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药的压力选择下,害虫的抗性会增加,为了调查连续使用农药后野桑蚕的抗性情况,本试验就野桑蚕进行了连续三个世代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连续使用敌敌畏明显提高野桑蚕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野桑蚕和家蚕的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野桑蚕和家蚕对不同组分人工饲料的食性比较研究表明 ,野桑蚕不取食无桑叶粉的人工饲料 ,4 8h不出现疏毛现象 ,其食性较家蚕单一。以完成虫态的积温研究二者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 ,发现野桑蚕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较家蚕强 ,野桑蚕完成不同虫态所需的有效积温较稳定。对野桑蚕和家蚕添食农药和紫外辐照处理 ,结果表明野桑蚕对不良的环境的耐受性较家蚕强 :添食相同浓度的农药 ,家蚕全部中毒死亡 ,而野桑蚕却部分存活 ,且正常化蛹 ;紫外线辐照可使野桑蚕提前老熟营茧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桑蚕品种审定会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家蚕育种专家吴阳春副研究员主持培育的"野三元(抗)""苏超2号"和"苏豪×钟晔(抗)"3对家蚕新品种审定。"野三元(抗)"是根据江苏省蚕桑生产对抗血液型脓病和耐农药污染蚕品种的紧迫需求,以2008年育成的秋用蚕品种"野三元"为基础,紧紧围绕家蚕耐微量菊酯类农药和抗血液型脓病等关键性状,筛选培育  相似文献   

4.
常用农药对家蚕的毒力和残毒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用7种常用农药对家蚕的触杀毒力和胃毒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灭菊酯毒力最强,杀虫双、敌百虫、甲胺磷、敌敌畏中等,氧化乐果较低,草甘膦微小。蚕对农药的抗性,因蚕龄大小和季节不同有异。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8月14日,江苏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无锡市召开会议,经专家评议,由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家蚕育种专家吴阳春副研究员主持培育的"野三元(抗)"、"苏超2号"和"苏豪×钟晔(抗)"3对家蚕新品种通过了审定。"野三元(抗)"是根据江苏省蚕桑生产对抗血液型脓病和耐农药污染蚕品种的紧迫需求,以2008年育成的秋用蚕品种"野三元"为基础,紧紧围绕家蚕耐微量菊酯类农药和抗血液型脓病等关键性状,筛选培育出的耐微量菊酯类农药兼抗血液型  相似文献   

6.
李丰倩  黄君霆 《蚕业科学》1989,15(3):139-143
用SDS-聚丙烯酰腔凝胶电泳(SDS—PAGE)法,观察了家蚕不同发育阶段血液主要血浆蛋白质浓度的发育变化,比较了不同的地方性三眠蚕品种间主要血浆蛋白质组成及浓度的异同。比较家蚕与野桑蚕、蓖麻蚕、樗蚕及柞蚕血浆的电泳图谱,发现家蚕与野桑蚕的电泳图谱相似而不同于蓖麻蚕、樗蚕和柞蚕。后三者之间的电泳图谱很相似,它们不存在类似于家蚕及野桑蚕中的分子量为30KD的一组蛋白质,但也存在分子量相当于家蚕贮藏蛋白质的成分。用精制的家蚕贮藏蛋白质、30K蛋白质和卵黄磷蛋白分别制备免抗血清,并使之与五种试验蚕的血液分别进行了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相似文献   

