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草地退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羊河流域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地区。流域下游的民勤绿洲更是生态重灾区,天然草场的严重退化,不仅对绿洲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民勤绿洲草地的退化问题,对于维系绿洲生态安全、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流域水系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水循环格局的改变和民勤绿洲草地的退化问题,结果表明,水循环格局的改变是民勤绿洲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水资源的量、质、时空分布以及开发利用方式、强度显著决定了绿洲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导致了沙漠化威胁加剧和“生态难民”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是自然系统重要的天然安全屏障,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黄河上游草地生态质量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黄河上游草地生态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化,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进程,同时引发自然灾害、河流断流等问题,制约了地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域草地退化现状、成因和草地退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草地生态功能提升技术模式及草地适应性管理机制,并对未来草地恢复治理新技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三江源、祁连山和甘南等典型水源涵养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期对有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助力国家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我国长江中下游连年洪涝灾害,北方地区持续干旱,黄河长时间断流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缺水等生态环境退化加剧,都与上游地区和江河源生态恶化、植被破坏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掌握江河源区内的草地生态系统现状,研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特征及机理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制止草地退化速度,对振兴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资源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因素,是进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利用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找到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点,达到生态和经济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在气候干旱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海南州生态环境中气候异常事件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的实际,在广泛收集和整理海南州气候、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生态环境因子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海南州的主要气候要素、水资源、植被的演替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主要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为海南州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原退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生态问题之一。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草原生态系统普遍出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约有90%以上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原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劣化,导致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中国牧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有利  王生林 《草业科学》2007,24(12):67-71
我国牧区多处陆地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草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超载过牧严重;水资源日益短缺;采矿采药加剧生态恶化.牧区生态产业为研究和解决我国牧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发展迟滞并存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探索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牧区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牧区生态产业分为牧区生态牧业、牧区生态工业、牧区生态服务业.我国牧区交通通讯不便,科教文卫落后,牧区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需求巨大,牧区生态服务业将成为推动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应该采取科教推动、旅游带动、商贸促进、交通拉动、文化推进等策略加快牧区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牧区的三产化水平,争取早日建成现代化的牧区.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草原生态退化治理和利用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甘肃省草原生态退化治理和利用现状,笔者采用实地查看、座谈讨论、听取汇报等方式,分析草原生态退化治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利用对策和建议,为区域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及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玛曲县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水源补给区,其草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严重,不仅明显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当地藏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本文在分析玛曲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草地退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旱区旱作人工草地种植是解决草畜矛盾,兼顾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其与生态环境效应关系是全球水危机的主要焦点之一。建植过程中不仅要借鉴旱区农田高效用水主要技术,有机统一"蓄"、"保"、"补"措施,同时也要考虑在利用有限水资源过程中所产生对旱区半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环境生态影响,还需加强旱区旱作人工草地系统水动态过程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及机理,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旱区多年生人工牧草生长退化与水文生态过程的关系,维持多年生人工牧草生产能力稳定性的机理、技术和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3S技术的草地退化动态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地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与“3S”技术相结合,使得宏观管理和监测草地的动态变化成为现实。为解决大中尺度草地、草场管理与退化监测中信息的获取、管理和空间分析、决策等问题,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为核心,以山丹县草地草场退化现状为应用背景,从系统目标、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结构,系统实现的软、硬件支撑环境等方面探讨了黑河中上游典型地区草地草场退化动态监测系统的初步设计及其应用,旨在为科学的评价与宏观监测草地草场退化,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和促进草地生产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2001-201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焰  张军  张仁陟 《草业学报》2016,25(2):10-17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处于干旱内陆区的石羊河流域更是面临着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巨大矛盾。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了石羊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5个二级水资源账户,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结果表明,2001-201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平均为1955.5 hm2,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水资源承载力与耕地面积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平均为43531.04 hm2,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石羊河流域生态赤字平均为41575.55 hm2,呈现“先增后降”趋势,与总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一致。未来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不适宜再扩大种植业面积,进一步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相似文献   

13.
草原高寒资源是大自然的主体部分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甘南草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涵养区,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护和建设好甘南草原,不仅影响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维系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危。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石羊河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定量监测策略及关键技术,提出石羊河流域尺度的植被覆盖、水库面积、积雪面积等要素因子的快速监测方法,并具体通过实际监测水库蓄水前后面积、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积雪分布特征,分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发现:1997-2006年,整个祁连山区域冰川积雪面积呈多波形变化,有线性增加趋势。其中,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上游)和中段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西段呈增加趋势。石羊河流域植被总面积整体上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中稀疏植被和茂密植被退化最严重,适中植被面积变化不大。红崖山水库面积基本呈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05年,是19.35 km2;最小值出现在2001年,为7.4 km2。  相似文献   

15.
周九菊 《畜牧兽医杂志》2011,30(2):47-48,51
甘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藏族群众生产发展、社会进步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黄河重要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生态优势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苏大学 《草地学报》2000,8(2):77-81
天然草原是黄河上中游流域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长期以来,天然草原因疏于管理与保护而被不断开垦,加之掠夺式放牧利用,导致生产力严重下降,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业已成为华夏心腹之患。天然草原是黄河上中游地带性植被,经过长期的演化和演替,而适应当地干旱与高寒的严酷生境,对于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良与提高天然草原的植被盖度,维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利用的建设措施,已成为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流域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黑河流域潜在植被的演替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军  马小平  魏伟 《草业学报》2014,23(5):61-68
本研究以综合顺序分类法(IOCSG)为基本理论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黑河流域1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间50年的气候数据模拟出黑河流域潜在植被的演替过程,在此基础上耦合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黑河流域潜在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潜在植被类型在逐渐减少,到c时期(1991-2010)时仅有11种植被类型,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性很大,下游额济纳旗地区植被类型非常单一。2)黑河中上游气候暖湿化,潜在植被向暖湿的植被类型发展,但变暖的速度大于变湿的速度,使植被类型不断退化;而下游额济纳旗地区,气候逐渐暖干化,潜在植被向暖干的植被类型发展,荒漠化较为严重。3)随着气候的变化,全流域植被类型逐渐减少,潜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近年来下游额济纳旗地区植被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35,自引:14,他引:21  
草原是西部地区最脆弱的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关键。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西部地区草原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草原生态环境状况、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引发机理,查明了西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确立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是解决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经济落后和社会不稳定的有效途径。总体建设上突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遏制土地荒漠化;区域建设上突出水源涵养区、风沙区、水土流失区和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上突出区域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项目选择上突出综合效益;技术选择上突出高新技术。并提出了西部草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