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烟粉虱Q隐种是近几年新传入我国的入侵烟粉虱,主要危害蔬菜、棉花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对多种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为了了解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丽蚜小蜂控制烟粉虱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调查了经吡虫啉叶面处理和灌根处理两种不同施药方式处理,烟粉虱Q隐种的存活率、丽蚜小蜂的存活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1、5、10、50mg·L^-1。浓度吡虫啉灌根处理的丽蚜小蜂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8%、14.9%、19.3%、16.2%;1、5、50mg·L^-1浓度吡虫啉叶面处理的丽蚜小蜂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2%、81.8%、93-3%。相同浓度的吡虫啉处理中,叶面处理的丽蚜小蜂死亡率显著高于灌根处理;在吡虫啉和丽蚜小蜂协同作用中,用浓度5、10、50mg·L^-1的吡虫啉灌根处理时,烟粉虱的死亡率分别为41.5%、39.1%、45.9%,丽蚜小蜂寄生率分别为11.9%、15.9%、7.9%;用浓度5、50mg·L^-1的吡虫啉叶面处理时,烟粉虱的死亡率分别为12.6%、37.2%,丽蚜小蜂寄生率均为2%左右。灌根处理对寄生蜂的存活率影响较小,且有利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和取食;而叶面处理显著降低了寄生蜂的存活率及寄生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螺虫乙酯大量使用后残留剂量对丽蚜小蜂寄生能力的亚致死效应,本研究在测定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室内毒力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浓度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C10、LC30和LC50的螺虫乙酯均可降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瞬时攻击率。经LC5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处理时间延长,达0.13 d,寄生上限降低,寄生效能被抑制。经LC1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处理时间缩短,仅0.04 d,寄生上限提高,寄生效能被促进,但其平均寿命仅13.07 d;当烟粉虱若虫密度较高时,LC1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搜寻效应提高。LC50的螺虫乙酯可抑制丽蚜小蜂的寄生能力,而LC10的螺虫乙酯可刺激丽蚜小蜂,提升寄生效能,但缩短了成虫寿命。田间使用螺虫乙酯防治烟粉虱时,应注意其残留量对丽蚜小蜂寄生能力的亚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3.
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的影响,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不同龄期Q型烟粉虱被丽蚜小蜂寄生后的生长发育,并比较了被寄生后烟粉虱若虫的个体大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2龄、3龄和4龄烟粉虱若虫被寄生后均能继续发育,2龄若虫蜕皮进入3龄和3龄若虫蜕皮进入4龄的时间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被寄生若虫的4龄期显著延长。对于同一龄期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偏向于选择较大的个体寄生,2龄和3龄被寄生若虫发育后期个体比未被寄生个体大,但4龄时被寄生的个体在发育后期略小于未被寄生个体,显示丽蚜小蜂对不同龄期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2龄若虫死亡率为61.64%,显著高于3龄和4龄若虫;4龄若虫褐蛹率最高,为48.84%。表明无论寄生哪一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寄生均为容性寄生,田间应用丽蚜小蜂防治Q型烟粉虱时在其若虫3~4龄时释放更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及寄主植物携带病毒对其寄生的影响,采用微虫笼饲养法研究了寄生Q型烟粉虱的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显著优于寄生Q型烟粉虱2龄若虫。丽蚜小蜂在感染黄化曲叶病毒(TYLCV)番茄和健康番茄上寄生Q型烟粉虱(分别为VW和NVW)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丽蚜小蜂以VW若虫为寄主时的寿命为10.25 d,显著长于寄生NVW的丽蚜小蜂寿命(5.90 d);对VW和NVW后代3龄若虫的寄生率分别为23.81%和17.62%,致死率分别为38.95%和26.52%,差异均显著;而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和发育历期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更适宜其生长发育,寄主植物番茄携带TYLCV显著提高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效果。  相似文献   

5.
