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09—2010年水稻穗茎瘟病在辽阳县严重发生,本文对水稻穗茎瘟发病的病理和气候因素及其他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指导农民防治水稻穗茎瘟。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穗颈瘟是一种由稻梨孢诱发的感染性疾病。水稻在穗期染病后,穗茎节坏死,输送到稻穗的养分通道被阻断,从而形成白穗或瘪粒的稻穗。水稻穗颈瘟流行时会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绝收。8月份是水稻穗颈瘟发病的高发季。目前防治穗颈瘟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药剂防治。为提高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确保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15,(10)
<正>水稻是丹东市主要农作物之一,水稻穗颈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由稻梨孢感染引起。水稻在穗期染病后,穗茎节坏死,输送到稻穗的养分通道被阻断,从而形成白穗或瘪粒的稻穗。丹东沿江临海,每年8月份降雨多,湿度大,温度适中,是水稻穗茎瘟发病季节。每年穗茎瘟的流行都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穗颈瘟主要依靠药剂防治,目前生产中常用的稻瘟灵、三环唑等已使用多年,长期连续使用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县200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日平均气温为21.6℃,降雨量仅6.6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1.5%,日照时数171.5小时,这种气候条件下,未有造成水稻叶瘟病的大发生,只是局发生没有造成危害。但是后期穗颈瘟却严重发生,并且受灾面积大,水稻减产率达30%左右。据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水稻站联合下乡进行调查,一致认为,水稻穗颈瘟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所致。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水稻新品种(系)稻瘟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2003年对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3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3年的苗期人工接种和异地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对苗瘟和叶瘟的抗性较好,对穗瘟病的抗性表现较差,在所有的参试品种中无高抗穗瘟的品种,所以,在选育过程中应加强对抗稻瘟病品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疆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2016、2017年连续两年调查温宿县、莎车县、察布查尔县、乌鲁木齐市等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叶瘟病和穗颈瘟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水稻种植区域稻瘟病发生情况不同,同一水稻种植区域不同地块稻瘟病发生情况也不同;2016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莎车县>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2017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莎车县>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水稻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危害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均有稻瘟病的发生,其中正播水稻温宿县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为害均重于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与降水时间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25%凯润(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穗瘟及保健增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25%凯润乳油对水稻穗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用25%凯润乳油240、360 g/hm2,可分别达到9.36%、14.86%的增产效果。该药剂对水稻安全,对水稻稻穗瘟病、纹枯病有一定防治效果,在水稻生产后期使用,可起到保健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穗颈穗是水稻上常发性的主要病害,特别是感病品种,在水稻杨花灌浆期遇雨,很容易发生穗颈瘟,一般减产1-2成,严重的达3成,甚至绝收,给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水稻穗颈瘟发生症状、发病条件,2020年铜陵市水稻穗颈瘟重发原因简析,初步探讨其防治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水稻穗颈稻瘟病为真菌性病害,该病具有突发性和流行性,一旦感染病症再防治就为时己晚,穗颈瘟是可防不可治的病害。为预防穗颈瘟病发生,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资料查阅,结合当地实际撰写防治方案,指导农民进行穗颈瘟病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穗颈瘟防治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极飞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进行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极飞P20植保无人机喷施40%三环唑悬浮剂以及40%稻瘟灵乳油对水稻安全,且对穗颈瘟病穗率防效达80.91%,病指防效达81.25%,防治穗颈瘟效果与易田3WYTZ1000-21型自走式喷杆植保机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植保无人机大面积推广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至2010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和多点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稻瘟病发病程度。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叶瘟和穗瘟均有控制作用,在发病前期、中期较明显,并可推迟10 d左右发生叶瘟,其中在水肥调控的前提下,扩行处理(26.4 cm×9.9 cm、33 cm×16.5 cm、29.7 cm×13.2 cm、19.8 cm×19.8 cm)对穗瘟的控制率在36.04%~53.15%,与其他处理控制率差异显著;而到发病后期,尤其是在稻瘟病偏重发生年份和感病品种中,差异则不明显。生产上应用该技术作为控制稻瘟病的综合措施之一,对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安全稻米、保护环境等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生态条件下对72份来自广东的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稻瘟病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多数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生育期属中籼中、迟熟类型,株高相对较低,分蘖较强,穗子中等偏小,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低。通过农艺性状表型聚类可将72份广东水稻种质分为3大类,Ⅰ类20份,属中等穗型,平均结实率83.3%;Ⅱ类21份,属大穗型,平均穗着粒180粒左右;Ⅲ类31份,其生育期较短,植株较矮,穗子较小。稻瘟病抗性鉴定表明,颈瘟1~3级的抗病品种52个,占72.2%,其中丰丝占1号等6个品种叶瘟1~2级,颈瘟1级,高抗稻瘟病。对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利用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广西野生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挖掘抗瘟基因提供抗源材料.[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分别在苗期和孕穗期对广西野生稻进行稻瘟病混合菌株(ZA1、ZB1、ZB15和ZC15)接种,调查不同野生稻材料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级别,统计抗感材料,并依据抗病材料地理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188份、抗穗颈瘟材料9份,占比分别为11.85%和0.58%;从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73份、抗穗颈瘟材料5份,占比分别为36.68%和2.54%;从普通野生野和药用野生稻中分别鉴定出兼抗叶瘟和穗颈瘟的材料9和4份,占比分别为0.58%和2.03%.贵港和梧州等地是广西野生稻抗稻瘟病材料最多的地区.[结论]广西野生稻抗叶瘟资源较丰富,但抗穗颈瘟或兼抗叶瘟、穗颈瘟的资源较匮乏,需进一步挖掘抗穗颈瘟及兼抗叶瘟和穗颈瘟材料.  相似文献   

14.
