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催生的新兴领域,生态保护红线分区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自下而上"的定量合并与"自上而下"的空间系统划分相结合的思想,综合考虑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及生态风险,运用分区分级、多维聚类等方法,构建了"多尺度–多要素"的"生态脆弱性一级分区–生态系统状态二级分区"的综合分区体系,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分区。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可分为6个一级分区,各分区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24.5%、45.3%、6.9%、15.8%、0.3%和7.2%。2)在一级分区约束下,根据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和区域生态风险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将西北地区进一步划分为50个生态保护红线二级分区。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国土空间管理、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保障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有效发挥、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许静  吴鑫悦  李文龙 《草业科学》2022,38(7):1218-1230
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催生的新兴领域,生态保护红线分区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自下而上"的定量合并与"自上而下"的空间系统划分相结合的思想,综合考虑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及生态风险,运用分区分级、多维聚类等方法,构建了"多尺度–多要素"的"生态脆弱性一级分区–生态系统状态二级分区"的综合分区体系,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分区.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可分为6个一级分区,各分区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24.5%、45.3%、6.9%、15.8%、0.3%和7.2%.2)在一级分区约束下,根据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和区域生态风险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将西北地区进一步划分为50个生态保护红线二级分区.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国土空间管理、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保障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有效发挥、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反馈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趋势,分别通过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物多样性、湿地以及水资源等方面影响研究的动态,阐述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已被证实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土壤与植被特征,但极端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生态系统类型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承载着牧区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对降水格局变化高度敏感,因此,研究草原土壤与植被特征对极端干旱的响应,对认知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预防和降低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矿化、微生物,以及植被群落特征、植被物候、功能性状对极端干旱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应对极端干旱气候的选择与适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德尔菲法评价环湖北岸草原生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利用德尔菲法对青海湖北岸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评价标准引用了赵有益等人发表论文<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中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的分级及判别标准,德尔菲法最后评定结果为环湖北岸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环境较少受到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尚完整,功能尚好,一般干扰下系统可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生态...  相似文献   

6.
宋常青 《草业科学》2005,22(4):68-68
我国研究人员在对西北地区近50年以来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受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度不高、水资源紧缺和人地矛盾等客观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不同类型区生态恢复的途径与措施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怀顺  赵晓英 《草业科学》2000,17(5):65-68,F003
根据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生态退化现状及生态恢复的要求,把西北地区分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荒漠-绿洲区及中高山地4个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黄土高原区应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恢复以水土保持植被为主的生态系统;青藏高原区应保护植被和恢复植被并重,根据退化程度分别采取复垦种草、人工促进和自然保护等不同措施;荒漠-绿洲区应根据绿洲的区位资源优势,在绿洲内部进行防风固沙和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采取人工植被修复措施后生态修复区治理前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植被覆盖度、生态脆弱性指数以及水土保持能力随修复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取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使得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逐渐增强。经过10年的治理,两个修复区NDVI 0.5的平均面积占比从0.61%增加到34.52%;植被覆盖度>60%的平均面积占比增加了52.46%;微度脆弱区域面积占比平均上升至76.20%,水土保持能力较好的面积平均占比提高到59.07%,生态系统自恢复能力呈变好态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共同组织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项目正式启动。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项目力图揭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农牧复合系统中土壤——植被——大气转换系统的能量、物质与生产力的形成与转化机制、农牧林系统耦合放大功能,重构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建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草地与农牧交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典型草原区的定点径流测定,区域植被和生境调查,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水文分析方法,将小尺度测定的生态水文参数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相整合,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气候、植被与区域生态水文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机制以及水文过程的改变对区域植被的反馈效应.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区域径流量的空间分布主要是由植被的分布格局所控制;植被退化导致了群落水文格局的变化,使放牧严重区域的低地地表径流大量汇集,也促进了低地周围的草原植被盐碱化过程;植被的退化和生态水文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是一个正反馈过程,由植被退化引发的地表径流的增加,增加了群落有效水分的散失,减少了土壤有效含水量,从而加速植被的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岩溶地区石山灌草丛草地演替及其培育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涵义与特征及分析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演替、石山的传统利用方式及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石山基况低劣和现有植被改良方式速度慢、易退化及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并在石山建植灌草丛草地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石山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应遵循其植被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借助进展演替的动力,建造能体现石山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关键是要选择适合于石山贫瘠生境,能迅速生长、繁殖的豆科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据此,提出了在石山封育、补播和建植豆科饲用灌木、豆科饲用藤本植物和天然草本植物的新方式,选育出适合广西石山灌草丛草地培育利用的豆科饲用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饲用金合欢Acacia sinuata、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葛藤Pueraria lobata,并就发展岩溶地区草业科技和教育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地区生态系统,三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3.
魏雯 《草地学报》2014,22(2):249-254
综合运用3S技术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太仆寺旗1986—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9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长速度最快;而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生态服务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时段内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快,对总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从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来看,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材料及娱乐文化功能价值持续增加,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2000年以来,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区域所面临的土地退化和干旱缺水等主要生态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服务功能还未完全改善和恢复。在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试述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简要地介绍了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由来,以及利用承载力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分别论述了生态承载力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的度量方法.依据草原生态系统特性构建了草原区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在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以“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校正,对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作了评价,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3、1993和2003年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7.69×107元/a、13.32×107元/a和15.98×107元/a。1983-2003年的20年间,增加了8.28×107元/a,增长了1.08倍。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由人工林地植被和天然草地植被提供,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系统的土壤形成与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相似文献   

16.
草地生态系统枯落物分解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与分解对草地自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目前草地枯落物研究方法、枯落物动态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枯落物在土壤碳库、草地水文及植被更新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为深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三江源鞘翅目、弹尾目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磊  严林  周青平 《草业科学》2010,27(5):45-49
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健康和植物演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调查,青海三江源的4种生态系统中,鞘翅目、弹尾目为主要的土壤动物类群。鞘翅目、弹尾目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表聚性。4种生态系统中鞘翅目、弹尾目土壤动物多样性依次为:湿地生态系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三江源4种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偏低,鞘翅目、弹尾目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植被的丰富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营养物质是影响鞘翅目、弹尾目土壤动物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