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粤东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和有机质水平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粤东海域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其与海域环境的关系,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柘林湾外至南澳岛以及汕头港附近海域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与有机质(OM)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中BSi和OM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0.67%和2.31%~11.14%,平均含量分别为0.43%和8.06%,且季度差异不明显。线性回归结果表明,OM与BSi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是该海域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柘林湾外海域BSi含量明显较高,显示出该海域较高的硅藻生产力;而汕头港海域较高的陆源输入导致沉积物中OM含量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2.
3种淡水硅藻油脂的含量与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3种淡水硅藻(小头端菱形藻、尖针杆藻、肘状针杆藻丹麦变种)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潜能,培养并检测了其油脂含量及成分.结果表明:小头端菱形藻生长周期最短,生物量最高.3种淡水硅藻中总脂含量为2.92%~9.2500,小头端菱形藻的总脂含量最高,达9.25 %;脂肪酸的组成相似,且3种硅藻主要脂肪酸成分是豆蔻酸(C14:0)、软脂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十八碳四烯酸(C18: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0%以上,小头端菱形藻达63.54%.进一步改善培养条件后小头端菱形藻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其组分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总有机质(OM)、活性有机质(LOM)、溶解性有机质(DOM)、轻组有机质(LFOM)和重组有机质(HFOM)的赋存特征。【结果】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OM含量为9.80~110.04 g/kg;②由化学分组法了解到沉积物LOM含量为2.48~26.32 g/kg,占OM的19.62%~31.86%;DOM含量为1.13~3.40 g/kg,占OM的2.41%~11.59%;③由物理分组法了解到LFOM含量为0.34~9.78 g/kg,占OM的2.25%~16.89%;HFOM含量为8.68~100.26 g/kg,占OM的83.11%~97.75%;④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E3/E4值在3~6;⑤OM中的LOM、DOM、LFOM、HFOM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沉积物TP、CEC和粉沙粒(Silt)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沙粒(Sand)、SiO2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城市湖泊的有机质及组分含量均大于自然湖泊;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浅水湖泊沉积物DOM腐殖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武汉东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东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于春、夏两季对东湖庙湖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磷的形态分析,研究了各种磷形态在上覆水及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两季东湖上覆水总磷(TP)含量分别为1.11和1.25mg·L-1,超过国家标准近6倍,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春季湖水中磷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夏季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春季湖区沉积物中铁结合磷(Fe-P)比例最大,占沉积物TP的44.3%,夏季闭蓄磷(OcP)比例最大,占TP的36.3%,高比例的Fe-P从沉积物角度说明了庙湖湖区的污染程度严重。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复杂,其中TP、不稳态磷(LP)、铝结合磷(Al-P)和Fe-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表层0~10cm有富积现象。沉积物中TP含量与释放潜力较大的3种磷形态Al-P(r2=0.83)、LP(r2=0.84)和Fe-P(r2=0.59)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01),说明目前湖底沉积物中相当一部分磷是活性较大的磷,它可能成为水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造成持续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6.
以Si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结合本小组前期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纬度最高湖泊呼伦湖沉积物中生物硅(BSi)的分布特征以及有机质与BSi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呼伦湖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介于4.04~18.30 mg.g-1之间,平均11.81 mg.g-1;受陆源输入和沉积物粒度分异的影响,呼伦湖表层沉积物中BSi的空间分布由北西向南东呈现明显递减趋势,BSi的高值区出现在北西部湖区。3个柱芯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均在10 cm处达到峰值,这可能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大规模厄尔尼诺现象对湖泊水体中营养盐及藻类繁殖带来的影响有关。沉积物中有机碳与生物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OC/BSi值介于0.89~7.22之间,平均2.74,远远小于Redfield比值(106/16),揭示相同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远远大于生物硅的溶解速率,颗粒物表层有机质对BSi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使沉积物中BSi的大部分不参与再循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科学研究与评价沮漳河流域污染物排放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沿沮漳河流向选取6个断面,于2015—2016年分别进行取样与样品分析,并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沮漳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在时间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其中下游的TN和COD_(Cr)显著高于中上游。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沮漳河主要污染物为TN,其次是TP。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沮漳河宜昌河段水质整体较好,但荆州河口断面水质污染严重,水质评价结果达到Ⅳ类,其他断面水质则符合Ⅲ类。[结论]沮漳河流域的水质呈现枯水期劣于丰水期和平水期、下游地区劣于上游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团头鲂养殖区水质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构建其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团头鲂养殖区水源地、补水池及精养池塘3个养殖相关水体全年的水质变化进行监测,测定指标包括温度(T)、pH、溶氧(DO)、透明度(SD)、总磷(TP)、总氮(TN)、氨氮(NHrN)、亚硝态氮(NO2--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结果]水源地的SD和NH3-N在四季里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其他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差异(P<0.05,下同),水质优劣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补水池各水质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差异,水质优劣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精养池塘的pH、DO、SD、CODMn和Chla在四季里无显著差异,TP、TN、NH3-N和NOi-N在冬季和夏季存在显著差异,水质优劣排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团头鲂养殖区的水体已呈富营养化,其中精养池塘全年的营养状态均为重度富营养化.[结论]团头鲂养殖区的水质大部分在Ⅳ~Ⅴ类,且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尤其在冬季要注意对水质的管理,可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对水源进行净化. 相似文献
9.
