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首先引用杨振宁教授关于中国人求“理”与西方求“自然规律”在方法上不同的论述 ,借以说明“归纳法”与“推演法“结合起来对研究林分系统的重要 ,然后引用有关《河图》、《太极图》的论述 ,并联系到“天人合一”理念 ,而后引用生态学的“逻辑斯谛方程”的观点 ;个体的出生与死亡导致群体趋向“平衡态” ,与久林教授的“自然径阶”上株数比例的对称性分布联系起来 ,去说明林分系统的演变规律是趋向“平衡态”。趋向“平衡态”也是世间万事万物演变的方向 ,也就是天人一物、内外一理的理念。试着应用东、西方文化中的高深哲理 ,去说明森林经营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林分系统分布于北纬23°~29°、东经98°30′~106°、海拔高度为1 200~2 800 m的区域,面积约500万hm2,这一地理区域是由多种树种组成林分系统的生态区域。在诠释此云南松林分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生长过程的前提下,引入了“耗散结构的进化观念”对本区域云南松林分系统的结构状态和演变动态进行了研究,导算出在8种地位级上发生的131条由“初始林分”走向“过熟林分”的“坐标序列”,表明其结构具有“对称分布”的特征,揭示了云南松林分系统与其生态阈限环境相互平衡的特性。并论述了云南松林分系统在由初始林分走向过熟林分的过程中都要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转化,而由其产生的净生长量和死亡量是一种促成林分系统进化的理念,以此表明可用内部时间T(D-):3、4、5……32所刻画的131条“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过程,来反映云南松林分系统的演变动态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随机分布,遵循“概率对称性”的描述。而林分产生的株数递减率和蓄积量递增率则遵循“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描述。这就是云南松林分系统存在与演化的两种概率现象。由“对称性概率”描述的林分系统结构状态中产生“非对称性转移概率”,所造成的各种林分结构仍然遵循“对称性概率”的描述,由此可见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演变,可以归结为“对称性概率”与“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交替变换,因此能用内部时间刻划的“立木度/蓄积度”序列及其对应的“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序列,描述各种林分结构的连续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思茅松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思茅松林分系统在地球上形成确定的地理分布区域, 其包含幼林、中林、成熟林、过熟林等许多林分,在各地位级上形成“正态分布”, 表达了林分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状态。外界环境是非均匀分布的“能量”和“物质”、即多样性的“立地环境”。因此思茅松的不同地位级、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许多林分, 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交换的规律都表现为由幼林走向过熟林的多种“坐标序列”, 每一条“坐标序列”产生的净生长量, 都大于耗散掉的死亡量。不同“立地环境”、不同初始密度的林分, 由初始郁闭走向过熟林分的演变过程,都可以用y=A D±B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它揭示出林分系统的“周期行为”; 进入过熟林分以后, 林分结构变为多个“世代”组成的“异龄林分结构”, 而各个“世代”发生的“株数递减/蓄积量递增”过程都不同。“世代更迭”的行为不遵守“时间倍增”规律, 而是更为复杂的自组织行为, 因此称为“非周期行为”。“周期行为”趋向复杂的“非周期行为”是一条演化通路, 表达出思茅松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物质流”。这种“物质流”必定是与外界环境的“能量流”进行能量、物质交换所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表现为:在该系统的生态阈限内蕴藏着“能量流”和“物质流”,它支持着林分系统的存在和演变。若按Ⅰ、Ⅱ、Ⅲ、Ⅳ、Ⅴ种地位级统计林分“点”的分布频率,则表现出Ⅲ地位级上的林分“点”最多,Ⅰ和Ⅴ地位级出现的林分“点”都少,此反映了林分系统的“静态”特征;可用y=AD-±B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的许多条由T(D-):3、4、5….32刻画的“座标序列”,来判断华山松林分系统由初始林分成为过熟林分的“演变动态”。其每条“座标序列”都处在不同的地位级上。因此该林分系统是由不同地位级的“座标序列”组成的。经调查林分材料验证:“座标序列”在林分系统中最可能出现的分布方式是“均等分布”。由此可见,若要更真实地反映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结构状态和状态转移概率,则需导算出更多的“座标序列”,它应涵盖所有华山松林分的地位级。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林分系统的存在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云南松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随机分布,遵循“概率对称性”的描述。而林分产生的株数递减率和蓄积量递增率则遵循“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描述。这就是云南松林分系统存在与演化的两种概率现象。由“对称性概率”描述的林分系统结构状态中产生“非对和性转移概率”,所造成的各种林分结构仍然遵循“对称性概率”的描述,由此可见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演变,可以归结为“对称性概率”和“非对称性转移概率”的交替交变,因此能用内部时  相似文献   

