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南省漯河农科所于1996年用自选系漯12作母本,与丹340组配育成优质、高产、高抗玉米杂交种漯单6号,2000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玉31。1 豫玉31的遗传组成针对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产量与品质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于90年代初调整了育种方向,由高产育种逐步转向优质、高产、高抗育种,并围绕这一目标引进、改良、选育玉米自交系。豫玉31的母本漯12是我所1992年用自选系许05与U8112杂交育成的二环系,经南繁北育,连续自交而成。其中许05来源于Lancaster杂优群,并含有我国优良的地方种质……  相似文献   

2.
贵州糯玉米育种现状、种质创新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贵州育成糯玉米品种性状及选系、种质等分析,提出今后贵州糯玉米的育种方向和目标性状要求,并提出糯玉米育种种质创新的思路:加大收集、发掘地方品种资源,并加强利用;产量、株型、抗性等性状可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回交转育;逐步开展糯玉米二环系的选育;采用轮回选择改良选育糯玉米自交系;采用理化诱变及基因工程技术与传统选育方法相结合改良创新糯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3.
高产优质多抗热带玉米新品种桂单162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广西玉米生产种植的需要,以抗逆性为品种的培育目标,对热带优异玉米种质进行引进、创新与利用,坚持"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的育种思路,实施多环境、高密度、轻施肥和少灌水的逆境胁迫选择技术路线,2007年选育出早熟,花粉量大,配合力好的热带自交系先21A,用先21A作父本,与多个自交系测配,其中与热带自交系SP 221配合力极强,多点试验都表现优秀,命名为S 162,于2011—2012年期间,参加广西普通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达到广西普通玉米区试审定所需要的3条标准,并且通过了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桂审玉2013001号),品种命名为桂单162。本文介绍了桂单162的选育程序,亲本及杂交种的特征特性及品种选育经验,强调热带玉米品种的培育改良要重视美国、泰国等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强化玉米育种的逆境选择压力,创新玉米品种的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Suwan种质的特点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wan种质包括Suwan-1群体及含有其基础种质的改良群体、自交系等玉米种质资源.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品质优良等特点,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玉米生产和育种上广泛利用,有合成群体、选育品种间杂交种、改良温带种质等。  相似文献   

5.
<正>MC4592是以国外优良种质与国内核心种质相结合,利用"高大严"技术手段,结合DH育种新技术,选育而成的适于东华北春播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在增强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抗病能力(中抗-高抗多种主要病害)、提高子粒灌浆与脱水速率、提高种植密度和适应机械收获等方面有所创新。2014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京审玉2014001;2015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  相似文献   

6.
赵越 《中国种业》2021,(8):97-98
辽宁华玉种子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改良种质资源,多环境选育等技术选育出玉米新品种华单128,其母本为杂交选系WP3,父本为本土改良杂交选系W128。该品种中熟、高抗、高配合力等优点突出,同时具有优质、高产等特性。202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玉20200167。适宜在活动积温2650℃以上的东北及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玉米生产可全程机械化操作。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玉米种植效益,针对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引进、改良种质资源,多环境选育等技术选育出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陇单803,其母本为自育自交系M1609,父本为美系变异株选育系0986。该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抗倒伏、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等特点。作为普通玉米其籽粒品质测定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作为青贮玉米其品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020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20200002。  相似文献   

8.
丹988自交系具有早熟、耐密植,抗逆性好,株高、穗位较矮,种子芽势强,结实饱满等特点,配合力、保苗率高,繁种制种产量高,一般每667m2产350kg。以丹988配制的玉米杂交种丹玉86号,于2002年通过辽宁省审定,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审定,200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到2013年该品种在生产上一直是热销品种,特别是在山东胶州半岛作夏播,高抗粗缩病,丰产稳产,深受当地农民欢迎。截止到2012年底丹玉86号累计推广313.93万hm2,增加粮食23.55万kg,增收社会经济效益47.09万元。“高产优质耐密多抗玉米杂交种丹玉86号的选育和推广”于201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玉米品种有10年以上的生命力,其核心来自双亲母本丹988与父本丹T138,核心的种质是生存的根本,没有过硬的自交系,就没有好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90年代,我国玉米类型主要以稀植大穗类型为主,20世纪末,先玉335在中国推广种植,人们开始关注密植品种的选育。先玉335脱水快,品质好,占领中国种子行业很大份额,在黄淮海玉米带及东北玉米带皆有一席之地。我国玉米育种家已利用先玉335育出大量二环系,另外先玉335亲本被有些育种家直接利用于组配杂交种,有的则对其进行改良应用。先玉335父本PH4CV具有出子率高、脱水快、品质优良、花粉量大、散粉性好等优点;同时重感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尾孢菌叶斑病、弯孢菌叶斑病,抗倒性差;针对这些缺点,育种人员对其进行了系统改良,分别选育出S462、京66、铁0941、丹3140等改良系,并育成禾育35、华农866、华农138、华农887、铁研919、丹玉336等杂交种,通过省级与国家级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冉伟 《中国种业》2017,(9):15-18
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已成为制约我国玉米育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收集、整理现有国内外玉米种质,研究其杂种优势关系并建立杂种优势模式,进而施行种质改良与创新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合理利用美国玉米种质对我国玉米平均产量的提高尤为显著。文章综述了美国主要玉米种质资源的应用状况,对我国玉米高产品种的选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高寒山区积温少、无霜期短,无杂交玉米,从搜集超早熟玉米种质资源入手,利用超早熟、抗寒冷玉米珍贵种质资源“坝上火玉米”,导入高配合力、优良农艺性状遗传基因,选育出极早熟优良自交系“承18”,总结出选育一环系和二环系相结合的顶交玉米育种的新途径,并分析该系的特点和育成经验,可为今后选育极早熟玉米自交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表型性状分析、SSR标记和系谱分析对186个区试及引种试验玉米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间20个表型性状都变异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利用筛选出的60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明显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到60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3~23个等位基因,平均为10.1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5179~0.9256,平均值为0.7826;186个组合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6067~0.9162之间,平均值为0.7722,相似系数在0.7000以上的组合有16 499对,占96.9%,供试材料分为10类,且88.2%的组合集中在第4、8、10类;51个系谱清楚的组合中有36个(占70.58%)与美国的PN种质有密切关系。以上结果均表明,供试组合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相对单一,进一步拓展玉米种质遗传基础仍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早熟硬粒型玉米自交系H21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恩训  史新海 《作物学报》1995,21(3):289-293
1978年以来,作者坚持了以超黄早4为主要目标的早熟粒型玉米自交系选育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H21。用H21取代烟单14号,鲁玉2号,掖单4号等组合的黄早4亲本,均比原组合表现优越,取代西玉3号中的“502”亲本,F1产量也有所提高,H21选育成功的关键,一是选用中国和美国玉米品种资源来组配优缺点互补的基本材料;二是紧扣育种目标,加大选择压力,采用骨干系测交,迅速育成了超标的新杂交种。  相似文献   

