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的抗病性,为提高小麦抗病育种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对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高代品系进行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及纹枯病菌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2012 ~2014两年度鉴定的245份高代材料中,赤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79个,占鉴定总量的73.1%;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44个,占鉴定总量的18.0%;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41个,占鉴定总量的57.6%.[结论]进一步保持对赤霉病抗性筛选并加强对纹枯病、白粉病的稳定、抗病品系的选育,是今后小麦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的抗病亲本失去抗性。在小麦育种缺乏新抗源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小麦资源与法国抗源材料V.P.M.991复合杂交的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了我国小麦育种可直接利用的新的抗源亲本——宛抗号系列材料,共47个类型。株高55~90cm,农艺性状与国内小麦品种接近,对三锈病和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国内利用宛抗号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利用,多个新品系正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的抗病亲本失去抗性。在小麦育种缺乏新抗源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小麦资源与法国抗源材料V.P.M.991复合杂交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了我国小麦育种可直接利用的新的抗源亲本——宛抗号系列材料,共47个类型。株高55~90cm,农艺性状与国内小麦品种接近,对三锈病和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国内利用宛抗号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利用,多个新品系正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系)综合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5年赤霉病大流行,1990年白粉病和条锈病大流行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小麦病害越来越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而抗病品种有计划的培育和合理利用则依赖于大规模准确的抗病性鉴定。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多抗或单抗的抗源材料和了解河南省当前推广品种及后备品种的抗病性,我们于1986—1990年连续5年,对多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以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为主的综合抗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最优抗源——苏麦3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流行频率高,为害损失大,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病害威胁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苏麦3号自1974年育成以来,经国内外学者多年多点鉴定和利用,一致认为不仅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而且遗传传递力强,配合力好,是一个小麦赤霉病最优抗源,展示了利用现有抗源,通过杂交育种选育抗赤霉病品种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 赤霉病是我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频率高,为害损失重,是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生产上迫切需要抗病、丰产的品种。这是确保小麦稳产、高产的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选育抗病品种必须通过抗性鉴定,确定品种抗性强弱,筛选出抗源,为育种单位提供抗病亲本和确定新品种推广范围。因此,我所自1974年以来从事小麦品种抗赤霉病鉴定。1983年至1987年承担了全省小麦新品种抗赤霉病鉴定任务。现将五年来鉴定试验汇总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977~1988年我们对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包括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小麦白粉菌生理专化,小麦白粉菌对小麦品种的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遗传,选育包括抗白粉病在内的综抗性小麦品种等项工作。现分别总结如下:一、小麦品种(系)抗白粉性鉴定此项工作前后进行了11次,供试小麦品种(系)达1945个次。其中约5%的材料经多年重复鉴定,这些主要是国内外引入的抗源材料和抗白粉单基因系。工作历程主要由室内苗期鉴定转为大田成株鉴定。每年所鉴定的品种包括国外引入或国内各地培育的抗源材料,各地选育的区试品种(系)及生产上应用的重要品种,一般有200~300个。并由我所和安阳、洛阳、驻马店和信阳等地、市农科所合作,进行多点鉴定,以便更好地  相似文献   

8.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设计了一个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程序,即以含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辐繁17与其它8个赤霉病抗笥来源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分别杂交,再互交,组成基础群体,进而选择流通 株和可育株并杂交开展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第一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的单株,经系统育种程序选择和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华南T2003和华南T531,对用轮回选择和系统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麦抗赤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菌系人工混合接种鉴定和不同生态试点自然病害鉴定相结合的的病害鉴定方法,对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功的小麦创新种质进行了抗锈性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创新种质YV98-15和YV98-3015对接种条锈病菌和不同小麦生态试点的条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并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可作为广适性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除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外,YV97-32、YV98-16、YV99-1019和YV97-1214可用作叶锈病的抗源利用;所有参试材料对所有生态试点的秆锈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可用作小麦秆锈菌的抗源亲本;丽江、昆明田麦生态型的条锈病菌,以及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的叶锈病菌可能与接种病菌不同,存在新的致病类型或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小麦品种(系)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系)对赤霉菌素表现不同的反应,抗性品种愈伤组织生长受毒素抑制小,感病品种伤组织受毒素抑制强烈,筛选出了赤霉病菌毒素加入的最适浓度为2%(V/V),在该浓度下可筛选出抗性突变体,获得了咸农151,陕167,陕229等品种(系)的赤霉病菌素抗性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田间人工接种鉴定表现出中或高  相似文献   

13.
小麦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5、1976、1979和1984年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并对1984、1985年小麦中抗—抗赤霉病品种(系)进行了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分析。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每穗粒数、穗中部最大小穗粒数表现正相关;与穗长关系不密切;与每穗小穗数和单株有效穗数没有相关;与小穗密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复杂,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状已有改进,植株高度明显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耐)赤霉菌毒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颊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耐)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春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来,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青海省当前生产上已有的7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72个品种(系)没有免疫品种.只有苏麦3号和互助红2个品种表现高度抗病,海东539、青春7号和青春23号品种为中等抗病, 其余67个品种(系)均表现中度和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性基因 ,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 ,选出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 ,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 ,亦可以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感柒程度有显著差异,其差异的程度与病害流行的程度有关,一般是中度流行年较大流行年差异更明显。从1974~1980年在小麦品种圃中,筛选出三年以上均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23个,其中表现抗病的品种5个、抗到中抗的16个、中抗的2个。并应用其中的一些抗源品种,育成一批经全国联合鉴定抗性较强而稳定、丰产性比抗源品种有显著改善的新品系。经品种圃鉴定和各地调查表明,现有比较抗病的品种一般均不抗侵入,但抗扩展的能力却十分明显。根据抗性鉴定材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品种抗性与品种类型、株高和花药残留量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联系,但与花药颜色和小穗密度无关。  相似文献   

18.
宁海县小麦主栽因子对赤霉病为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在宁海县开展小麦品种和主要栽培因子,包括种植密度、播种时期及氮肥用量对小麦赤霉病为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0个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存在显著抗性差异,其中‘宁71737’病情指数最低,抗性表现最好。以‘扬麦12’为材料的栽培因子试验结果显示,2009—2010年生长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11月上、中旬播种的小麦赤霉病为害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播种处理;而播种量和氮肥施用量对赤霉病为害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小麦抗赤霉病性超亲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配制了感染赤霉病的意大利小麦品种阿夫与我国台湾小麦的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过9年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超亲的品系,其抗病性相当于或超过苏麦3号,其中88-102等3个品系兼抗白粉病。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选择效应、正反交的遗传差异、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