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钵盘育苗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和插秧穴距。大田栽培条件下,以绥粳18为材料,设置3个播种密度和2个插秧穴距,研究播种密度和插秧穴距对绥粳1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相同播种密度下株高、穗数表现B2>B1,随着插秧穴距的减小呈现增加趋势;相同播种密度下结实率呈现B1>B2;理论产量表现B2>B1。在A1、A2播种密度下(1~3粒/穴、4~5粒/穴)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B2>B1,相同播种密度下垩白粒率和垩百度表现B1相似文献   

2.
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喷施拿敌稳,末次施药后7 d对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田间未发生穗颈瘟;纹枯病调查:喷洒拿敌稳处理纹枯病病鞘率2.0%,病情指数0.3%,防治效果92.8%。末次施药后14 d对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喷洒拿敌稳处理穗颈瘟田间病穗率0.9%,病情指数0.1%,防治效果50%;纹枯病病鞘率9.6%,病情指数4.0%,防治效果74.0%;各处理中,喷施拿敌稳处理,理论产量最高673.9 kg/667 m2,比对照药剂增产2.1%,比清水对照增产4.4%;稻谷整精米率最高为69.6%,比常规对照高0.8%,比清水对照高1.2%。  相似文献   

3.
对寒地水稻穗数型品种空育131和穗重型品种龙粳26号进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行距30 cm比24 cm产量高,以行距30 cm、穴距13.3 cm产量最高。穗重型品种行距24 cm比30 cm产量高,以行距24 cm、穴距13.3 cm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孙艳 《北方水稻》2020,50(1):45-46
对水稻新品种蒙松138采用大棚旱育苗手插秧,分别设计30 cm×16 cm、30 cm×17 cm、30 cm×18 cm三种不同的移栽规格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移栽规格30 cm×16 cm产量最高,30 cm×17 cm产量其次,30 cm×18 cm产量最低;水稻新品种蒙松138插秧密度越合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越多,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对水稻品种松辽122采用大棚旱育苗人工手插秧,研究三种不同插秧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0 cm×16 cm的插秧密度松辽122品种平均产量居首位为685.3 kg/667 m~2,其次是30 cm×17 cm的插秧密度,平均产量683.5 kg/667 m~2,插秧密度30 cm×18 cm,平均产量最低为675.2 kg/667 m~2。处理1产量高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平均穗实粒数多,结实率高,空瘪率低。  相似文献   

6.
董国忠  刘喜 《中国稻米》2003,9(4):25-26
1.农粳1号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选育的粳稻品种。生育期122天。品质分析结果 :糙米率82.4% ,精米率74.1 % ,整精米率72.4% ,长宽比1.7,垩白大小2.4% ,垩白米率8.3 % ,垩白度0.5% ,直链淀粉含量16.61% ,胶稠度75.2mm ,碱消值7.0级 ,粗蛋白含量7.09%。经人工接种鉴定 :苗瘟7级、叶瘟7~9级、穗颈瘟7~9级 ,自然感病评价 :苗瘟5~7级、叶瘟7级、穗颈瘟7级。1999~2000年区域试验 ,平均单产6645.6kg/hm2 ,较对照品种增产6.8 % ;2002年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6645.6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6.1 %。适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第四积温带上限区域…  相似文献   

7.
通过机插秧不同穴距处理对通禾899群体生长动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禾899在12 cm穴距条件下产量最高,其次为16 cm穴距,食味品质最高出现在16 cm穴距条件下,综合产量、米质、抗性等因素,通禾899生产当中建议采用30 cm×16 cm行穴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8.
中优177     
品种来源:中优177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以中9A×成恢177杂交组合而成。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d。株高108.1cm,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粒重协调,后期转色较好,耐寒性强。有效穗259.5万穗/hm2,穗长25.3cm,每穗总粒数157.9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3g。抗性:叶瘟7级,穗颈瘟3级,穗颈瘟损失率10.4%,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5%,长宽比3.1,垩白度2.9%,胶稠度50mm,直链淀粉含量22.2%。米质优,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  相似文献   

