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陈栋  卓敏 《中国茶叶》2009,31(2):7-10
4.茶叶研究机构对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民国初期,福建崇安、安徽祁门和广东鹤山等地曾经设立国立茶树改良场;中山大学设立茶蔗部,开启了中国官方的茶叶科学技术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红茶产业与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南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英德市),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17,(9)
<正>"新常态",也伴随"新机遇"、"新发展"。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茶产业主动适应"新常态",紧抓"新机遇",加快英德红茶转型升级,谋求"新发展"。一、质量为王,大力发展推广生态茶园和绿色茶园2014年出台了《英德市茶叶种植生产安全共建共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新建茶园基地必须生态条件好,远离污染源,同时,强化茶园种植管理中对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可核查可溯源的规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来,英德茶叶在英红九号红茶的引领下进入高速发展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销量不断提升,区域公共品牌价值逐年上升。今后几年,振兴和发展中的英德茶叶进入到关键时期,又恰逢中国茶市走入低迷,英德茶产业面临较大挑战。本文对我所近几年英红九号红茶产业化开发的点滴做了总结,并谈了自己对产业发展的认识,以期能为英德茶叶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和福建省是茶叶产业发展大省,贵州省快速发展茶叶种植规模和福建提升种植效益的方法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政策制度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贵州省与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差异.研究发现:一是福建在发展茶叶种植面积的同时,提高单产的经验;以及在地方政府立法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做法值得贵州借鉴;二是贵州省茶产业融资的经验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茶产业的经验值得福建省参考;三是两省经验互补有益于两省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源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绿色产业之一。本文结合东源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茶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加快东源县茶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产业效益,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两大国家都被认为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综观两大国的茶叶,茶产业已经成为两国一项必不可少的增加人民收入的产业。随着茶叶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两个国家在茶叶种植管理、茶叶的生产加工、茶叶销售和推放等方面都具有大差不差的问题。本研究内容正是通过对区域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发展有影响的因素做出探讨,寻找我国茶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想出合理的对策使得我国茶产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茶业也定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茶产业是广东省清远市四大新型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茶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2.5万亩,产量5300吨,产值18.3亿元,形成了英德红茶、英德绿茶、清新笔架茶、蒲坑茶、连阳高山茶等区域公共品牌。2017年,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17.66亿元,获得"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之下,茶产业以健康的产品属性和代表中国传统的文化属性,赢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茶产业成为富民兴村产业的突出代表,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在广东,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正成为各级政府打造知名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一大"利器",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各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使广东茶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本文从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兴起、茶文化节庆活动、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文化节庆活动提升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等方面,探讨茶文化节庆活动助推广东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让茶文化节庆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茶叶生产在我国自古有之,随着时代发展,茶叶种植、生产也逐渐走向现代化模式,从而推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追求产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茶本身具有健康和绿色属性,而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则出现了污染、浪费等不良现象,这与茶自身的文化理念是不相符的。因而要优化茶产业的发展体系,走生态化发展道路,追求循环经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当前茶产业转型的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对循环经济的认知,提出茶产业走循环经济模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全面综述了云和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并从云和茶叶产量、茶叶品质、品牌战略、产业管理和相关政策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云和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推进云和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10月12日,云南省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现场培训班在凤庆举办,旨在加快云南省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速度,提高全省茶叶机械化生产水平及产业效益,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培训班上临沧市茶办副主任李木菊致辞,凤庆县副县长陈正华介绍了该县茶叶种植和茶产业发展现状。培训班邀请云南农大高峻副教授作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应用报  相似文献   

12.
依法促进茶产业发展需要在种植与加工、质量管控、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政府扶持与服务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茶产业经营主体需坚持质量为本、科技创新、品牌引领的原则,依法、高效地建立从种植、加工到运输、仓储及销售环节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着重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茶产业的社会组织应当以健全行业规范为...  相似文献   

13.
《茶世界》2020,(5)
正韩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茶产业发展历史并不长。据史料记载,韩国茶叶最早出现于新罗国善德王统治的公元632-647年之间,到公元661年,已有以茶祭祀的记载。茶叶种植始于公元828年,最早种植在智异山,随后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茶叶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益,人们对茶产业发展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加之韩国政府制定法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才有韩国现代茶产业的今天。如今,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文旅产业已经成为了韩国茶产业的特色名片之一,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相似文献   

14.
饶平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广东省乌龙茶的主产区。当前全县茶园种植总面积达6万多亩,年总产量5000吨,年总产值约1亿元。历史上,饶平茶产业的发展均走在全省的前列,特别在制茶技艺、良种繁殖推广应用、名茶开发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受国内外茶叶市场、消费群体及生产、加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饶平茶产业的发展一度受阻。近年,在政府、企业、茶叶科技人员和茶农的共同努力下,我县荼产业的发展变化又有了新的起色。针对目前我县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了解决的对策,并就我县茶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茶叶种植的国家,长期以来产茶叶作为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拳头产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国茶产业在国内市场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存在茶业品质下降,茶业深加工水准不高,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故而需要在绿色环保理念指导下进行必要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实现产业整体化与系统化就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从电子商务的方向提升基本的产业市场内涵与强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茶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加工和审评等方面阐述了科技创新给福建茶产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7.
张育英 《福建茶叶》2016,(4):302-303
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培训为茶产业的各个环节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本文分析了茶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现状,指出目前的人力资源培训不能有效满足茶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在于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三个环节人力资源培训需求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从发展茶产业的全局出发,应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助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茶产业本身就孕育着旅游文化元素。从产业链的视角入手,茶叶种植与生态旅游就存在联系;茶叶生产和销售则与文化旅游存在着联系。具体的措施包括:动员当地主体的参与热情、优化生态游内控管理机制、多主体参与的茶文化体验、培育和规范农户家庭产业。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讯     
《中国茶叶》2012,(2):24-26
正2011年黎平县茶业十大新闻盘点1.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到黎平县视察茶产业7月1日和5月14日,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分别到黎平县视察了茶叶产业。栗战书在黎平强调要做好茶叶后期的精深加工,提高产业链和茶叶附加值,并鼓励做好茶叶产业。赵克志在参观茶园时指出,茶叶产业是—个富民产业,黎平这样的山区和气候很适合种植发展茶叶,种植茶叶,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增加群众的收人,希望黎平多到茶叶产业  相似文献   

20.
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自然条件,有近千年的茶叶发展历史。20世纪中后期海南茶产业鼎盛发展,90年代中期后急剧萎缩。针对目前海南茶产业现状,从人力资源、产业规模和布局、品牌打造与市场销售、文化引领、政府扶持等方面提出茶产业发展建议,以充分发挥海南省茶产业比较优势,全面提高茶叶质量效益、茶产业竞争力和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