7.
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兵  沈卫德 《中国蚕业》2008,29(2):11-13
综述了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从殷墟的蚕茧、钱山漾的丝线和丝绸残片、南杨庄的陶蚕蛹、河姆渡的“蚕纹”骨盅等出土的文物研究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的古野蚕;从近年来对家蚕染色体数(家蚕及中国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6,日本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4)、DNA多态性和线粒体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8.
2013年秋调查了野桑蚕对有机磷农药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湖州地区野桑蚕对有机磷农药已经产生了抗性,不同地区抗性存在差异。抗性最强地区为南浔区和孚镇,其他依次为南浔区善琏镇>菱湖镇>千金镇>吴兴区八里店镇。但湖州地区野桑蚕整体对有机磷农药抗性还处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蚕丝心蛋白的亚基及其分子量、氨基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玉兰  孙崇荣 《蚕业科学》1994,20(2):100-104
试验以家蚕、野桑蚕、天蚕、柞蚕、樗蚕、蓖麻蚕为材料,测定了丝心蛋白及其亚基的分了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丝心蛋白亚基的组成家蚕、野桑蚕表现为H-L型,天蚕、柞蚕、樗蚕、蓖麻蚕为H-H型。家蚕蛾科的蚕类与天蚕蛾科的蚕类在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上,具有种待异性,各种蚕类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差异同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从家蚕和野桑蚕绢丝腺液状丝心蛋白中分离出小亚基,小亚基的氨基酸组成和大亚基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杀虫剂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基于了解野桑蚕(Bombyxmandarina)和家蚕(Bombyxmori)对农用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差异,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了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结果其毒力基本一致。野桑蚕和家蚕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较高,LD50在0.027~0.429 ng/头之间,但吴江野桑蚕、启东野桑蚕和苏大野桑蚕的抗药性较相对敏感的家蚕品种大造、菁松、皓月强10.11~15.89倍,较家蚕品种L11强4.37倍。  相似文献   

11.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18,44(3):353-358
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 000年的历史。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是蚕丝文化和蚕业发展历史溯源研究的焦点,也一直是蚕学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源和起源地(驯化事件的发生地)。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近20多年又从染色体水平和DNA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家蚕的起源地仍存在单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地区驯化而来)和多起源中心(在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印度和越南等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争论,澄源正本尚缺乏遗传学证据。本文综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起源与进化的重要进展,根据动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最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扫描和大样本策略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2.
孟刚  彭云武  楚渠 《蚕业科学》2018,44(2):249-256
家蚕(Bombyx mori)由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深入分析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对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对来自秦巴山区的3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基因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与从Gen Bank数据库中获取的15份野桑蚕、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遗传进化分析。16份中国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2份日本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的COⅠ序列分别存在65个和10个碱基的差异;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中只存在7个碱基的差异。与来自中国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相比,来自日本、中国山东青州及秦巴山区的野桑蚕具有更为丰富的SNP位点。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和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共定义了25种单倍型,其中野桑蚕18种,家蚕7种。基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存在一定关联性,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各自独立成一枝,来自秦巴山区的5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分别与来自山东青州、四川地区的野桑蚕聚类;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远,而来源于安康市汉阴县、岚皋县、汉滨区及山东青州的野桑蚕又与家蚕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同是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桑蚕也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也再次佐证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野桑蚕和不同家蚕品系幼虫体内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野桑蚕和不同品系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并调查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1-DNJ含量的变化。野桑蚕与家蚕、家蚕不同品系间的1-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桑蚕全蚕粉中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平均为0.427 8%;家蚕以黄血蚕最低,平均0.220 5%。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的1-DNJ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家蚕血干粉中的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0.848 7%;其次是中肠、体壁和脂肪体组织,分别为0.512 2%、0.472 2%、0.308 5%;而在丝腺中几乎检测不出1-DNJ。家蚕5龄幼虫体内1-DNJ含量随发育时期呈明显变化,5龄第4天含量最高,达0.329%,第5天以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4.
8种农药对家蚕“两广二号”的毒性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急性毒性测定和田间施药慢性测定得知,家蚕对农药的抗性因农药的浓度和家蚕龄期大小不同而有差异,同一种农药低龄蚕比高龄蚕的LC50值小,说明蚕儿越小对农药的抗性越弱。这8种农药2000倍液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相差很大,18%杀虫双、2.5%敌杀死安全间隔期均超过60d,不能在蚕期桑叶上使用,蚕农可以用于秋蚕结束后桑园封园治虫,春天桑树发芽后应禁止施用;50gJL锐劲特、40%毒死蜱乳油、0.2696苦参碱水剂的安全间隔期为35d左右,一般不宜在蚕期使用;73%克螨特(7d)和10%甘膦(3d)的毒性相对较低,如在蚕期桑园使用农药,更要正确掌握安全间隔期,过了安全间隔期后,先采少量桑叶饲喂,确认无毒后再大面积使用。  相似文献   

