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将脑梗死90例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常规治疗配合抗肺炎衣原体,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前两组CPn阳性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CPn阳性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抗肺炎衣原体治疗脑梗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用马来酸桂哌齐特320 mg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0 mL。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且以观察组更为显著[(11.21±3.35)vs(19.44±4.17),(53.44±6.77)vs(49.21±7.26)](P〈0.01);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升高是否能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并对其预后产生影响。方法 19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6例,实验组在CT尚未发现明显梗塞灶但心肌酶谱升高即启动溶栓治疗,对照组仅于头颅CT发现明确梗塞灶后方开始启动溶栓治疗。入组时、2年后随访比较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结果 2年后随访,实验组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比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基本生活自理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需要帮助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2组NIHSS量表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随访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升高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进而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与血清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观察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清UA水平,同时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GB)等水平,并根据患者治疗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UA升高发生率为26.47%,UA升高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68±5.77),病死率为11.11%,均明显高于UA正常患者(10.34±7.67,4.00%)(P<0.01或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即丁苯酞软胶囊组,48例)和B组(即对照组,45例).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评价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两组的炎症指标(TNF-α、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1);出院时的用Barthel指数高于B组(P<0.01),NIHSS值低于B组(P<0.01);TNF-α、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总有效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LMWH注射液治疗,每次0.4mL,每日两次,腹壁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为40000)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500 mL,静脉滴注,2h内滴完,连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记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粘滞度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0)和对照组(n=218)。治疗组予生理盐水250mL 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根据入院当日和治疗15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血液流变学及脑梗死灶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c=22.49,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甘油三酯、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脑梗死灶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指标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过敏性皮疹3例。结论: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尿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其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52例)和正常组(50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同时检测入院后2周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结果 高尿酸组治疗2周NIHSS评分、治疗6个月MRS评分和预后不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高尿酸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正常组(69.2% vs 50.0%,P<0.05).治疗第2天,出现好转和无好转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好转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低于无好转者(P<0.05).结论 血清高尿酸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相对较好,可适当补充尿酸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发病6 h内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天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14天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 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 F)含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7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超声治疗组则加用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2次抽血测定患者血浆GM P-140、vW F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GM P-140、vW F及低切粘度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以超声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减轻,超声治疗组减轻更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中GM P-140、vW F及血液流变学可能共同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康复过程,超声治疗能降低其含量指标,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以及其与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系,为脑梗死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内的hs-CRP水平,部分患者第7天复查hs-CRP,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NDF)、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同时测定23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hs-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比对照组A、对照组B的hs-CRP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A比对照组B的hs-CRP增高,差异有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复查组hs-CRP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查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重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型、轻型(P〈0.05),中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高于轻型,差异有意义(P〈0.05),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s-CRP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关系;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龄、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无相关性;以hs—CRP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FIB、血糖、收缩压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hs-CR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一种手段,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生的一种预测因子.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是优于其他因素的综合性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塞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6含量作了检测,结果显示: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期两组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05,P<0.01);恢复期组略低于急性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血清IL-6含量与脑梗塞估测体积呈正相关关系(r=0.64,P<0.05),而与脑梗塞发生部位无关。脑梗塞体积越大,血清IL-6值越大,提示血清IL-6含量的测定可能作为早期判断急性脑梗塞脑损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脑梗死患者对血液流交学、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K)的影响。方法:38例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ILIB组21例,对照组17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下,ILIB组加用ILIB治疗,对照组不用ILIB。治疗后第3天和第14天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清NSE浓度,并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结果:两组同步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体积分数外,其余4项指标均有下降,但两组治疗后比较,ILIB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血清NSK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但ILIB组下降也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LIB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且可降低血清NSK浓度,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和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使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胞磷胆碱。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TNF-、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TNF-、IL-6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改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红注射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具有抗脑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人体舒适度与城市绿地面积关系的基础上,从人体舒适度的角度来确定城市合理的绿地面积。通过城市绿地对温度、湿度及风速影响的观测,得出其影响的程度与范围,经分析后最终推算出银川市根据人体舒适度所确定的绿地面积。结果表明,当绿地面积达到一定数值时,面积增大对舒适度值的影响基本不变,即影响的范围基本不再改变。所以,在增大绿地面积的同时,首先要增加树林的面积,并且要调整绿林的布局和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 563例STE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157例、延迟PCI组124例、溶栓组131例和药物组151例.随访4~88个月,平均随访(45±27)个月;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及QRS计分评估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延迟PCI组MACE发生率显著少于溶栓组和药物治疗组(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PCI组的LVEF显著高于非PCI治疗组(P〈0.05),而延迟PCI组的LAD和LVDd均显著小于非PCI组;延迟PCI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回缩率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延迟PCI可减少MACE发生率,并改善左室功能,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性脑病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急性中毒性脑病18例,回顾性分析其脑部CT表现特点.结果CT表现:脑水肿18例,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及脑池受压变小,严重者全脑密度呈均一性减低;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表现为后纵裂池及天幕等处条片状高密度影;脑内出血2例,呈斑片状高密度影.结论CT能够反映中毒性脑病的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治,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紧急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308例AMI患者分为紧急血运重建治疗组157例和药物治疗组151例.对所有患者随访4~88个月,平均随访(45±26)个月.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并利用QRS计分评估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 1)紧急血运重建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3.8±9.7)d,显著少于内科药物治疗组(19.8±8.9)d,P〈0.05;2)延迟血运重建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期间,延迟血运重建组的心力衰竭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4)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示:紧急血运重建组的LVEF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急血运重建组的LVDd显著小于药物治疗组,P〈0.05;5)紧急血运重建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回缩率(0.386±0.120)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0.273±0.096),P〈0.05.结论紧急血运重建能减少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左室功能,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并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