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盆区水稻气候年景及产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盆区1964年以来分地区的水稻产量为基础,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水稻气象产量作出分离,划分出水稻气候年景的3种类型,较详细地研究了各种年景的气候特生,并利用积分回归方法建立了水稻气象产量模型,为四川水稻生产决策、产量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沿黄稻麦区水稻赤枯病的缺锌诊断与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沿黄稻麦轮作区水稻赤枯病发病区土壤及病株的调查及测试结果表明,水稻赤枯病发病率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缺锌是该区水稻赤枯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锌肥对病区水稻的赤枯病发病率及作物产量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锌肥早施对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水稻雨涝灾害及其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长江流域稻区水稻的雨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分蘖期间的梅雨季节,或者是台风暴雨期间,它使稻株的生理代谢功能失调,光合生产量下降,茎蘖数减少,有效穗数严重不足,或是小穗增多,致使水稻生育期延迟、穗花期又易受到低温危害,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4.
15N标记羊粪和稻草还田氮素的转化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工作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羊粪和稻草单独施用或分别与尿素配合施用作为水稻基肥时,肥料氮的命运及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滇中高原气候资源与水稻,小麦生长的协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高原光能资源丰富,不仅表现在太阳辐射量高地我国东部平原丘陵谷区,而且辐射强度大,是水稻、冬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基地。一年热量资源较充足。但温度年较差小,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有种植小麦,是滇中高原小麦气候生态的一大特点。夏季高温强度不大,水稻冷害突出,以致滇朱宜引 国大部分稻区的水稻品种,应重点培育适应本地区的高产耐寒品种。全年降水量适中,但干季降水量只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15%,湿季为85-90%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等。水稻白叶枯病于1884年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致使不实粒增加.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相似文献   

7.
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化学农药减量下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杂草防治方式[浅旋耕作+常规除草剂用量(浅耕)、深耕耕作+减少30%除草剂用量(深耕)],副区因素为2种病虫防治方式[常规病虫害药剂用量(常规防治)、植物激活蛋白+减少30%病虫害药剂用量(喷施激活蛋白)],副副区因素为秧苗处理方式(未带药移栽、带药移栽),分析测定了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深耕下,分蘖期和灌浆期田间杂草株数和鲜重较浅耕显著降低,螟虫引起的植株白穗率也明显较浅耕低。浅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带药移栽或喷施激活蛋白后叶瘟病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在水稻干物质生产方面,病虫防治方式和杂草防治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积累,且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杂草方式、秧苗处理和病虫防治3种方式的互作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喷施激活蛋白后,齐穗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增加4.0%~19.4%;深耕下,成熟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平均增加7.1%,但在齐穗至成熟阶段的茎鞘干物质输出和转化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分蘖期和灌浆期杂草发生情况和叶瘟发生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此外,在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方式下,减少30%的病虫草害药剂用量后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通过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等病虫草害防治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的化学农药用量,实现水稻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聚类的湖南水稻遥感估产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水稻遥感估产精度,该文在分析湖南省水稻种植制度及地形等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水稻遥感估产分区研究。选择水稻种植制度、稻土比、水稻单产水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比、以及空间位置作为分区因子,采用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树相结合的方法。分区结果显示,湖南省共分为2个一级区,即一季稻区与双季稻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得到5个二级区,即2个一季稻区二级分区,3个双季稻区二级分区。此分区结果保持了区块的连续性与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以及分区内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同时各分区之间在种植结构、水稻单产、地形等方面又存在着独立性,此分区结果有利于进行水稻遥感估产研究。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热量指标鉴定及适宜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各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和生育期下限温度等热量指标;利用1971—2000年全省81站逐日气象资料,在50km×50km网格上内插得到水稻生育期活动积温和可能生育期日数的空间分布,与各主栽品种全生育期活动积温、生育期Et数的实测值对比,结合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分布特征,将黑龙江省水稻适宜栽培区初步划分为五类,得到各水稻主栽品种的适宜分布区域,结果可为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指导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村稻区水稻螟虫发生量与多种气候因素相关,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能有效地描述非线性模型多输入和不确定的特性。传统的BP网络在训练时易陷入局部极小点从而导致训练时间长、收敛速度慢,采用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简称L-M算法)能克服其缺点。在MATLAB中应用L-M算法对辽宁盘锦田间稻区进行水稻螟虫发生量的仿真预测,试验结果表明L-M优化算法的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明显提高,为稻区防控虫害和精确喷药提供参考,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漳州市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少宜 《土壤》1992,24(1):46-47
本文根据漳州75个肥料试验结果,通过电算机剔除不显著试验的基础上,分别按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水稻茬口、水稻品种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本市主要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水稻土基础肥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通常用水稻无肥区产量占施肥区最高产量的百分率表示)及其影响因子,为宏观制定科学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水稻强化栽培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在我国南京生态条件下早播水稻因温度偏低 ,强化栽培并非能发挥其分蘖多的优势 ,晚播水稻虽能满足其加快分蘖的温度要求 ,但水稻生育后期热量不足 ,使水稻结实率和粒重受到影响。对马达加斯加和我国南方稻区气象资料气候相似分析表明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适用于我国海南、广西、广东省 (区 )沿海和云贵高原低海拔地区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及灾损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温热害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对于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1—2015年四川省8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生育期资料和县级水稻产量资料为基础,利用水稻高温热害指数,构建四川省水稻关键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综合高温热害风险模型;分离水稻气象产量,建立高温热害影响下水稻气象产量与高温热害指数间的统计模型,开展1981—2015年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和灾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大部和盆地南部的个别地区,其中达州、广安和泸州的部分地区为高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南部和川西南的大部地区。灌浆结实期,水稻高温热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和盆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泸州大部、南充和宜宾的个别地区为高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西部和川西南的大部地区。水稻全生育阶段高温热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和盆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泸州、南充和达州的部分地区为高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西部和川西南的大部地区。构建的水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模型简单实用,验证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年水稻统计产量与模拟产量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都小于1.5%,建立的模型能反映四川省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能够较好地评估高温热害下四川省水稻的产量损失。进一步的灾损评估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危害下代表站点水稻的减产率为5.6%~10.2%。  相似文献   