7.
云南松林分与小蠹虫的竞争状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松林遭小蠹虫危害以后,常由于林分抵御功能的不同而形成区域性的蠹害林分系统,即在“虫群区域”内存在着“衰退”和“发展”两种林分演变过程,若按“演变属性”来分析,则看到蓄积量下降、蓄积量停滞、蓄积量上升等3种林分演变过程是蠹害林分系统的普遍性特征,前2种属于“衰退状态”,后1种属于“发展状态”。对3个蠹害林分系统的“演变属性”用二项分布P(衰退概率)+Q(发展概率)=1来描述,那么二项式(P+Q)^3方程中的系数1、3、3、1成为系统中不同“演变属性”的概率论判断。由人为因素、虫群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林分“衰退”和“发展”当然是随机的,但从分析中看到人的正、反两面行为都会引起林分与虫群相互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林分系统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永祥  战铁铮 《林业科学》1991,27(3):199-209
优良木成长壮大不断分化,被压木衰退消亡是云南松林分系统演变的两个方面。由优良木组成的上层林冠和被压木组成的下层林冠,是云南松林分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饱和林分系统内,占据上层林冠的优良木子系统每年分化为被压木的数量,与处于下层林冠的被压木子系统的死亡量相协调,以保持饱和林分系统结构,保持优良木株数占30—40%,蓄积量占60—70%。在饱和林分系统内间伐Ⅲ、Ⅳ、Ⅴ级木,则使优良木的生产量上升,同时使被压木的死亡量下降,直至林分回归于饱和林分系统结构。优良木子系统随全林分系统的演变,因林分系统密度而异,是生境、年龄、密度相互制约所表现的数量集合,都按照幂函数曲线轨迹演变,其曲线系数“A”随密度下降而上升,“B”值则随密度下降而减小。依照云南松林分系统的演变规律,对预测优良木保留量和确定间伐强度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曲解     
老子《道德经》曰:“曲则全”。清世祖批曰:“圣人动必循礼,理之所在,虽曲亦道也,故与物不迕而能全。”孔子《系辞传》曰:“曲成万物而不遗”。尝博求天地之理,统观万物之情,乾取其旋,坤取其转;四时取其循环,七宿取其周天;山取其回,水取其绕,龙取其蟠,虎取其踞,鸟取其回翔,松柏  相似文献   

10.
天然森林中包含着多种类型的林分类型,各个林分系统具有自然历史确定的地理分布范围,外界的“能量流”和“物质流”都呈非均匀分布状态,因此造成林分系统“结构状态”和“演变动态”的多样性。林分系统中的各个林分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转换的规律相似,林分内部的“优胜劣汰”规律也相似。因此可用“内部时间T(D)”:3、4、5……32所刻画的“立木度/蓄积度”序列和“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序列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林分从幼林到过熟林的演变过程,这就是林分系统的“周期行为”。进入过熟林分以后,林分平均直径“D”的变化无规律性,但过熟林分仍然通过“新生林木更替衰老林木”而向前演变发展,这种“非周期行为”表达了林分系统“从存在到演化”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11.
《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中指出:“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过去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通过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造纸企业原料林基地,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阔叶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所归结的云南83个“成熟阔叶林分”的调查资料为依据,从以下5个方面论述了分布于云南各水系不同“海拔梯级”的由多科多种群林木组成的阔叶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1)云南阔叶林分的生态阈限范围;(2)云南阔叶林分系统的状态转移概率;(3)用逻辑斯谛方程刻画云南阔叶林分系统的进化过程;(4)用耗散结构论来刻画云南阔叶林分系统由初态走向稳恒态;(5)用马尔科夫过程来说明云南阔叶林分系统的无后效性和时齐性。  相似文献   