15.
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9A20V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和比较家蚕与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从分子生化机制上探索家蚕对农药的抗性。基于此,利用RT-PCR方法从野桑蚕中肠组织中克隆了一个P450家族基因CYP9A20V1(GenBank登录号:FJ378716)。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l 596 bp,编码53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约61.4 kD,等电点8.1。在线Blast分析结果表明:野桑蚕CYP9A20V1基因与家蚕CYP9A20的同源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98.7%;与棉铃虫CYP9A12基因的同源性也达到57.1%。根据已知的P450蛋白序列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野桑蚕CYP9A20V1与家蚕CYP9A20编码氨基酸序列在底物识别位点SRS1、SRS2、SRS4、SRS6区域完全相同,在SRS3和SRS5区域的同源性分别是88.9%和94.1%,推测这2个基因具有相同的底物识别能力;野桑蚕CYP9A20V1与棉铃虫CYP9A12在SRS1、SRS4、SRS5、SRS6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47.1%、88.2%、76.5%和60%,在底物识别区域的同源性较高。初步推测野桑蚕CYP9A20V1基因可能与抗除虫菊脂类农药有关。  相似文献   

16.
Bt农药对“桂蚕一号”家蚕毒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饲喂法,测定了Bt农药对广西现行夏秋用家蚕品种“桂蚕一号”的毒性。结果显示:添食Bt农药浓度越高,家蚕的死亡率越高,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对家蚕的LC50也越小;对3龄和5龄家蚕72h的持续毒性LC50分别为32.37mg/L和358.04mg/L,其相对毒性比接近11:1,说明小蚕比大蚕较为敏感。因此,建议在蚕区其他作物上应谨慎用Bt农药,以减少和避免对桑蚕业安全生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桑蚕抗病毒蛋白基因(Lipase)的克隆与活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野桑蚕幼虫中肠细胞克隆获得了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脂肪酶基因(Lipase)cDNA(GenBank:AY945212)。该基因cDNA大小906 bp,编码301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28.9 kD。进一步克隆了其全长基因组,结果表明该基因由2 147 bp组成,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该基因在野桑蚕体内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仅限于野桑蚕中肠组织表达,且在幼虫龄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幼虫眠期和熟蚕期几乎没有表达。通过基因体外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Lipase,能够有效抑制BmNPV病毒对家蚕的感染,说明该蛋白具有较强的抗BmNPV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8.
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家蚕品种C10 8及江苏地区野桑蚕进行了RAPD分析 ,并利用已有的不同家蚕品种及其它地区野桑蚕的RAPD数据 ,比较了家蚕品种内和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家蚕品种间和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家蚕品种内的多态位点比率、Shannnon信息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等都远较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小 ,2 5个家蚕品种在分组和未分组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仅有一组例外 ,其余均较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大。由此说明家蚕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比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低 ;而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比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高。未分组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略大于分组后的 ,表明分析比较的样本数不同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家蚕、野桑蚕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以家蚕中系一化地理品种延吉、印度多化品种迈索尔、欧系一化品种法 4 0 8油和中国镇江地区野桑蚕为材料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其线粒体 (mitochondrialDNA ,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b ,Cytb)基因 ,测定其 5′端5 91bp的核苷酸序列 ,并从GenBank中调取中系家蚕品种C10 8、夏芳 ,日系家蚕品种青熟 ,韩国家蚕品种Backokjam和日本野桑蚕的相应序列 ,进行同源性比较 ,发现日系家蚕品种青熟 ,印度家蚕品种迈索尔 ,欧系家蚕品种法 4 0 8油 ,韩国家蚕品种Backokjam和中系家蚕品种C10 8、延吉序列间的同源性最高 ,相互间均为 10 0 % ;日本野桑蚕与各家蚕品种序列间的同源性约 94 %~ 95 % ;中国野桑蚕与各家蚕品种序列间同源性约 98%~ 99%。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日本野桑蚕和各家蚕品种相应序列的分歧时间远远早于中国野桑蚕与各家蚕品种序列的分歧时间 ,这是在分子水平上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野三元”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选育的耐粗饲兼抗性强的三元杂交种,因该品种是利用野桑蚕的抗性与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复合杂交而成,故称“野三元”。2008年春,该品种首次在陕西石泉县、安康、汉阴等蚕种场进行繁育,现对其性状及繁育要点归纳如下:1原种品种性状1.1催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