噻虫嗪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毒力及药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烟粉虱为供试昆虫,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噻虫嗪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3种处理方法对烟粉虱若虫毒力测定的结果显示,正面施药法、叶柄包药棉法和浸叶法的最高浓度(125 mg/L,2 000倍液)对1、2龄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浸叶法和叶柄包药棉法的效果优于正面施药法。噻虫嗪对烟粉虱成虫同样具有较高活性,内吸作用效果最好,其次为浸叶法,正面施药法最低。灌根和喷雾施药方法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效显著高于单叶施药和涂茎方法,药后1 d、3 d的防效均达到95%以上,灌根方法持效期可达14 d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噻虫嗪的内吸传导作用最强,其次为触杀活性,并有一定的渗透性,在田间持效期长,在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施药方式,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条件下,将番茄、甘蓝、棉花、茄子、黄瓜5种寄主植物两两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组合后寄主植物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番茄与黄瓜、甘蓝与黄瓜组合后的黄瓜上烟粉虱若虫寄生率分别是37.60%、34.60%,显著高于单种黄瓜上的寄生率28.00%;对两种组合中番茄上烟粉虱的寄生率为45.34%(单种)和46.20%(组合),甘蓝上的寄生率为35.38%(单种)和36.40%(组合),差异不显著。其他8组组合中寄主植物上的寄生率间均差异不显著,即寄主植物组合对丽蚜小蜂的寄生影响不大。但无论是寄主植物单种还是寄主植物组合混种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条件下,将番茄、甘蓝、棉花、茄子、黄瓜5种寄主植物两两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组合后寄主植物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番茄与黄瓜、甘蓝与黄瓜组合后的黄瓜上烟粉虱若虫寄生率分别是37.60%、34.60%,显著高于单种黄瓜上的寄生率28.00%;对两种组合中番茄上烟粉虱的寄生率为45.34%(单种)和46.20%(组合),甘蓝上的寄生率为35.38%(单种)和36.40%(组合),差异不显著。其他8组组合中寄主植物上的寄生率间均差异不显著,即寄主植物组合对丽蚜小蜂的寄生影响不大。但无论是寄主植物单种还是寄主植物组合混种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Gahan)对不同寄主植物上"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本研究采用微虫笼法在(26±1)℃、相对湿度60%~8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测定了丽蚜小蜂对5种寄主植物上"Q型"烟粉虱的寄生及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辣椒和茄子上烟粉虱3龄若虫的寄生率分别为28.49%和26.85%,显著高于番茄(17.62%)和一品红(16.36%),棉花上居中(21.25%);对寄主烟粉虱的致死率与寄生率趋势一致,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茄子(40.41%)辣椒(37.63%)棉花(33.82%)番茄(26.52%)一品红(18.49%)。丽蚜小蜂寄生5种植物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4.16 d(辣椒)、14.53 d(番茄)、16.54 d(棉花)、16.34 d(茄子)和16.89 d(一品红),其中,在辣椒和番茄上其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其余3种寄主植物。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后,其寿命在不同寄主植物间差异显著,棉花(17.00 d)、一品红(9.60 d)上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但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在供试5种寄主植物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了丽蚜小蜂对"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以辣椒和茄子上的寄生致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噻虫嗪对螺旋粉虱的室内毒力与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螺旋粉虱为试虫,在室内用叶面喷雾、包柄和浸液法,田间用喷雾、包茎和灌根法,对噻虫嗪杀虫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室内毒力中,药后144 h 3种方法处理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70%以上,且正面喷雾效果略好于浸液法和包柄法。药剂对螺旋粉虱成虫同样具有较高的活性。在田间的药效评估中,药后144 h,500 mg/L的高浓度处理校正虫口减退率均达到73.00%以上,且叶面喷雾的速效性明显高于灌根和涂茎。其中药后24 h的喷雾与灌根和涂茎的效果差距在1~2倍之间,药后120 h灌根和涂茎也分别表现出74.55%和73.66%的良好效果。且从药后72 h虫口回升情况来看,体现了噻虫嗪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和持效作用。上述结果表明, 噻虫嗪的内吸传导作用最强,其次为触杀活性,并有一定的渗透性,在田间持效期长,在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施药方式和适合的有效剂量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2种天敌——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共存时的种间竞争对其捕食/寄生作用的影响,采用小叶蝶法在室内测定了2种天敌单独和共存条件下对Q型烟粉虱3~4龄若虫的捕食/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日本刀角瓢虫和丽蚜小蜂的捕食/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2种天敌共存时,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捕食量为222.2头,显著高于其单独捕食时的91.7头,平均处理时间为0.005,显著低于其单独捕食时的0.011,瞬间攻击率为0.955,与其单独捕食时的1.055差异不显著;丽蚜小蜂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寄生量为24.4头,显著高于其单独寄生时的18.5头,寄生烟粉虱3~4龄若虫时的瞬间攻击率和平均处理时间分别为0.066和0.041,均显著低于其单独寄生时的0.522和0.054;丽蚜小蜂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取食量为7.2头,显著高于其单独取食时的4.3头,取食烟粉虱3~4龄若虫时的瞬间攻击率和平均处理时间分别为0.101和0.139,均显著低于其单独取食时的0.986和0.231。