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马鹿是众多亚种中分布于荒漠地区的特殊亚种之一。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分布于塔里木河中下游和车尔臣河下游地区。塔里木马鹿野生资源由于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和片段化,以及长期以来屡禁不止的乱捕滥杀现象而日趋减少。文中为了查明车尔臣河下域野生塔里木马鹿种群资源,2007年2月10日至20日,采用截线抽样法对塔里木马鹿种群进行了研究。在车尔臣河下游塔它让乡从大湖到阿克塔孜牧场,共计调查25条样线,其中10条截线中发现马鹿塔里木亚种17头,截线总长度100km。塔里木马鹿种群平均密度为0.1022±0.0351头/km2,栖息地面积730.762km2,马鹿总数为26±75头,即49头至101头左右。同时根据塔里木马鹿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6年8月和12月,在新疆车尔臣河下游阿克塔孜牧场,对塔里木马鹿夏季和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选择5类生态因子,并设置290个10 m×10 m样方。选择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喜欢胡杨和芦苇、植被覆盖度较大、水源距离较近和认为干扰距离>1 000 m的环境。其中,夏季多选择芦苇草甸,冬季选择胡杨林和柽柳灌丛。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夏季达到71.277%,冬季达到67.925%,可以反映塔里木马鹿的生境特征。同时表明,影响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为干扰、植被类型和距水源距离。  相似文献   

3.
以1977年MSS及1990、2000、2005年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RS与G 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指标为评价因子,借助DEM及生境评价模型,从时空尺度对濒危植物四合木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8 a来四合木的适宜生境面积不断减少,较不适宜生境面积迅速增加,研究期内已有159...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5.
在GIS支持下运用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地力综合指数法,对农五师81团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耕地地力进行自动化、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6 291.65 hm2耕地,分为6级,1级地面积196.71 hm2占评价面积的3.13%,2级地面积480.37 hm2占评价面积的7.64%,3级地面积825.48 hm2占评价面积的13.12%,4级地面积1 709.68 hm2占评价面积的27.17%,5级地面积2312.05 hm2占评价面积的36.75%,6级地面积767.36 hm2占评价面积的12.20%。所建立的量化和半量化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获取的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数据及其分布信息、改良措施,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6.
包玉斌  刘康  李婷  胡胜 《干旱区研究》2015,32(3):622-629
以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InVEST评估软件中的生物多样性模型,对保护区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生境质量指数将生境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进而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90 hm2、3 380 hm2和1 390hm2,而耕地、湿地和裸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4 070 hm2、500 hm2和740 hm2.中等级及以上生境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86.19%降低到2010年的14.57%,较低和低等级的生境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3.81%增加到2010年的85.43%.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和湿地的波动减少是导致生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原因.2000-2010年是生境质量严重退化的时段,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蒙古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是中国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种,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优选种。为了阐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以119个蒙古沙拐枣地理分布信息和24个环境变量为基础,结合CMIP5的缩减全球模型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和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不同气候情景及人类活动干扰下的蒙古沙拐枣适宜生境预测模型,定量展示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2. 6,RCP 4. 5,RCP 8. 5)和人类活动干扰下蒙古沙拐枣在我国的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训练集的AUC值为0. 958,测试集的AUC值为0. 951,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靠;影响蒙古沙拐枣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降水量和海拔;人类活动干扰下蒙古沙拐枣的适生比例由13. 04%下降到9. 57%,蒙古沙拐枣的繁殖栖息与人类活动成负相关。当前气候条件下蒙古沙拐枣总适生面积比例为13. 04%,在RCP2. 6、RCP4. 5、RCP8. 5三种情景下至2050s,预测的总适生面积比例为13. 36%、13. 18%和14. 78%;至2070s,预测的总适生面积为13. 39%、12. 76%和12. 71%,适生范围及面积变化趋势各有差异,各级适生区面积及总适生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减,且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 5)下响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之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RS与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情况,得 出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土地退化主要以草地、耕地退化为主。其中,草地退化严重。在2000 年,草地退化面积达3556516.9hm2,占总草地面积的75.3%;耕地退化面积为1905119.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9.2%。②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达5982412.2hm2,占研究区面积的 71.0%。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6%;水蚀荒漠化面积次之,面积 24915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盐渍化面积最小,为239296hm2,只占2.8%。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案例,在大尺度植物群落地带性分布的背景下,按照主导性原则,筛选出在小尺度上对植物群落分布有影响的指标(降雨量、高程、坡度和坡向),应用GIS等技术完成了该县的适宜性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吴起县宜生态建设区为3740.98km2,占吴起县总面积的99.08%。各适宜植物群落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宜疏林草地区、宜灌木草地区、宜典型草地区和宜森林区。宜森林区多分布于吴起县东南地区的沟谷中。宜疏林草地区和宜灌木草地区是吴起县内主体适宜群落类型。这两种适宜植物群落类型在全县范围内分布都相当广泛,且面积相当。吴起县适宜典型草地群落区主体在高海拔地区。在进行吴起县适宜性植物群落配置时应重视小叶杨、刺槐、侧柏等14种植物物种。研究结果可为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作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蝗区分布大港区地处天津东南部,是天津市蝗虫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宜蝗面积5.33万hm2,尔后经过蝗区改造,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普查时,宜蝗面积已减至4.53万hm2(即长发区2.67万hm2,偶发区1.86万hm2),大、小共24片。最大的1.6万hm2,最小的66.67hm2。主要分布在大港水库、独流减河行洪道、子牙新河行洪道及官港和几大农场、小型水库等。北大港水库是大港区最大的现有蝗区,属于湖、库蝗区,占地面积1.6万hm2。20世纪80年代初,水库水源严重不足,蓄水量明显减少,经常出现大面积脱水地或水库干涸现象,残蝗集中在脱水地产卵,引起蝗虫大…  相似文献   