13.
北大俞孔坚教授指出,圆明园伐林灌之举比防渗工程的后果更为严重。此话不幸被言中,2003年我曾在《世界林业动态》上发过一条题为“林业决策纠错需要100年”的消息,这是德国林学家做出的结论。而在城市林范围内,所犯的造林决策错误就更难纠正,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圆明园的林木改造工程是严重的倒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末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会上发表的《巴黎宣言》说:“如果我们在新世纪想要取得成就,首先要向中尉两干零五十年以前的孔夫子学习。”这代表世界高级学者们对中国文化一致的认同和赞赏。中华民族以独特、悠久的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自成一风格。中华民族的文化总纲和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协调,以“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为追求的目标。这与西方强调人战胜自然的一面是不同的。尼罗河两岸出于丈量土地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西方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园林设计多取几何罔案式。以至发展到提出“一切美都符合数学规律”的美学哲理。中国的管子则说:“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由建筑师或园艺师发展而来,中困虽也是建筑学与观赏园艺学的融汇,但所宗却是中国文学和绘画在历史发展赋予风景同林千丝万缕的影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中国园林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世界各国的风景园林有共性,更有民族性,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我们当着眼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风景园林传统的艺术特色,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计成在《园冶》中也强调“古式何裁,时宜得致”,这是具有发展观点的,要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通篇闪耀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灵魂,绘制了未来林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内容博大精深,是全国全民全世界共同参与,行业肩负光荣使命同心干,林业长治久安的根本政治保证,对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务林人是莫大鼓舞,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在学习贯彻上,要做到“三个联系”,即联系全党兴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学习,联系正在实施中的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局,联系计划财务工作的职能发挥。增强信心,明确方向,强化责任,扎实进取。《国家林…  相似文献   

16.
中专数学教育改革之我见洛阳林校梁铁旺众所周知,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全国中专教育改革座谈会《纪要》也强调:中专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使学校培养人的全过程始终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些都说明,中专毕业生应具...  相似文献   

17.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是行评代表引用多年前电影《闪闪的红星》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对湖北省十堰市务林人提出的新课题。如今,从黄龙滩水库顺堵河飘流到汉江,几十公里河道两岸成片成片的杨树、竹林、松杉等交织在一起,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福建省永春县坚持实施“全民义务植树生态保护工程”,建立“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两年义务植树238万株,并建立起多个“共青林”、“爱鸟林”、“三八绿化林”等纪念林基地。晋江是福建第三大河,被称为泉州市的“母亲河”,泉州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晋江上游水资源保护的议案》后,永春县立即行动,把植树造林与建设生态旅游区、保护水资源和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相结合,以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各部门、各乡镇把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学习谷文昌精神结合起来,领导带头参与绿化、美化永春的行动。各乡镇也纷纷组 …  相似文献   

19.
2008两次自然灾害给园林植保的两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8年郴洲冰雪和汶川特大地震两次自然灾害为引线,从以下两个方面:①灾害的“预测预报”和监测跟踪,②“次生灾害”的理念与防控,联系园林绿化有害生物监控工作予以剖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森林不只姓“乔”王永安“森”是何意?“林”是何意?“森林”又是何意?从森林概念谈起在古代,林字是指上生枝叶下生根的“木”,今日之林字的形象和含意,即指群木并生一处。据“内通络”解释,“林:木之聚也”,又曰“山木曰林”即山里树木聚生为林,山与林密切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