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水田养殖泥鳅于其沉积物颗粒分布的作用。[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鱼类在水层一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结果]泥鳅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3.2%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7.5cm,垂直迁移率为7.676×10^-4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中,分别有39.7%和9.9%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5cm和5.1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7.597×10^-4g^-1·cm^-2·d^-1和1.894×10^-4g^-1·cm^-2·d^-1。[结论]泥鳅扰动能影响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促进水/土界面的营养物质循环与转化。 相似文献
10.
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昆明市,面积1865.3公顷,主要以盘龙江上游的牧羊河、冷水河沿河岸垂直外延100米滇池周边9个龙潭涌泉为圆心、半径200米的区域,保护对象是滇池土著鱼金线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负责了“滇池、抚仙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常规监测”项目。2013年-2016年,渔业科研人员在保护区选取 6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了水质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根据2013-2016 年保护区水质监测资料,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88),结合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保护区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基本掌握了保护区水质情况,得出了较详实和科学的评价结果,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和上报湖泊水质分析数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洪湖及其周边水域若干水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在洪湖大面积撤除围栏之际,在洪湖及周边水域采集15个水体样本,对其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洪湖水体的氮磷营养物浓度的状况,并且进行了主导因子分析,得出3组主成分。结果表明,围栏撤除前后水质有明显差异;洪湖属于中-富营养化水平,其中磷是影响因素之一;洪湖水质受到生物活动、离子属性、磷盐特性等主要因素的控制;人为干扰是洪湖水质下降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成熟椰子水为试验材料,以吸光度、pH、白利糖度和电导率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对4个贮藏温度下的椰子水品质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随贮藏时间延长,吸光值均逐渐增大,pH值均逐渐减小,电导率呈增大趋势;温度越低,吸光值增大越缓慢和pH维持稳定的时间段越长,说明低温更有利于椰子水的贮藏;相同贮藏温度,密封和非密封保存时间无差别,37℃可保存5 h,24℃可保存8 h,14℃可保存22 h,4℃可保存7 d。椰子水的吸光值和p H值剧变时间点与椰子水变质时间节点最接近,其中吸光值变化最为显著,吸光值和pH变化可作为反映椰子水变质的主要指标;椰子水收集后迅速降至4℃可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岳阳南湖水体中叶绿素a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岳阳南湖水环境中叶绿素a并同时分析其水质.结果表明:南湖水域叶绿素a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依次降低,麦子港水域叶绿素a含量大于湖心水域.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有关,即与水温、水质营养因子、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有关,南湖N,P满足藻类生长需要,春季总P对数值与夏季叶绿素a对数值呈线性关系,南湖叶绿素a含量变化在1.75~3.62mg/m^3,说明南湖水体处于中一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红枫湖百花湖水质及浮游植物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红枫湖、百花湖进行综合治理前后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对水体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种群数量以及总氮、总磷、COD、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两湖”治理后,水体的K、Na、Ca、Mg、HCO3^-等化学成分含量没有明显的质的变化,总氮、总磷、COD、硝态氮等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种群数量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治理后总氮、总磷、COD、硝态氮、亚硝态氮等含量显著减小,浮游植物的种类增加较大,红枫湖的种类数是治理前的1.72倍,百花湖的种类数是治理前的1.68倍,藻类密度也大幅度地减少。治理后未发现“黑湖”和“水华”现象,说明通过对红枫湖和百花湖的综合治理,改善了水质,继续加大对湖泊的综合治理力度,将有可能使湖泊水体远离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放养鲢、鳙鱼对太湖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影响,于2013年6月10日至10月10日在太湖西北部风浪较小的马山镇与竺山之间的湖湾设置大型围隔,放养鲢、鳙鱼进行生物控藻试验,放养比例为3∶1,密度为50g/m3,并参照相关评价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生物控藻区围隔内共有浮游动物4门52种,其中,轮虫类21种、原生动物12种、枝角类11种和桡足类8种,优势种共有12种,轮虫类和枝角类为全年的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88.97ind/L,平均生物量为3.98mg/L;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7和0.38,生物控藻区水体处于中污染水平;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1.84~61.96,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为轻度污染;两种水体污染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不一致,但均表明太湖水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