1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个综合的多学科集合,它不但包括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还包括社会经济适宜性。文中借助GIS平台,系统的归纳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DEM数据、NDVI数据、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人口和GDP等要素的栅格数、以1km×1km的栅格尺度直接反映了南疆地区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地形、气温等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空间上的适当结合分布对南疆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2)南疆地区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人居环境适宜性中一级适宜区(最好适宜区)的面积最少,占全研究区的3.092%,二级适宜区占7.15%,三级区占8.39%,四级适宜区和五级适宜区的面积最广,占全研究区的81.17%,表明自然环境基础十分恶劣;3)研究区内除了现已开发利用的绿洲面积以外现未开发的交错带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居环境发展的潜能,但是此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大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农作物面积减少及其破碎化对害虫种群的影响,采用微景观试验模型系统连续2年研究5个梯度棉花生境面积(棉花种植比例分别为20%、40%、60%、80%和100%,其余均种植玉米)及2种破碎化(完全连通与完全破碎)对棉蚜Aphis gossypii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境面积较小(棉花种植比例为20%)时破碎化程度越高,棉蚜数量越多,而生境面积较大(棉花种植比例为40%)时棉蚜的响应正好相反;生境面积中等(棉花种植比例为60%)时,破碎化程度对棉蚜数量影响不大;生境面积大(棉花种植比例为80%)时,破碎化对棉蚜数量的影响存在年度效应,2014年破碎化程度越大,棉蚜数量越少,2015年则无影响。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及两者之间的互作对棉蚜数量无显著影响,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与调查时间的互作也不影响棉蚜数量,但调查时间显著影响棉蚜数量,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与调查时间三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呈年度变化。总之,棉蚜对棉花面积变动及其破碎化展示出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绿洲适宜规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水热平衡基础上,同时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建立了适宜绿洲规模以及适宜灌溉规模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和田绿洲的适宜面积为6080~7690km2,现状条件下和田绿洲规模已达8420 km2,略超出适宜规模;同时计算出和田绿洲的适宜灌溉面积为14.67~18.66万hm2。目前的灌溉面积以及规划的灌溉面积尚在适宜范围之内,但必须节水,否则,水资源紧缺将会危及绿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hm2,湿地总面积11.35万hm2,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动植物中有许多保护种和特有种。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和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敦煌西湖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环境,才能使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7%。近30a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   

16.
奈曼旗是科尔沁沙地乃至中国北方沙漠化典型地区。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奈曼旗199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奈曼旗1990年、2000年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变化。在研究期,用生态足迹表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增强趋势,1990年和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0144hm2/人、1.9735hm2/人,表明人类对生态的占用在扩大;奈曼旗生态承载力1990年、2000年分别为2.1760hm2/人、2.2183hm2/人,10年间变化不大;生态有一定程度盈余,1990年、2000年生态盈余分别为1.1616hm2/人、0.2448hm2/人,减小明显;耕地是承载力最高、利用强度最大和生态盈余量减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耕地的承载力分别为2.0330hm2/人、2.0842hm2/人,分别占生态承载力的93.43%、93.95%,耕地承载的生态足迹分别为0.6111hm2/人、1.6238hm2/人,占总生态足迹的60.24%、82.28%,耕地的生态盈余由1990年的1.4219hm2/人减小到2000年的0.4604hm2/人,说明耕地是当地主要生产性土地、且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该区域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控制土地的利用强度,尤其是耕地的利用强度,以保证当地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