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研究靠近三峡大坝的第一大支流香溪河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分布特征。[方法]以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入河口河段为对象,于2015年春季开展了柱状沉积物采样调查,初步研究了该区域碳、氮等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调查河段沉积物总碳含量为1.74%~3.52%,总氮含量为0.10%~0.30%。总碳含量的沿程变化表现为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总碳平均含量低于上游,深度变化是靠近河口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总碳含量显著高于底层。而总氮含量的沿程变化和深度变化没有总碳变化明显。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δ13C值小于上游采样点。[结论]该研究为认识香溪河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香溪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6年6月,在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设置5个样点,采集30个样品,通过五步连续提取法对Pb、Cd、Cu、和Cr重金属总量及形态进行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法探讨香溪河流域沉积物各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利用基于形态学研究的次生相和原生相比值法对香溪河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大小为PbCdCuCr,聚类分析将样点分为三类,其中贾家店(XX04)为一类,三岔沟(XX01)、水库干流与香溪河交汇处(XXCJ)为一类,峡口(XX06)、平邑口(XX08)为一类;形态分析表明,Cu主要以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可交换态与残渣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样点XX04与XX06上Cd的污染最为严重,大部分都在中度污染以上。综合评价得出,Cd是香溪河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靠近三峡大坝的第一支流香溪河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分布特征。[方法]在2015年春季,从分布于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入河口河段的三个采样点,用柱状沉积物采样法采集样品,研究该区域碳、氮等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所调查河段的沉积物中总碳含量为1.74%-3.52%,总氮含量为0.1%-0.3%。总碳含量的沿程变化表现为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总碳平均含量低于上游,深度变化是靠近河口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总碳含量显著高于底层。而总氮含量的沿程变化和深度变化没有总碳变化明显。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δ~(13)C值小于上游采样点。[结论]该研究为认识香溪河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珠江上游南盘江流域为研究区,测定农田及非农田土壤、河流沉积物有机元素(C、H、N、S、O)的含量,探讨有机元素的多介质环境行为。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C、N、S的含量显著高于非农田土壤,H、O的含量在2种土壤中差异不明显。农田土壤相对较高的S含量和较低的C/N和N/S值,将最大限度地减少S缺乏。河流沉积物多数样点的有机指数均达到Ⅳ级(>0.50),处于有机污染状态。沉积物与农田和非农田土壤C含量正相关,但不显著,而沉积物与农田土壤N含量显著相关,沉积物与非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来源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十五里河是巢湖流域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河道,其河流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对水体环境分析有重要意义.对十五里河沉积物进行采样,并对其沉积物中的化学元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元素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母质作用的影响,与河流上下游并无明显相关性;CaO、Nb等元素及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受到河流作用影响;受人类活动污染和元素迁移性的影响,部分元素含量存在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沉积物中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03-07在渤海湾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空间分布特征是近岸高,远岸低;近岸P含量达0.410mg/g,远岸含量为0.233mg/g。其中磷主要以无机磷形式存在,无机磷约占总磷的50%以上;渤海湾沉积物中氮含量较高,平均达5.96mg/g。  相似文献   