1985~1987年,本实验鉴定了4298份水稻叶瘟和穗颈瘟抗性。结果表明,叶瘟0~3级和8~9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高度相关,叶瘟4~7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无相关。对20个抗性不等的水稻品种分别用人工接种后,加盖尼龙薄膜方法和早晚播法,进行叶瘟抗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旱田晚播鉴定法可用于杂交后代抗稻瘟病鉴定,以减轻育种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和杂交稻品种在四川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指导四川抗稻瘟病品种选育和合理布局,在四川蒲江、雅安和江油对含20个不同抗稻瘟基因的25个单基因系以及134个以杂交稻为主的四川水稻主栽品种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km,Pi-kp,Pi-kh,Pi-z5或Pi-9(t)的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在各病圃抗性表现较优.134个品种中98.48%的品种在蒲江和叙永叶瘟表现为感病,63.43%的品种在雅安叶瘟表现为感病;在各病圃均得到颈瘟数据的126个品种中,至少在一个病圃抗颈瘟的有4个,其中D优202在叙永、蒲江和雅安病圃叶瘟和颈瘟均表现为抗或中抗,而在各病圃颈瘟均严重感病(9级)的有27个品种.D香287叶瘟阶段在叙永和雅安表现为抗或中抗,颈瘟在叙永和蒲江也表现为抗病,而Q优2号在各试验地叶瘟颈瘟均表现为感病,这均与相应单基因系在各病圃抗性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审定和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水稻品种316个为材料,对稻瘟病抗性与水稻生育特性、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人工接种还是在自然感病条件下,寒地早粳品种的叶瘟、穗颈瘟与生育日数、活动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2647、-0.1796和-0.2090、-0.1743;叶瘟、穗颈瘟与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3027和-0.2765,而与平方米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达到0.1953和0.1481,穗颈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92.表明在寒地稻作区生育日数越长、活动积温越高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越轻,平方米穗数越多稻瘟病越重,品种抗病性越强产量越高.因此,通过对品种生育性状的适当选择,在寒地稻作区完全可以选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病圃和网室旱圃条件下,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与四川省稻瘟病菌相互作用表明,四川省稻瘟病菌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ks,Pi-a的致病率较高,具有这些基因的日本品种在田间的叶瘟、穗瘟发生都重。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z,Pi-ta,Pi-ta2,Pi-zt的致病率低,具有这些基因的品种在田间叶瘟和穗瘟发生都较轻,叶瘟比穗瘟稍重。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i,Pi-k,Pi-km,Pi-kp,Pi-b,Pi-t,Pi-kh的致病性不稳定,具有这些基因的品种在田间的感病程度也不一致,表明我省稻瘟菌系组成的复杂性和水稻品种抗性基因组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2002~2005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5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332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出306个有效单孢菌株,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为7群29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和ZE群,其次是ZG群和ZF群;优势小种为ZG1、ZE1和ZF1。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粳型优势种群之间的差距不显著,优势小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出现频率不同,强毒小种主要分布在吉林、通化地区,这也是该地区历年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续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5年继续用中国鉴别品种和吉林辅助鉴别品种接种鉴定了全省主要产稻区28个市、县533份稻瘟病标样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水稻品种更换,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出现ZC群中国小种,ZD群和ZE群中国小种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长。吉林小种的变化更为明显,出现J_4、J_6两个新小种组,J_0组小种(ZD_1J_0、ZE_1J_0、ZF_1J_0、ZG_1J_0等)的出现频率明显下降;J_2组小种(ZD_1J_2,ZE_1J_2、ZF_1J_2、ZG_1J_2等)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本文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数量的消长变化与水稻品种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