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汽车视野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以及操纵方便性,是汽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汽车前视野、A立柱盲区、后视野设计与校核的基本原理.依据SAE、GB的要求,以UG作为图形支撑环境,运用Visual C 语言和UG/Open API等工具,开发了汽车视野设计系统,并给出了应用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横向稳定杆系统是汽车悬架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弹性元件,在改善汽车平顺性方面可以提高汽车的侧倾刚度,减少汽车横向侧倾程度。基于此目的,在满足汽车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对汽车横向稳定杆系统进行了合理的悬架系统刚度匹配及轻量化设计,最后通过对优化后汽车前后横向稳定杆系统的ANSYS疲劳寿命校核,结果表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通过优化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智能汽车多模式驾驶中汽车的安全性、人—车辆—环境系统的交互性以及驾驶员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等研究提供平台,从操纵装置设计和操纵信号采集设计两个方面开发了平台的硬件环境,结合平台操纵装置,给出了自动驾驶装置和电气控制回路设计,并根据现有智能汽车驾驶模式的切换方法,提出了基于阈值的驾驶模式切换方法,完成了智能汽车多模式驾驶仿真平台的搭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驾驶模式切换系统和自动驾驶路径运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考虑弯道和坡道路面道路特征参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建立汽车在弯道和坡道路面上整车操纵稳定性模型。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弯道和坡道路面道路特征参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汽车设计、道路设计和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并为汽车主动悬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四轮转向(4WS)汽车的运动特性,建立了四轮转向汽车数学模型,得到质心侧偏角与前轮转角之间的传递函数,基于Matlab/Simulink研究了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并给出了仿真实例和结果,表明4WS车辆在高速范围内保持对操纵反应的灵敏、一致又不过度,在降低驾驶员操纵难度的情况下,较大地改善了车辆在高速时的瞬态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对轻型汽车变速操纵系统进行了分类并指出了各自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轻型汽车变速操纵系统的设计和布置方法,同时提出了布置和设计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汽车的操纵稳定是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两部分 ,操纵性是指汽车能够确切地响应驾驶员转向指令的能力 ;稳定性是指汽车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 ,其好坏直接影响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汽车动力性的发挥和汽车运输生产率的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多与转向系及行驶系及制动系的设计及使用有关 ,现从这些方面来讨论影响汽车操纵稳定的原因。一、行驶机构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1 前轮定位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前轮定位包括 :主销后倾、主销内倾、前轮外倾和前轮前束四个内容。主销后倾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基于Direct X技术的汽车模拟驾驶仿真操纵模型,对建模与仿真、Direct X及碰撞检测等技术在汽车模拟驾驶操纵模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重点介绍了汽车在3D环境下的实时数字仿真模型、地形检测算法、汽车转向控制策略以及换挡过程的逻辑判断。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研究EPS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基础上,建立了EPS数学模型,结合查表法设计了最优助力特性曲线;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PID控制模型、EPS仿真模型和补偿驾驶员模型;联合CarSim整车模型、EPS电动助力转向模型和驾驶员模型,搭建人-车闭环控制动力学系统,研究不同年龄段驾驶员反应时间、相同年龄段驾驶员不同行驶速度分别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驾驶员反应时间越短,汽车所表现出的操纵稳定性越好,相同年龄段驾驶员行车速度越高,汽车所表现出的操纵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10.