7.
梁子湖沉积物中氮磷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采集3个沉积物柱芯对梁子湖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及孔隙水中NH4 -N、NO3--N和全磷在剖面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水口附近沉积物氮、磷的含量较湖心和出水口附近高.沉积物和孔隙水中,NO3--N含量从表层到底层呈下降趋势,而NH4 -N含量则逐渐增加;沉积物中全氮和有机氮随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沉积物中全磷及不同化学相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孔隙水中全磷含量随深度递增.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高原湖泊呼伦湖为对象,开展了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呼伦湖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范围为9.18~61.68g·kg-1,平均34.64g·kg-1;重组碳(HFOC)含量范围为9.02~61.47g·kg-1,平均34.32g·kg-1;轻组碳(LFOC)含量范围为0.02~0.86g·kg-1,平均0.32g·kg-1。TOC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北西向南东逐渐递减的趋势。表层沉积物中C/N的平均值为20.35,表明呼伦湖中有机质的多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陈桥湿地土壤和沉积物养分状况及沉积物污染水平。方法分别对陈桥湿地非水体(泥滩区)土壤和水体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样品中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总无机态氮(total inorganic nitrogen,TIN)、铵态氮(NH4+)、硝态氮(NO3)和亚硝态氮(NO2)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并通过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沉积物污染水平。结果(1)沉积物OM、TN、TP和TIN含量远高于土壤;(2)土壤C/N、C/P和N/P均值分别为25.31、16.39和0.66;沉积物C/N均值为18.08,C/P和N/P样点间差异大;(3)各样点沉积物TN、TP和OM均值分别为(1723.35±1562.50) mg/kg、(754.28±98.94) mg/kg和(5.00±4.26)%,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均为轻度或重度污染水平;(4) TP与OM、各氮素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TN与OM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陈桥湿地水体沉积物OM和氮磷含量高于非水体土壤,沉积物污染水平较高,水体生态环境受氮素影响较大,需加强管理,控制水体内源负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形成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线性回归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P < 0.05),即沟谷雨林(89.10 t/hm2,11.94 t/hm2) < 半常绿季雨林(190.30 t/hm2,25.34 t/hm2)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508.05 t/hm2,56.55 t/hm2),这种变化规律与凋落物厚度、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及全氮沿海拔的变化相一致;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而土壤全氮储量则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氮、凋落物厚度和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土壤密度、pH、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冗余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结论热带地区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有规律的分布,能够通过改变样地微气候(如温度、水分)、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厚度)及土壤理化环境(如土壤密度、C与N含量等),进而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底泥碳氮磷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底泥是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和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底泥碳氮磷分布特征的概述,突显了底泥碳氮磷在水体污染方面的作用,为底泥碳氮磷在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于2007年8月对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氮和总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八大口门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变化范围为492.21~1 002.69 mg/kg,平均含量为737.20 mg/kg。各口门上游总氮平均含量为756.85 mg/kg,高于下游的717.56mg/kg。东四口门总氮平均含量为609.75 mg/kg,明显低于西四口门的864.66 mg/kg。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71.90~521.76mg/kg,平均为370.47 mg/kg。有机氮是总氮的主要组分,占总氮的32.7%~64.5%,平均占55.6%。东四口门有机氮在总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西四口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榄核河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分布特征并进行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对榄核河沉积物中4种典型重金属(Cu、Zn、Pb和Cr)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以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OGs)进行了生物毒性评价.[结果]榄核河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各金属主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残渣态等形式存在;SQGs法评价显示,沉积物4种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均超过ERM水平,可能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应加强防控.[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污染河涌沉积物的治理及无害化、资源化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巢湖·瓦埠湖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研究了巢湖和瓦埠湖沉积物中氮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巢湖、瓦埠湖总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33和0.265g/kg,氮的主要组成均为有机氮(94%);有机指数显示,瓦埠湖遭受的有机污染程度低于巢湖。  相似文献   

15.
湘西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及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湘西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布状况,测试湘西州主要烟区488个土壤样本的交换性镁含量,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湘西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适宜样本分布、县域差异、土壤类型差异、海拔差异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湘西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总体上适宜,平均值为177.76 mg/kg,变异系数为54.24%,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32.38%。(2)不同县之间的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保靖县、龙山县和凤凰县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属丰富水平,古丈县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属缺乏水平。(3)不同植烟土壤类型的交换性镁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灰黄棕土的交换性镁含量显著高于水稻土。(4)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湘西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有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5)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Kriging插值图显示,湘西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呈有规律地分布,在龙山县的北部、永顺县的东部、保靖县的东部、花垣县的西部各有一个高值区,在永顺县的北部、古丈县的东部、芦溪县西部和凤凰县的东部各有一个低值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河西走廊不同地区盐碱土壤的碳、氮、氢含量,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内陆河不同流域地区盐碱土壤中的碳、氮、氢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点.尤其是疏勒河流域,其碳、氮、氢总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区(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沿河西走廊从西向东,土壤中碳、氮、氢的总含量依次降低,土壤的肥沃程度也沿河...  相似文献   

17.
陈宇云  朱利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954-1395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钱塘江沉积物中15种多环芳烃的浓度,研究了其中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国内外其他河流沉积物中PAHs的浓度水平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钱塘江沉积物中15种PAHs的总浓度范围为91.3~1835.2ng/g,平均浓度为326.6ng/g;以3环和4环为主,分别占总浓度的31.9%和30.4%。沉积物中PAHs浓度逐年升高,城区江段大于农村江段,富阳江段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崇明村镇级河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MT法对崇明村镇级河道沉积物中的磷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潜在转化趋势。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IP)的形态存在,占总磷(TP)的85%以上,有机磷(OP)的含量较低,仅为9.93%~18.45%;而在无机磷中,磷灰石态无机磷(AP)是主要的赋存形态,占IP的70%以上;pH与AP呈极显著正相关,是沉积物理化性质中的重要指标,对磷的潜在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