9.
几何插秧法是目前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根据水稻个体生长规律,以超稀植理论为基础,探索提炼出的一种插秧新方法。绥化市应用几何插秧法栽培水稻33.3hm2,平均公顷产量达到9000kg,比普通超稀植增产8.97%,每平方米有效穗数398穗,比普通方法多33穗,株高增加8cm,穗长增加1cm,每穗成粒数增加2.2个。1增产、增收机理1.1省种省工几何插秧法每公顷需种20~25kg,比普通插秧法节约种子50%。平方米13~16穴,加快了插秧速度,节省插秧用工20%~30%。1.2结构合理由于穴距均等,穴与穴…  相似文献   

10.
龙斌 《中国稻米》1999,5(3):34-35
(1)冈优725绵阳农科所用不育系冈46A与恢复系绵恢725配组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9天,与对照汕优63同。株型适中,叶片长大,繁茂性好.穗层整齐,后期转色好,株高114.7cm,稳长24.8cm,每m’有效穗238个,每穗粒数164.9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7.0g,糙米率80.4%,整精米率引.6%,米质与对照相当,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5~8级,颈瘟5~7级,抗病能力略强于汕优63。1996~1997年省区试两年平均每667m’产量568.9ks,比对照增产3.OS%,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产量594.5kg,比对照增产8.55%。适宜在种植汕优63的地…  相似文献   

11.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SRI下,栽培密度的补偿效应可以改善不同移栽秧龄处理下杂交稻Ⅱ优498结实期的一些形态及生理特性,进而获得高产。当移栽秧龄为2叶1心、栽植密度为40 cm × 40 cm时,在一定数量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数量,能够使结实期水稻群体获得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LAI,延缓了结实期水稻叶面积的下降,而且生育后期根系不早衰,有利于促进茎鞘物质输出,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化率,其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存在优势,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此试验TSRI下最佳的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组合。移栽秧龄为8叶1心和栽插密度为50 cm × 50 cm的处理均会造成有效穗数显著降低,影响水稻结实期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产量显著下降。结合产量表现,5叶1心移栽,栽插密度以30 cm × 30 cm ~ 40 cm × 40 cm为宜,可供缓解作物间茬口矛盾的情况下参考;大苗移栽容易加快结实期水稻衰老进程,产量显著降低,大苗移栽应加大移栽密度,本研究条件下栽植密度以30 cm × 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桐乡大面积应用的常规晚粳稻秀水134、秀水14和嘉6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叶龄的延长,有效穗数和总颖花量显著下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上升,结实率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0叶龄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73 t/hm2),比3.5叶龄和4.0叶龄处理分别高5.99%和15.14%。随着密度降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及千粒重均显著下降,而每穗粒数增加不明显。14 cm株距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34 t/hm2),比16 cm和18 cm处理分别高2.86%和10.66%。综合来看,在桐乡常规晚粳稻作机插栽培,以3.0叶龄移栽、行株距30 cm×14 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钵体育苗每孔播3粒时比6粒和9粒分别增产3.1%和10%;每穴插秧苗数2~4株时产量最高,比1株和5株高11.1%和9.7%;插秧密小于30 cm×20 cm或大于30 cm×26.7 cm时,减产幅度都显著。所以水稻开发多年的盐碱地水稻田应该改变密植、主穗增产的栽培方法,采取稀植、促进分蘖、大穗增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进行不同叶龄和插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3.5叶龄用26.4cm×26.4cm的密植,5.0叶龄用17.8cm×17.8cm、23.1cm×23.1cm和26.4cm×26.4cm均可达到较好的产量水平。在生产上选择5.0叶龄插秧较为适宜;各密植规格之间差异不显著,应依据栽培条件、品种特性水平而适当选择其中一种密植规格。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倩  张洪生  赵美爱  姜雯 《玉米科学》2012,20(5):102-105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958,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条件下,与对照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处理间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四行靠种植方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等行距种植方式胞间CO2浓度(Ci)最高。子粒灌浆后期等行距种植方式SPAD值、灌浆速率下降速度最快。收获期三行靠、四行靠、五行靠种植方式子粒产量分别比等行距种植方式增加10.58%、6.54%、12.06%,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9.
为挖掘亭湖地区机插粳稻产量潜力,开展了不同机插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机插密度对叶龄、株高无明显影响,适宜的机插密度能获得优质的群体质量,从而建立合理的穗粒结构,产量较高。在本地生产条件下,行距控制在25cm、穴栽3.6株时,推荐使用的株距为14~16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