基于ADAMS/Car模块,建立整车多刚体系统模型。通过改变前悬架螺旋弹簧刚度,进行了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和单移线3种典型工况整车仿真试验。通过对比仿真试验数据,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研究悬架螺旋弹簧刚度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前悬架弹簧刚度,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幅值变小,即汽车操纵稳定性变好。因此可以认为,合理增大弹簧刚度值可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研制出一套用于汽车驾驶室人机设计CAD系统,该系统利用人机工程学辅助汽车的座椅设计、控件设计、仪表板设计、视野设计和内部空间设计。几个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探讨了汽车座椅设计当中应该考虑的因素。本文结合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从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并结合汽车振动特性、视野范围以及空间分布,来分析人与座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得出能符合人机工程学标准的,并将安全性、舒适性考虑进来的汽车座椅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人体三维模型的建立是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基础。介绍了一种在CATIA中建立符合中国人体测量数据的三维人体模型方法,并以该三维人体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室内数字化设计中关于视野设计、可操作性及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知识和以往经验的特点,将基于范例推理(CBR)引入到人机界面设计中,提出了基于范例推理的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系统架构,并分析了架构的组成。研究了实现系统所采用的范例知识表示、相似性度量算法等关键技术。在拖拉机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依据提出的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易于实现人机界面设计知识的重用和创新,提高设计工效。  相似文献   

15.
拖拉机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机工程学设计是车辆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对拖拉机驾驶室设计中所涉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包括驾驶座椅设计、仪表盘及操纵装置设计、降噪设计等进行了介绍。从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有关座椅设计、仪表盘设计及操纵装置设计、降噪设计的各种方法及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拖拉机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样机"黄海金马1024"型拖拉机驾驶室的数据,在Pro/E中建立了优化设计后的拖拉机驾驶室三维模型。利用CATIA软件中的Human Builder模块,编写了符合我国人体测量数据的中国人群文件程序,建立了我国拖拉机驾驶员的人体模型。在CATIA软件平台下,利用人体模型对拖拉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可为今后人机工程学在拖拉机驾驶室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的设计系统开发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论述了基于知识的工程的基本理论及基于知识的设计系统的原理及先进性,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工程设计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熊薇  潘远智  蔡军 《农业工程》2019,9(2):90-93
农业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结合自身优势学科,融合科学与艺术为特色进行学科建设。该文通过分析人机工程学的教学现状,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建立起人机工程学的多维度课程目标,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及考核体系的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和“项目+团队”的实践教学方法,同时对教学信息平台的搭建进行了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人机工程学教学,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机工程的驾驶室舒适性设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驾驶室舒适性及安全性,以国产某种收获机械驾驶室为研究载体,对人机工程学理论进行研究,结合中国人体尺寸数据,对驾驶室进行舒适性分析,改进其驾驶舒适跨点、驾驶座椅及驾驶操纵装置,优化各器件间布局配置关系。基于CATIA软件人机工程设计模块,对驾驶员驾驶姿态、操作可达性和视野范围进行模拟仿真,检验驾驶室设计合理性。对改进前后驾驶室舒适性进行主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随驾驶时间增加,驾驶员对两种驾驶室主观舒适性皆呈下降趋势;在0~20min驾驶时间内,对于两种驾驶室平均舒适性评价一致,在2 0~6 0 min驾驶时间内,改进前驾驶室驾驶员疲劳累积趋势加快;改进后的驾驶室总体布局合理,可满足对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需求。该研究证明了人机仿真系统分析驾驶室舒适程度的可行性,为驾驶室的人机设计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果园单人操控式小型升降管理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果园规格多样、急需小型化和便捷操控空中作业辅助装备的现状,进行了果园单人操控式小型升降管理机的研发。首先,进行了多地多类果园规格参数调研,根据树冠高度、人体尺寸的正态分布规律和丘陵果园的应用需求,实现了升降范围、底盘尺寸、护栏高度等关键参数的人机工程学设计;然后,通过工作台上集成操控盒和丁字活撑脚式自动收放侧板的创新设计,解决了单人便捷的台上一体操控和操作人员与物品的无障碍便捷上下的问题。样机的性能测试和作业验证试验表明:样机能在坡度0°~20°的地面平稳行进,侧倾15°时能满足3.5m高度的作业需求,加装丁字活撑脚结构的侧板释放坡度为26. 7°,操作者可无辅助便捷上下工作台。该机的研制为各类果园的空中作业提供了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