审批逐渐趋紧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等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国家对海南国土资源管理提出的明确要求和规定,并赋予一系列优惠政策等崭新的机遇。因此,需要进一步严格土地计划管理,严格土地批租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力度,实施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努力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岑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08-14310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必然性,土地流转是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契机;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法律法规不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相关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无法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土地流转政策执行难;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成熟。对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作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制定相关行政法规,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转变地方官员的思想和作风,引导农民形成科学的土地流转观;大力推进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6.
土地规划是指以经济、技术科学为基础,从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出发,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计划指导下,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之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以6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的885户农户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分别以农民年人均收入和农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在固定年份效应和固定农户效应前提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能促进农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但对促进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要通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来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重点聚焦如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建议推进城镇化,引进市场机制,配套相关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敬梓  吴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93-6396
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密集,对城市土地市场影响较大.该研究界定了土地市场波动的内涵,从影响土地市场供需的政策因素分析入手,重点阐释了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土地政策对土地市场波动的驱动机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城市实证分析,分析了南京市一级土地市场2007年以来的季度波动特征,并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财政收入和房地产投资为主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推动土地市场发展,财政收入政策影响显著;金融货币政策对于土地市场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积极的土地供应对市场交易价格有抑制作用.结合当前宏观调控的实践,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立勇  张鹏辉  丁玎  张铁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78-9079,9103
利用SWOT法,从居民需求、居住逐步集中;经济条件差异明显、管理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低;中央政策引导、政府财政支持、专业技术支持;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和农民出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居住区水系统建设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为推动农村居住区水系统建设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应对策:根据当地财力,逐步开展并完善给水排水系统建设;加大对农村居住区水系统建设资金的多方投资力度,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种方针政策,并完善水系统建设的保障制度;加强居民用水健康,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20.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以南京市为例:选择2005要2011 年有关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数据运用熵 值法计算各因素的指标权重分析不同因素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差距为相关部门制定政 策,促进土地的集约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