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12年7月4-5日济宁暴雨天气过程从高低空形势及各种物理量配置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主要是在地面气旋与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在山东西南部的强风速风向辐合为强降水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海上高压阻挡使地面气旋移动缓慢是形成强降水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20年8月5日19:00至6日7: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临夏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最大降水量达70.6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7.8 mm,且伴有雷雨大风天气。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水过程不同尺度系统配合机制、强降水水汽来源和输送以及临近预警指标。结果表明:临夏此次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间接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副高的西伸北抬导致其外围具备高能量级的偏南暖湿气流沿着大风速带被源源不断从低纬度向高原边坡输送并产生汇聚、抬升、凝结,从而导致强降水;强降水类型为典型的暖区短时强降水,地面中尺度干线是直接触发机制,低空西南大风速带上的湿轴向东北方向伸展,水汽长时间汇聚为临夏短时暴雨提供了物质来源;雷达回波显示的低质心回波特征奠定了短时强降水的降水性质。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日本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分析发生在泰安地区的一次初春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分析发现:地面倒槽东移缓慢、较长的降水时间是形成这次强降水的关键,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气是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2020年8月5日19:00至6日07: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临夏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最大降水量达70.6毫米,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4.9毫米,且伴随有雷雨大风天气,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水过程不同尺度系统配合机制、强降雨水汽来源和输送以及临近预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临夏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间接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副高的西伸北抬导致其外围具备高能量级的偏南暖湿气流沿着大风速带被源源不断从低纬度向高原边坡输送并产生汇聚、抬升、凝结从而导致强降水;(2)强降水类型为典型的暖区短时强降水,地面中尺度干线是直接触发机制,低空西南大风速带上的湿轴向东北方向伸展,水汽长时间汇聚为临夏短时暴雨提供了物质来源;(3)雷达回波显示的低质心的回波特征奠定了短时强降水的降水性质。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资料等,对2013年5月14~17日湖南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引发的;强降水期间,低空急流的加强、等熵面的下凹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两支水汽通道的建立等是强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雨情和实况资料,从环流形势、中尺度分析等方面对2015年8月3~4日辽宁省东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低涡、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及蒙古气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暴雨天气过程。从雷达产品的分析入手可以较早且较准确地发现强对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和预警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广西来宾地区出现的局地性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低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以及西南低空急流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前西南水汽通道的打开及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为此次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水汽、能量条件。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落区中低空与正涡度区对应,在强降水发生前有指示意义。雷达资料分析可见,过程期间桂中地区形成了一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速度图上可以看出有明显的逆风区,西南水汽与冷空气相遇在静止锋的区域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且长时间的稳定少动是导致来宾市局地性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 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4月24—25日发生在德州市的一次春季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西风槽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低涡切变线是强降水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和850 hPa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地面倒槽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探空图、水汽通量、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对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 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4月24—25日发生在德州市的一次春季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西风槽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低涡切变线是强降水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和850 hPa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地面倒槽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探空图、水汽通量、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对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8日和10日鲁南地区接连出现的2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接连产生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对应强降水中心;强盛发展的低空急流预示着强降水的出现,通过判断低空急流和承载层风向风速可大致估计强回波移动的路径和速度,为预测短时暴雨的持续时间和落区提供依据。相对较高降水效率的强回波持续生成合并并缓慢经过某地,产生暴雨天气;雷达风廓线产品有助于了解暴雨天气的环境场,为预测短时暴雨的雨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13年9月18日包头市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包头市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是由500 hPa短波槽、850 hPa切变线以及低空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同时暖湿气流中具有不稳定能量,推动了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强度以及移动方向等特征是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9年7月7-9日永州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针对永州地区2019年7月7-9日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及中低空低涡切变线影响,低层的辐合上升和高空的辐散抽吸有利于强烈的上升运动;较好的初始水汽条件以及中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满足了强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永州本地比湿达14g/kg以上,且位于水汽辐合中心;强降水落区一直处于切变线南侧,强劲西南急流中,中低层切变系统基本重叠;此次过程主要以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属稳定性降水,回波移动方向与回波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4年12月西藏日喀则地区南部所发生的持续性暴雪天气过程,综合NCEP再分析资料与Micaps常规资料对水汽输送、动力抬升与天气形势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期间西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辐散场区,西风槽前低空急流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与辐合;西藏南部特殊的地形抬升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因素;强降水期间气流上升运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和T639资料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7月15日周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北抬、前期能量积蓄是这次强降水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冷空气触发、低空急流配合切变线以及较强的垂直上升速度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为这次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D卫星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WRF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辽宁省葫芦岛市2013年7月1—2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受地面华北气旋、低空切变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是一次典型的华北气旋东北上的暴雨过程。各项物理量条件均显示出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TBB低值区和强雷达回波中心与强降水的时间和区域基本一致,为降水的短临预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客观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资料,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和低空急流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卫星云图上"人"字型云系可作为判断强降水落区落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田泽芸  李丽平  胡振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28-11032,1110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主要成员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北界、南亚高压脊线及中纬度锋区位置相对稳定,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处于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侧偏北风与西风槽前偏南风之间的风向开口辐散区中;副高南撤时,强降水主要位于584 dagpm线北侧,副高北抬时,强降水主要位于584 dagpm线南侧;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前期,大气为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当西风带低槽频频携带冷空气南下影响,同时低空西南急流反复加强,其出口区左侧较强的风速梯度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干空气的不断侵入,低槽和低涡间的垂直正反环流促使垂直上升运动维持或发展,进而造成持续性强降水;高空西风急流加强(减弱)超前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减弱)2~5 d,对持续性强降水有超前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micaps实况资料、FY-2E气象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4年6月26日巢湖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有利形势的配置,地面辐合产生强烈上升运动,进而引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这次强降水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低层存在着充足的水汽,伴随着低空强烈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莱芜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1-26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莱芜市2015年3月31日至4月1日强降水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与水汽通量有利于判断强降水区,在此次过程中低空急流轴和水汽通量高值区的吻合区出现强降水;垂直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4月2日降水发生时段的垂直上升运动强于1日,因此降水强度也强于1日。  相似文献   

20.
丁维新  顾源  庄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94-21296
通过利用江苏省自动站资料,配合雷达回波等多种观测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角度,对2010年7月12日发生在江苏沿江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渗透入侵造成切变的爆发性增强,是产生强降水的关键因素;低空急流速度突增对暴雨预报有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