14.
耐密型玉米育种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种植密度逐步提高不仅是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育种中提高选择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的实际情况,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育种目标、种质选择、自交系选育技术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塘四平头种质的遗传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曹绍书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154-15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塘四平头种质对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贡献巨大,因此,玉米育种工作者系统了解、掌握和应用其遗传改良和利用的目标、原则与依据、材料与方法以及途径非常必要,对新世纪继续沿用原有典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和创建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5003、U8112、掖478、掖107、铁7922、丹9046等和玉米杂交种掖单2、4、12、13号、沈单7号、本玉9号、成单14、雅玉2号、登海11、郑单958和东单60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美国Reid与旅大红骨、四平头、Lancaster、美国P78599种质、综合种选亚群和Suwan亚群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的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4个非洲玉米地方种育种潜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改良和有效利用4个非洲玉米种质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常用的5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对在四川地区能正常散粉结实的4个非洲玉米地方种进行配合力和育种潜力分析。结果表明,20个顶交组合的株高、穗位高及生育期趋向于对四川生态条件的适应,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倒折性,其中来自几内亚比绍编号FDP1种质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与中国温带血缘的‘丹340’有较强的对照优势,对拓展中国西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杂优模式有一定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研究目的】为分析重庆市直辖以来自育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和相关性状的主要进展,了解该市玉米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方法】以该市1997~2009年玉米区试汇总资料,采用“区试对照法”分析了自育普通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增益。【结果】重庆市普通玉米杂交育种自直辖以来,在不断提高对照品种产量门槛的情况下,参试品种籽粒产量仍在显著增加,同直辖初期对照品种比较,平丘组平均每年提高2.83%,山区组平均每年提高2.01%。与籽粒产量相关的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平丘组品种以穗行数和百粒重最好,生育期无甚变化,其余性状波动性较大;山区组品种以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好,其余性状波动性也大。【结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重庆市普通玉米杂交育种策略应在稳定生育期和株高、适度增加穗长和穗行数的前提下,主攻行粒数和百粒重。关键词:玉米;对照品种;参试种;籽粒产量;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9.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了解新选育自交系遗传背景,确定其所属的杂种优势群,是组配杂交组合,选育新的杂交种的关键措施。此研究利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了46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2对稳定的SSR引物共检测出45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个SSR的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变幅为0.31~0.76,平均为0.57,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46个玉米自交系可划分为5个类群,每一类群内所包含的自交系与系谱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快捷、准确鉴定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提高玉米优势组合选配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Improved maize (Zea mays L.) populations and population hybrids can both be profitable alternatives to commercial single-cross hybrids as well as good elite sources of diverse inbred lin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mpare grain yield and agronomic performance between early maturing maize population hybrids and current early maturing commercial single-cross hybrids. This is a consequence of our research program targeted at identifying alternative heterotic patterns for the northern Corn Belt. Improved maize populations and population hybrids (S0 generations) were evaluated in experiments arranged in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and partially balanced lattice designs across 29 environments. Grain yield potential of population hybrids was optimally expressed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Data across environments showed that 20% of the population hybrids evaluated were not different (P 0.05) from at least one of the commercial single-cross hybrids for grain yield performance, root lodging, and stalk lodging percentages. The average mid-parent heterosis value across population hybrid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was 20.4% with negative estimates observed in only two population hybrids. Breeding efforts toward elite populations and population hybrid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germplasm improvement is extremely valuable and deserves public funding. These efforts should be supported in order to e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elite sources of diverse inbred lin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population hybrids for specific markets (e.g., organic) to increase producer options. Public maize breeding programs utilizing recurrent selection methods for germplasm improvement could address the need. These programs, however, should incorporate extensive testing of population hybr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