14.
通过10年土壤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在常规施肥和管理水平下,南方二熟制稻田区三种种植制度中,施肥区麦-稻与蚕豆-稻两种种植制度的冬作产量上升趋势明显,夏作水稻和冬水田水稻产量7500kg/hm^2左右,比较稳定。三种种植制度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基本稳定,有上升趋势;有效磷稳中有升;速效钾除麦-稻外下降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施肥的影响。农田养分平衡状况是氮磷有余而钾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2004—2019年间中国水稻相对产量差的时空变异特征、驱动因素以及不同地力水平下相对产量差对氮肥的响应,为实现水稻增产和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04—2019年间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设置在全国主要稻区的408个监测点,包括东北地区24个、长三角地区110个、长江中游地区138个、西南地区56个、华南地区80个。以各监测点施肥区与不施肥区水稻产量之差代表由肥料投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性质改变所贡献的相对产量,利用高产农户统计法获取最高相对产量(HRY)和平均相对产量(ARY),HRY和ARY之差为相对产量差(GRY)。根据不施肥区产量,将各区域土壤地力划分为低、中、高3个水平,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不同区域GRY的主要驱动因素,计算不同地力水平下GRY与氮肥用量的关系。【结果】2004—2019年间,全国水稻HRY为4.98~6.86 t/hm2,ARY为3.06~3.47 t/hm2,GRY为1.92~3.41 t/hm2。不同区域相比,HRY和GRY均是西南(水稻–其他作物轮作)>长三角(...  相似文献   

16.
卢瑶 《南方农业》2008,(3):91-91
为了更好地指导广大农户搞好春播春耕生产,3月28日,重庆电视台“巴渝新农村”栏目就近期水稻苗床管理及生产上应注意的相关技术环节采访了我院水稻专家李经勇研究员。采访中,李经勇研究员就如何推进渝东南和渝西北海拔900m以上地区水稻播种和保温育秧,加强全市渝西、渝中和沿江河谷地区水稻秧苗管理,施好断奶肥,搞好水稻立枯病、稻瘟病、稻蓟蚂等苗床病虫草害的防治等技术措施作了详细介绍,同时提醒广大农户:一要关注天气变化,严防寒潮造成冻害死苗;二要积极抓好本田整理,及时备足农用物资,为适龄秧苗的移栽作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的技术原理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述。以自行研制的水稻缓释肥为载体的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在广东省大范围大面积开展应用示范,结果表明:移栽前一次基施水稻缓释肥450-600kg/km^2,完全可满足水稻整个本田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与常规施肥比较,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平均可增加稻谷497kg/hm^2,增产率7.76%,获显著增产的概率达69.4%,平产概率占28.6%;一次性施肥技术还可减少养分施用量33.5kg/km^2,节省肥料施用量10.5%。证明该技术在广东省稻作区应用的增产节肥效果稳定,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制种被誉为杂交水稻生产的"母亲工程",其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直接影响到商品稻种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做好制种区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结合武阳镇实际情况,论述了杂交水稻制种区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是指土壤自身对水稻生产的贡献程度,是一个广泛适用于反映稻田基础地力的指标。为明确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知网搜集197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整理水稻不施肥处理和氮磷钾肥处理的产量数据,计算基础地力贡献率。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地力等级以及不同水稻类型对基础地力贡献率数据进行分类,研究我国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水稻的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为71.92%,基础地力贡献率数据分布在70%~80%的样本数最多,为33.61%。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不同种植区域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的基础地力贡献率随着基础地力水平的提高而升高;不同水稻类型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有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早稻>中稻>晚稻、杂交稻>常规稻、籼稻>粳稻。综上所述,水稻是一种对基础地力依赖程度较高的作物,且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受时间、区域、地力和水稻类型的影响。培肥土壤、提升土壤的基础地力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种稻改良松嫩平原内陆苏打盐渍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5-1992年在安达内陆苏打盐渍土上进行种稻小区改良试验和大面积生产实践,进一步证明:内陆苏打盐渍土种水稻,有效地改善了内陆苏打盐渍土的不良理化性状,降低了耕层土壤盐分,提高了耕层土壤养分,使水稻产量逐年提高,是松嫩平原西部干旱盐碱地区改造低产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