表明2种天敌联合释放能够提高其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天敌间可能存在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释放前经历饥饿对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寄生取食粉虱能力的影响,以3龄Q隐种烟粉虱Bemisia tabaci Q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若虫为寄主,在2种粉虱单独或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比较释放前经适度饥饿、初羽化未饥饿和初羽化喂饲蜂蜜水3种处理的浅黄恩蚜小蜂对2种粉虱寄主的寄生和取食选择情况。结果表明,在2种粉虱单独存在时,经适度饥饿6 h的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的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显著多于其它处理,而且能取食更多的温室白粉虱,经适度饥饿的寄生蜂在24 h内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总量分别为12.5头和12.9头。在2种粉虱同时存在时,适度饥饿寄生蜂取食2种粉虱的总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但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度饥饿寄生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2种粉虱的数量最多为11.5头,显著高于未饥饿处理的6.5头。表明释放前经历适度饥饿可以明显提高浅黄恩蚜小蜂寄生和取食粉虱若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以雪莲果Smallanthus sonchifolius为寄主植物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的生防潜能,测定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个体大小以及其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致死能力,并解析其寄生2种粉虱若虫后的子代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雌雄蜂体长、头宽及后足胫节长度均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平均致死数量分别为24.7头和25.0头,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21.4头和21.0头。相对于番茄,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若虫后其子代发育时间更短,平均分别为13.2 d和12.5 d;而且子代羽化率也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子代羽化率,分别为84.1%和86.9%。表明与番茄相比,雪莲果为寄主植物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具有更强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对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具有高毒力的杀虫真菌菌株并将其应用于生产,采用喷雾法测定了5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B.bassiana 84(Bb84)菌株对烟粉虱若虫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表明:在5个供试菌株中,Bb84菌株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致死速度快、致死率最高,逐日死亡率随着Bb84菌株孢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其对2、4龄烟粉虱若虫也有较高的毒力。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其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结果表明:随着Bb84菌株接种时间的延长,相应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随之降低,剂量效应逐渐增强;当Bb84菌株处理浓度为1.0×107、1.0×108和1.0×109孢子/mL时,其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值分别为5.44、4.61和4.05 d,即LT50值随菌株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时间效应增强。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当球孢白僵菌Bb84菌株的浓度高于1.0×108孢子/mL时,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 ZolnerowichRose与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Dodd对其控制效果的影响,在棉田尼龙纱网笼罩中释放烟粉虱之后,再分别单独释放海氏桨角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组合(1∶1、1∶3、3∶1)释放,定期调查统计2种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量和烟粉虱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放蜂对照,自首次放蜂后40 d开始,所有放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烟粉虱若虫种群密度,每100 cm~2叶片上均少于1.00头,但各处理间的烟粉虱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海氏桨角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以3∶1比例组合释放的处理中对烟粉虱的寄生量最高,每100 cm~2棉花叶片上能达到4.25头。