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述了Bt棉花对红铃虫的抗性效率和红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机理、抗性遗传、抗性监测及治理对策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Bt棉花对红铃虫的抗性水平有较大差别.红铃虫中肠内Bt毒素结合位点数量减少是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抗性由具1个主效应的多位点基因控制,高水平抗性的产生与编码钙蛋白基因变异有关.避难所策略是红铃虫抗性治理的主要措施.抗性监测表明,自1997年以来,美国亚历桑那州红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花的抗性频率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Bt毒素受体蛋白—氨肽酶N与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的日益增加,主要目标害虫—棉铃虫的抗性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是一类昆虫中肠内Bt毒素的受体蛋白,其结构、结合位点的改变或基因突变可能是昆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Bt毒素的作用方式,从生化、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讨了棉铃虫Bt毒素受体蛋白APN与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农业害虫,主要为害棉花、玉米和大豆等作物。长期种植单价Bt棉花(表达Cry1Ac蛋白)会使棉铃虫田间种群承受单一、持续的选择压力,必然会导致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发生演化。该文概述我国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的抗性现状、自然庇护所对棉铃虫Cry1Ac抗性演化的延缓作用以及棉铃虫对Cry1Ac抗性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今后我国关于棉铃虫Bt抗性的治理对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棉抗红铃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1~2003年对比观察,转Bt基因棉对红铃虫抗效明显。在产卵量无明显差异情况下,转Bt基因棉与非抗虫棉的一代虫花数和二、三代百铃活虫数差异明显,表明红铃虫取食转Bt基因棉生存较为困难。在基数较低情况下,狠抓越冬代防治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5.
棉花红铃虫药剂防治试验沙洋苗子湖监狱生产科(431711)季兴祥棉花红铃虫历年在我地发生量大,为害重,尤其是第三代红铃虫在棉花生长后期发生为害,形成僵瓣、黄花等,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损失较大。但许多人对红铃虫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了弄清棉花红铃虫...  相似文献   

6.
采用ELISA检测和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6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系)不同生育期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及其对各世代棉铃虫的抗性水平。转Bt基因棉花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下降,6个品种(系)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子叶期最高,达1 210.03~1 733.15 ng/g,与子叶期相比,三叶期、七叶期、盛蕾期、花铃期、吐絮期Bt毒蛋白含量减少幅度为2.5%~96.0%。6个品种(系)对第4代棉铃虫幼虫抗虫性较低,毒杀效果仅为19.0%~41.3%。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逐代下降,各棉花品种对第4代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仅为12.0%~36.2%。  相似文献   

7.
一项得到美国农业部生物技术风险评估规划组及.M.Keck行为生物学中心资助的研究结果显示,常非Bt基因玉米在阻止棉铃虫(指美洲棉铃虫Heli-overpazea,下同。编译者注。)对转Bt基因棉的Bt毒产生抗性方面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该项研究是在来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得克萨斯州美国农业部南作物研究实验室和路易斯安那州农业试验站的科学们的协作下完成的。研究报告发表于2002年12月2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其主要内容现编如下:庇护植物能防止棉铃虫对Bt棉产生抗性2002年,在美国南方的棉花主产区所种植的棉花有6…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Bt抗性种群的RAPD-PCR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室内筛选获得了棉铃虫对Bt杀虫剂、Bt毒蛋白和转Bt基因棉的抗性种群。利用RAPD技术 ,成功地扩增得到 105条多态性条带 ,经过聚类分析发现 ,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后在基因水平发生了变异。RAPD技术不仅可以用来鉴定棉铃虫对Bt是否产生抗性 ,而且可以区分不同的Bt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9.
性信息素诱捕器用作田间棉红铃虫种群抗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一种用性信息素粘胶诱捕器收集田间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种群的取样技术,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就能快速、简便、正确地监测田间红铃虫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经浙江省4个棉区的监测,证明此方法能明显地反映出各地棉红铃虫种群的抗性程度。在用药水平较高的慈溪,红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已高达26—28倍;在同一棉区,红铃虫越冬代和第二代雄蛾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相似,而第一代较敏感。此方法可用于红铃虫抗性的普查,为红铃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铃虫是棉花铃期的主要害虫,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的危害。目前对红铃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喷洒农药,因为没有正式的防治指标可供参照,防治上十分混乱,滥施药剂现象较为严重。荆州棉区常年用于红铃虫防治的药费开支,约占棉虫防治药费的40—50%。为了制定出合理的红铃虫防治指标,给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推动棉虫综合防治的开展,从1978年以来,连续进行了棉花铃期红铃虫的危害损失测定。1982年起,按照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  相似文献   

