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炒青绿茶、烘青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作为茶坯窨制柚花茶,分析其化学成分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的茶坯中茶多酚含量均呈下降的变化;游离氨基酸总量在炒青绿茶、红茶的处理中呈下降趋势,而乌龙茶、烘青绿茶的则呈上升趋势;咖啡碱性质较为稳定,在柚花茶窨制过程中变化不大。感官品质分析表明,烘青绿茶最适合窨制柚花茶,乌龙茶、炒青绿茶次之,红茶适制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炒青和烘青的制造炒青和烘青都是绿茶,炒青主要供作外销珍眉绿茶的原料,烘青为内销绿茶或供作窨制花茶的茶坯。一、品质特点和要求炒青、烘青的品质各有特点和不同要求。一般说,作为外销眉茶的炒青,外形条索紧直、匀整、园浑(园滚滚的),有锋苗,  相似文献   

3.
丹桂绿茶是以烘青绿茶为坯,以丹桂鲜花为花,采用花茶传统窨制工艺或连窨工艺加工而成,产品桂花香显持久,滋味醇爽带花味。本文介绍了丹桂桂花绿茶窨制加工工艺流程与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花茶是以烘青绿茶加窨鲜花而成的我国特有的茶类。花茶品质特点具有茶的清香和花的芬芳,两者相得益彰,结为一体,泡饮倍觉舒畅。目前生产的花茶主要有荣莉、玉兰、珠兰、柚子、玳玳、玫瑰等几种,每种花茶都有独特之处,如玉兰花茶浓厚强烈,珠兰花茶清幽纯正,柚子花茶清爽纯和,玳玳花茶浓  相似文献   

5.
花茶是指以烘青绿茶加窨鲜花而成的我国特有的花茶类。 我国当前以生产茉莉花茶为主,其品质特点应具有茶的清香和花的芬芳,两者结为一体,泡饮之时倍觉舒爽。花茶的级型和其他茶类一样,茶坯在外形的条索、嫩度、匀  相似文献   

6.
绿茶品名虽然很多,如炒青、烘青、晒青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名茶,但在制茶原理上却是大同小异的。我国生产的绿茶主要是炒青和烘青。炒青毛茶是眉茶的原料,烘青毛茶一般作窨制花茶的茶坯。炒青与烘青的工艺差别,前者是在捻揉后进行烘炒结合,形成紧结匀整的条形茶,其色绿润,香味浓醇;后者是在揉捻后直接烘干,其茶条紧直而有锋苗,色泽墨绿油润,香味清正醇和,叶底黄绿明亮,叶片完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品质风格。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起 五十、六十年代,我省主要生产红茶,精制加工工夫茶,当时“闽红”的产品质量,规格标准,口岸验收合格率,曾获全国红旗的称誉。 七十年代初,为适应销区市场的需要,实行红改绿,主要生产烘青绿茶,现有烘青收购量占全省70%以上。精制加工的成品,除大部分供窨制花茶作为“茶坯”之用外,余下直接  相似文献   

8.
烘青绿茶是我省目前最大宗的茶叶品类,一九八○年收购量达二十六万多担,占各类茶叶总收购量60%以上,是我省窨制花茶的主要原料。理想的烘青毛茶应是香高味爽,色泽黛绿,汤水亮绿,叶底嫩绿,三绿辉映喜人。但是,近年来茶叶供求不平衡的状况下,出现重量轻质,粗采滥制,降低质量的现象,烟味、日味、老火、焦边,条松末多,绿茶不绿。作为花茶品质原料基础的烘青毛茶,如何提高初制技术,提高毛茶品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烘青、炒青是绿茶中两大类,两者各有特色及相应的市场。我县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加工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自年以来,武平炒绿1986多次获省名优茶奖,是省八大名茶之一,产品深受本县及客家籍地区消费者欢迎,但产品市场局限于炒青市场,很难打入烘青的市场;反之生产烘青的茶区,其产品市场也一样。如能找到两者兼顾,又能降低成本,提高茶价的办法,便能占领茶叶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多年来,我县桃溪镇几个茶厂试着把武平炒绿品质形成的部分工艺与烘青工艺相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半炒烘绿茶加工方法。生产的茶叶似烘青绿茶…  相似文献   

10.
政和县是福建茉莉花茶的主产区,作为窨制花茶的烘青绿茶年产量近三万担.1985年以前产区的初制设备主要选用:65型滚简杀青机、12型烘干机和无烟灶配套.由于制成的毛茶烟味重、品质差,而且耗柴量大,影响了我县茶叶的质量水平.近年引进闽茶65型杀青烘干联用机,消除了毛茶烟味,改善了品质,而且节能在50%左右.四年来(1985—1988年)推广14台,投产后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是:(1)经济效益好.1988年14台机共产毛茶8,900担,产值322.8万元,增收20.8万元;耗柴1.9万担,较原耗节省2.3万担,节约11.67万元.其主要原因在于所产毛茶较原设备所产的,汤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08,(2)
危赛明同志自2004年12月起担任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系中国茶叶进出口大型企业之一,主营乌龙茶、花茶、白茶、绿茶、红茶五大茶类,产品行销世界五十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茉莉花茶以烘青绿茶和茉莉鲜花为原料。欲制得优质的茉莉花茶,首先必须有优质的烘青绿茶作为茶胚,而优质的烘青绿茶,除鲜叶质量外,则决定于初制工艺技术的优劣。烘青绿茶的制造理论,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证实杀青是形成烘青绿茶品质的关键工序,而影响杀青成败的因素是鲜叶的投叶量、杀青时间和杀青温度。但是,对进一步探讨影响杀青质量诸因子的工艺技术合理指标和最优  相似文献   

