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红树林保护和建设已纳入沿海各县区林业工作,但红树林造林技术报道却很少。我们通过对泉州湾洛阳江湿地自然状况的分析,选择适宜在泉州湾营造红树林的树种,同时对原生红树林树种桐花树、秋茄造林技术进行研究,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结合钦州市红树林示范项目造林现状,于2012年3月对钦州市滩涂造林点的7个红树林小班进行保存率(成活率)、高度、地径、叶片数等指标的调查。针对海浪、气候、人为活动、垃圾及藤壶附着物等因素对红树林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加强对红树林的管护、及时补植等提高造林成效的对策措施,并总结出注意造林地的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耐寒性树种等造林经验,以促进红树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桐花树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花树为紫金牛科桐花树属隐胎生红树林,为泉州湾洛阳江湿地原生红树林组成树种,在不同的潮位和泥质的造林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造林密度、造林方式、种苗质量、造林时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河口滩涂潮间带中平整、松软、透气的半淤泥地最适宜桐花树生长;较理想的造林苗木是1a生或2a生的带土球苗木;造林时间应在5~10月,5~8月植苗造林,8~10月再进行胚轴点播补植;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退化的消失的红树林湿地资源,我国湿地修复技术研究和实践总结多,但是成活率低。文章主要从红树林湿地修复技术的宜林地选择(温度、盐度、沉积物、潮汐浸淹和波浪能量)、树种选择与引种与修复造林技术3个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探讨了造林方法、造林季节、造林密度、混交造林等。结合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提供各项指标临界参数以供修复参考,旨在为我国红树林的有效恢复,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科学参考。针对湿地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保护红树林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安全,分析了当前洛阳江红树林有害生物发生风险,指出了红树林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红树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湛江附城镇红树林地的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湛江红树林的天然更新缓慢。而该镇引种海桑和无瓣海桑造林结果分析,表明其引种造林是成功的,建议加快推广应用。同时,对在裸滩泥地的红树林恢复宜选用当地的红树林先锋树种来进行,而在红树林中的补植造林的树种选择则优先推荐上述两种海桑。  相似文献   

7.
湛江红树林造林地群落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湛江附城镇红树林地的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湛江红树林的天然更新缓慢,而该镇引种海桑和无瓣海桑造林结果分析,表明其上造林是成功的,建议加快推广应用,同时,对在裸滩泥地的红树林恢复宜选用当地的红树林先锋树种来进行,而在红树林中的补植造林的树种选择则优先推荐上述两种海桑。  相似文献   

8.
中国红树林恢复和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中国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居民曾经引种和营造红树林来抵御风潮灾害。但引种和造林成绩微小,而且缺少该类科技资料报道,更没有进行红树林造林技术的系统研究。1991年以后,政府设立国家攻关专题研究红树林造林和经营技术。在主要树种造林,退化次生林改善,优良速生乔木树种北移引种,污染海滩造林,优良造林树种和种源选择等技术。以及红树林宜林海洋环境指标。护岸效益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文内概要地综述了这些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角果木是红树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文章介绍了角果木的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角果木营养袋育苗技术、幼苗造林与管护措施,为红树林苗木生产和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指导,对提高广东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造林树种生态适应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树种选择和立地类型研究这两个造林的必备条件,综述了单一树种、同类树种、多类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评价方法。旨在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树木生长表现出的差异性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确定不同立地类型适宜的造林树种,为选择造林树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粤东沙质滩涂6种红树林树种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无瓣海桑、秋茄、白骨壤、木榄、桐花和拉关木6个红树林树种,在粤东沿海沙质滩涂地带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1)涨退潮风浪大的流动沙质滩涂不适宜种植红树林,避风、涨退潮海浪较小、沙土流动较缓慢的沙质滩涂可以成功造林;(2)种植后14个月,6个红树林树种造林存活率排序为白骨壤(31%)拉关木(28%)无瓣海桑(25%)秋茄(22%)桐花(18%)木榄(14%),平均保存率为23%;(3)在风浪较小、沙土流动较缓慢的沙质滩涂营造红树林,可选择无瓣海桑、白骨壤和拉关木3个树种。  相似文献   

12.
温州沿海海涂秋茄红树林引种造林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秋茄红树林是自然分布于福鼎以南的热带,亚热带海洋的适盐性树种,通过人工引种,可以改变温州海涂造林树种少的问题。温州滩涂资源丰富,环境条件较适宜秋茄红树林生长,而且目前已形成人工引种造林技术体系,通过秋茄红树林引种造林,可以发挥它良好的防护功能和风景观赏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乃明  樊东函 《广西林业科学》2011,40(2):155-156,160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树种选择、苗木质量、造林密度、幼林管护等方面提出提高红树林人工林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维系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生态链,对构筑沿海第一道绿色屏障,丰富沿海防护林体系内涵,增强生态保护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于2008年开始在三门县蛇蟠岛海涂开展红树林秋茄引种造林试验,分别采取胚轴扦插和容器苗2种不同类型苗造林,统计不同类型苗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情况。结果表...  相似文献   

15.
简要说明了造林绿化的好处,从当前造林中树种选择的常见误区入手,提出有利生态林业建设的树种选择方法,并对传统造林技术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以达到用生态的方法、理念建设生态林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许艳 《防护林科技》2010,(4):51-53,74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的一种独特景观。红树林在调节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红树林特殊的生态适应性和底质沉积物特征,对于研究红树林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碳汇造林成效的主要指标为当年造林成活率、林木长势、林分密度、造林3年后的保存率、林分郁闭度、树种结构、珍贵树种比例等。就碳汇造林的特点和长期的实践,从碳江造林苗木的调控与处理技术、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造林关键技术、抚育关系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甘井子区荒山造林树种的生长状态,为甘井子区生态修复选择树种。研究以辽宁省森林二类调查甘井子区林地数据为基准,每年的林地变更数据为比照。选取历年来甘井子造林绿化面积较大的树种,通过测算相应树种在一定时间段的胸径生长状态对比,选取最适合甘井子区山地造林树种,为甘井子区山地生态修复的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其人工恢复是构建沿海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对广东水东湾人工红树林的生长表现进行了调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困难立地条件下可行的造林方法: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和拉关木( L aguncularia racemosa)适宜种植在海水盐度相对较低、海水浸泡时间相对较短的中、高潮带;在该研究区域无瓣海桑在困难立地条件下生长表现优于其他种;耐盐速生种可以作为先锋树种改善立地条件,利于后期乡土树种的种植。  相似文献   

20.
沙地珍贵经济树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西部几种珍贵经济林树种以造林成活率、抗寒指数、抗旱能力为主要选择目标进行了筛选,以期为吉林西部沙地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提供优良的能形成特色产业的经济林新品种。结果表明:欧李1号、欧李2号、向海一号桑、同发一号桑、丰产型西伯利亚杏是最适宜吉林西部沙地栽培的能形成特色产业的优良树种;龙王帽、丰产型文冠果、沙棘较适合年最低温度不低于-37℃地区的沙地栽培,在吉林西部栽培时应加强苗期管理和造林当年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