11.
抗虫棉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虫棉分常规抗虫品种和外源转基因抗虫品种两大类。常规抗虫棉主要包括形态抗性和生化抗性;转基因抗虫棉最常用的外源基因有Bt基因和某些蛋白酶抑制剂PI基因如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pTI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基因API等。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地培育出多种转基因单价棉和双价棉,如转各种Bt基因的单价棉、Bt/CpTI、Bt/API、Bt/SKTI等双价棉。培育兼具形态或生化抗性和外源基因抗性的抗虫品系是目前抗虫棉研究的主攻目标之一。常规抗虫育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棉花的抗虫性问题,而转基因抗虫棉又存在着抗虫的时空性、持久性、抗虫范围、棉田昆虫群落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等问题。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抗虫棉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棉花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在我市全年发生三代,常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和科研部门都开展了红铃虫为害与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的进展对深化棉花害虫综合防治起到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13.
Bt玉米已在美洲广泛种植20多年,成功控制了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等玉米重大害虫为害。然而,近年来相继报道在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因草地贪夜蛾产生抗性而导致一些Bt玉米抗虫性丧失。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Bt玉米品种商业化种植仅3年就丧失了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本文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对Bt杀虫蛋白抗性遗传特征和交互抗性特性、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等内因对抗性演化的影响,以及Bt玉米种植的生态环境、耕作栽培制度、Bt玉米种类、抗性治理策略实施情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抗性演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玉米种植的生态格局,提出了"整体布局,源头治理"的抗性治理对策。即在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要谨慎种植Bt玉米,尤其是避免种植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以避免源头产生抗性而危及温带玉米主产区。遵循差异化(不同杀虫作用机理)选择Bt玉米品种原则,制定精准抗性监测计划,以高剂量-庇护所为抗性治理基本策略,在Bt玉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落实好庇护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的应用和推广,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的潜在抗性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转Bt基因作物高剂量/庇护区的抗性治理策略,同时对影响高剂量/庇护区策略的几个条件进行了讨论,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转Bt基因作物抗性治理策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79年,我们使用东方红—18型喷雾机对棉花红铃虫,作超低量和低量试验,并初步确定防治红铃虫的有效药剂,为今后指导大面积使用东方红—18型喷雾机防治棉花害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2.5%敌杀死乳油是我省棉区防治棉红铃虫的主选农药品种之一。北方棉区棉铃虫对该产品已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为了评估我省红铃虫对其敏感水平,为指导大面积用药提供科学依据,1993年我站进行了红铃虫对2.5%敌杀死乳油抗性程度的监测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州市棉花红铃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随州市植保站张世立红铃虫在我地为棉花重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其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但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技术过硬,防治得力,自1990年以来,其发生危害逐年减轻,现就我市1994年棉花红铃虫的发生特点及原因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棉在安庆市大面积种植后害虫发生特点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调查,转Bt基因棉大面积种植后,棉铃虫、红铃虫发生减轻;棉叶螨发生加重,为害时间延长;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发生面积扩大,为害程度加重。据此初步提出了当地转Bt基因棉害虫防治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对CyrlAc抗性达11.6倍的Bt棉叶和Bt粉剂(Btk)汰选棉铃虫(Heliocoverpa armigera)种群(对Btk的抗性指数为5.2倍),测定了其对不同Bt制剂,Bt毒素,化学农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停止汰选后,Bt棉叶汰选种群对CrylAc的抗性指数为5.9倍,对CrylAc 1C的交互抗性为3.7倍,对Btk的敏感性降低,对Bta,Cry2A无交互抗性,Btk汰选种群对Btk的抗性指数为4.1倍,对Bta,CrylAc,CrylAc 1C的交互抗性为2.3,3.1,2.3倍,对Cry2A无交互抗性,两汰选种群对化学农药灭多威,辛硫磷,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是至今应用最成功也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本文叙述了印度谷螟、小菜蛾和家蝇等害虫对Bt剂的抗性和抗性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克服抗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