13.
“天山绿茶”原产于宁德县洋中公社的天山岗一带,产区环境优异。其品质高超,“香味天成”、“条锋挺秀”,茶叶色香味俱佳,原系福建省历史名茶。“天山绿茶”产制历史悠久,采制技艺精细,成茶品种、花色丰富多彩,后几经变革,改制烘青绿茶,成为高档花茶的优质原料。但传统的花  相似文献   

14.
烘青毛茶是窨制花茶的原料,烘青品质的好坏,对花茶产品质量关系很大。随着销售市场的新变化,质量问题也关系到茶叶的生存与前途发展的问题。近年来,福安县茶叶部门对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叶产量从改革前的二万多吨增至七万多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市场正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对福建茶叶发展状况的分析和茶叶开发途径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以下分几个部分进行探讨。一、全省茶区的分布状况我省是个多茶类的省份,全国七大类茶叶我省占有五大类:即红茶、绿茶、花茶、白条、乌龙茶。其中绿茶产区分市最广,有5个地区三十多个县;红茶主要产地分市在武夷山、建阳、松溪、政和、寿宁、福安、福鼎、宁德、福清等地;白茶主要产地是福鼎、政和;花茶区主要分布在三明、南平、福州…  相似文献   

16.
烘青是安徽省黄山市主要的内销茶类,所谓“徽茶苏窨”,就是以徽州烘青加工成素坯再窨上苏州茉莉花而成花茶。这种花茶茶香花香交加,香气高长,滋味鲜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眯。徽州烘青分黄山烘青和街源烘青两种。黄山烘青主要产自黄山市徽州区的洽舍、富溪,黄山区的汤口,歙县的许村区,地处新安江中游的中山地区,靠近黄山风景区,自然环境良好,茶树品种为黄山大叶种,鲜叶叶质肥厚。黄山烘青是采用烘干干燥,毛茶条索粗松、长直,苗锋好,色泽黄绿,内质香高味醇,制成烘青坯窨花效果很好。街源烘青集中分布在  相似文献   

17.
茶叶,依制法和品质特征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绿茶,历史最久,花色最多。制法源于我国。初制先高温杀青,再经揉捻和干燥而成。因杀青方法不同,又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绿茶之分。“清汤绿叶”是其品质特征。我国主产区有浙江、安徽、湖南等。名茶“西湖龙井”素以“色绿、香郁、味  相似文献   

18.
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青绿茶嫩度的下降,其茶汤苦味、涩味和鲜爽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整体滋味品质也显著下降。通过分析茶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滋味Dot值,发现烘青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EGCG和咖啡碱;而涩味的主要贡献物是儿茶素和黄酮苷,其中儿茶素以EGCG为主,包括EGC和ECG,黄酮苷以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为主,包括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gala)、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glu)等。Dot值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烘青绿茶鲜爽味没有显著贡献。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烘青绿茶苦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茶叶品质提升和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1我县茶类开发现状烘青绿茶:这是我县传统的大宗茶类,大部分精加工成茶坯,作窨制花茶原料,年产1500t、产值2000万元。"清明"前后采制的烘青绿茶,经营者挑选品质优异的原料,经拣剔、拼配、包装作为"明前毛峰"直接投向江苏、浙江、上海等市场,年销150至250t。其余烘青加工茶坯作为窨制茉莉花茶原料。烘青绿茶类开发的珍品有"福宁清水绿"、"龙首山清水绿"、"涵江大毫"、"葛洪开目绿"、"尖峰银毫"和"葛洪富锌茶"等省名茶。龙井茶:九十年代初,县大京茶场从浙江引进龙井茶加工设备、工艺技术,利用该场地方群体早芽品种加工龙井茶,投放…  相似文献   

20.
1 福建茶业的发展现状福建地处东南沿海 ,自然条件优越 ,水热资源适宜茶树生长。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茶叶生产迅猛 ,已成为全国主产区之一。至 2 0 0 0年 ,全省茶园面积 13万hm2 ,居全国第三位 ;茶叶产量 12 4 2万t、茶业总产值 16亿元 ,居全国第一 ;出口茶叶2 1万t,创汇 70 0 0万美元 ,居全国第二。目前 ,福建茶叶生产形成以下几个特点 :1 1 茶类布局 福建有绿、乌、红、白、花茶等五大类 ,基本上已形成了闽南、闽北的乌龙茶区 ,闽东绿茶区 ,闽西北的多茶类区。在 1999年 12 35万t的茶叶总产量中 ,绿茶产量 7 2 9万t,占5 9 9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