表明在棉田中对烟粉虱进行生物防治时,以初级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与复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为3∶1的比例释放,可以到达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L-阿拉伯糖对B型和Q型烟粉虱毒性及其取食行为的影响,调查了饲喂含有L-阿拉伯糖人工饲料后烟粉虱的死亡率,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记录其取食行为,并观察了饲喂后其在人工饲料膜上的刺孔数量及直径。结果表明,B型和Q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均随L-阿拉伯糖浓度及饲喂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3种浓度下,B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Q型烟粉虱;在5%、10%浓度下,Q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分别在第5天和第3天达100%,B型烟粉虱分别在第3天和第2天达到100%;5%L-阿拉伯糖对B型烟粉虱取食行为影响比Q型大;在5%浓度下,B型和Q型烟粉虱在膜上的刺孔数量总体少于对照组。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具有杀虫活性,且对B型和Q型烟粉虱的毒性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烟粉虱的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特征、发生规律,观察了其新疆种群的形态特征,于2012年在田间比较了该寄生蜂在棉花、甜瓜、茄子和辣椒上与烟粉虱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在辣椒上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虫发生期最早,7月5日始见成虫;在4种作物上海氏桨角蚜小蜂和烟粉虱成虫分别在茄子和甜瓜上的发生数量最多,单叶虫口数量最高分别为16.12和66.47头;除辣椒外,在其它作物上成蜂的发生期比烟粉虱成虫约晚20 d,而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与未被寄生的若虫时空动态较吻合;烟粉虱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在植株上的成虫数量均表现出明显的上部中部下部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与烟粉虱比较,海氏桨角蚜小蜂新疆种群的时空动态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跟随效应,且其可能对寄主植物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感病流行的影响及其传毒特性,于2014年调查了该地区设施番茄上烟粉虱种群动态与To CV发病情况,利用特异引物对烟粉虱体内To CV进行了RT-PCR检测;并在室内测定了带毒Q型烟粉虱取食时间和种群数量对To CV感病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发病植株上采集的烟粉虱种群体内可检测到To CV;春茬番茄To CV发病株率随烟粉虱种群数量增加而逐渐升高,4—6月是To CV发生高峰期,6月22日发病株率达100%;秋茬番茄烟粉虱种群数量从10月下旬明显下降,而To CV发病株率升高,11月12日发病株率达100%;室内试验表明,To CV感病株率随着带毒Q型烟粉虱数量与取食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能有效传播To CV,且其种群数量对To CV发病株率存在显著影响,可通过防控烟粉虱以控制To CV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噻虫嗪种衣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室内种群生命表方法分析不同浓度0.5、1、2、4 mL/kg噻虫嗪处理下草地贪夜蛾种群的生命参数。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历期和世代周期随着噻虫嗪浓度的增加而延长,1 mL/kg浓度处理下雄成虫寿命为15.40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888.04粒,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浓度处理,而雌成虫产卵前期为3.88 d,显著短于对照和其它浓度处理。噻虫嗪浓度对草地贪夜蛾蛹期和雌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对蛹重有一定影响,0.5、1 mL/kg浓度处理的蛹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4 mL/kg浓度处理的蛹重随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随着噻虫嗪浓度的增加而降低。0.5、1 mL/kg浓度处理后雌成虫繁殖力和最高繁殖值较对照偏高,2、4 mL/kg浓度处理则相反。0.5、1 mL/kg浓度处理的草地贪夜蛾平均世代周期、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4 mL/kg浓度处理的平均世代周期随着噻虫嗪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则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表明噻虫嗪种衣剂处理在较高浓度时对当代草地贪夜蛾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药剂在植株体内的降解,这种抑制作用逐渐降低,低浓度处理对成虫生殖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天津市烟粉虱Bemisia tabaci隐种的类别及其寄主适应性、传毒能力、携带内共生菌情况和抗药性,采用mt COI酶切法对从武清、西青、蓟州和宁河4个区的番茄、黄瓜及辣椒3种寄主上采集的12个烟粉虱种群进行隐种鉴定,采用PCR检测其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和内共生菌情况,并采用浸叶法测定其对4种常用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采集的烟粉虱种群以MED隐种为主,占所有检测个体的93.33%,有3个种群为MED和MEAM1隐种混合发生。所有检测个体中有36.25%的个体携带TYLCV,在6个种群中检测到TYLCV,其中5个种群有超过50%的个体携带TYLCV。在12个种群中共检测到Hamiltonella、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Cardinium和杀雄菌属Arsenophnus共4种内共生菌,携带个体比例分别为90.63%、48.96%、43.75%和8.33%,进一步对内共生菌协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HARC、HRC、HAC、HR、HC和AC共6个协同感染型,感染率分别为4.17%、28.1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