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养泥鳅     
潘铭 《农家致富》2005,(8):37-37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种养结合生产方式,是农民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去年笔者试养了10亩水田.经探索,稻田养殖泥鳅一般每亩可收获泥鳅210~270公斤,增收稻谷60公斤.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农民致富之友》2005,(3):38-39
贵州省榕江县宰林村农民林世峰去年有一亩稻田由于实施稻田生态渔业项目.共收入3388元.除稻谷收入1260元外,卖泥鳅收入2128元,除去成本.纯收3000元,全家五口人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00元。他说,算来算去,还是稻田养泥鳅好赚钱,泥鳅销路好,鱼贩子跑到田边来问货。他打算2005年把家里的几亩田全用来养泥鳅。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滨海县莲藕种植户为提高藕田的综合效益,将黄蟮和泥鳅混养于藕田中,2012—2015年共推广黄鳝、泥鳅混养莲藕田面积达2200亩。平均每亩净产莲藕3000公斤、黄鳝600公斤、泥鳅500公斤,每亩平均增收36000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既  相似文献   

4.
盘锦市农林牧技术服务中心、盘锦市土肥工作站和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成“稻-蟹-鳅生态农业”。在不增加稻田养蟹投喂饵料的情况下增收一部分泥鳅.提高了生态系统饵料转化率和生态效益。亩产无公害水稻609公斤.无公害河蟹31.6公斤.无公害泥鳅9.7公斤.实现了稻,蟹.鳅“三丰收”。比单作稻田增加利润464元.比稻-蟹田亩增.加利润68元。  相似文献   

5.
陈静 《农家致富》2023,(2):32-33
<正>近年来,江苏省沭阳县莲藕种植户为提高种植综合效益,尝试在藕塘中混养黄鳝、泥鳅,3年时间共推广了混养面积2205亩,平均每亩净产莲藕3000公斤、黄鳝600公斤、泥鳅500公斤,平均每亩增收3.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藕田混养黄鳝、泥鳅,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黄鳝、泥鳅的养殖收入,  相似文献   

6.
顾茂才  许丽 《农家致富》2009,(16):33-33
藕田套养泥鳅或黄鳝对地蛆均有防治作用.泥鳅的作用稍优于黄鳝。但藕田综合套养泥鳅和黄鳝防治莲藕食根金花虫的效果最佳.二者起到互补的作用.防效达90%以上上。同时通过二者的活动,疏松并肥化了土壤,促进莲藕增产.平均每亩可收获泥鳅和黄鳝50公斤,亩增收3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7.
<正>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在辽宁省已开展多年,稻田一般亩放苗5000尾,放苗规格5厘米以上,亩产量200公斤左右,亩纯利润在4000元左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成熟,现将有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的技术介绍如下:一、稻田的选择与建设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3~5亩为宜。稻田要求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8.
水下养泥鳅.水面种蕹菜.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在四川省简阳市民房渔业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成功。667平方米(1亩)鳅塘至少产泥鳅2000公斤、蕹菜5000公斤,纯利润高达3万元。  相似文献   

9.
广东养鳜鱼已达15万多亩,总产近6万吨,多数养殖户都春放秋收,上市集中,每公斤鱼批发价由冬春季50—60元跌到夏秋季30—40元,有时跌破成本,使许多农民叫苦不迭。但顺德市乐从镇农民黄锡辉打破传统的做法,实行反季节养鳜,跨年度上市,他承包的两口9亩池塘,从1997年5月底开始先培育饲料鱼,到6月20日放养鳜鱼苗,11月中旬开始捕大留小,不断上市,到1998年7月底止,分5次全部上市完毕,总产鳜鱼8742公斤,平均亩量991公斤,总收入34.2万元,平均每亩收入3.8万元,除去13.9万元成本,纯收入为20.29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2.25万元,每公…  相似文献   

10.
从1984年开始,我们在潘黄乡进行试验,选用低毒长效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开展综合防治养鱼稻田的病虫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1985年在面上推广应用,不但杜绝了鱼苗药害中毒,而且控制了病虫草危害损失。在调查的3017亩中,平均亩产稻谷557公斤,收获成鱼和鱼种13.2公斤,较对照田每亩节省农药费用0.85元,增收稻谷13.1公斤,鱼稻相加增值44.48元。其中朱庄村农户朱洪喜,稻田养鱼2亩,经省、市、区三级水产部门及有关农业部门联合验收,每亩平均收稻谷525公斤,收成鱼和鱼种83.88公斤,取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五汛镇东港村农民王励之靠稻田养鳝走上了致富路。王励之共有0.67公顷(10亩)水稻闭,1987年初,他发现稻田里的黄鳝繁殖生长特别快,于是萌生了征稻田养黄鳝的念头。1988年初春,他在市场上以每公斤8.4元的价格购买了100公斤每条50克重的黄鳝苗投放在0.13公顷稻田内,秋后,他将每条重最在0.25公斤以上的黄鳝留下繁殖,捞出180多公斤小的黄鳝运到市场去卖,由于黄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每公斤售价达24元,仅此一项,当年净赚了4320元。初尝甜头的王励之开阔了视野,将稻田全部放养了黄鳝,一次性投入700公斤种苗。经过他的精心照料…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1999,(4)
利用稻田养殖泥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余杭市农科所于1998年进行稻田养殖泥鳅试验,4月18日亩放养泥鳅苗50公斤,到当年11月18日收获时,每条泥鳅长达10厘米左右,泥鳅亩产达391.5公斤;早稻亩产为368公斤,晚稻亩产为402公斤,获得了粮食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现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泥鳅多生活在淡水或湿润环境中,适应中性或弱酸性的水质或底质。泥鳅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0℃,最适水温24~27℃,当水温低于5~  相似文献   

13.
油菜套栽无籽西瓜连作晚稻三熟制的耕作模式,近年在澧县发展很快。2000年全县仅1,95万亩.2003年扩大到12万亩。据调查,该模式一般每亩产油菜籽90公斤。产值198元,无籽西瓜1800~2300公斤.产值1000~1380元,晚稻450公斤.产值595元,三熟产值达1793~2173元,扣除直接生产成本575元后,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江苏句容茅山有机稻米示范基地积极试验稻/鸭-菜(牧草)/鹅高效稻蔬种植模式。前茬稻鸭共作,亩产水稻650公斤,高产田块达750公斤以上,稻鸭共作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后茬种植越冬甘蓝、牧草养鹅。据测算,此种养模式的效益比传统稻麦模式高8倍左右。种菜或种牧草亩产鲜草高的可达5000公斤以上,可养130~150只鹅,一般是50~100只;优质有机稻谷、有机鸭、鹅亩净收入近5000元,而且牧草饲料菜与水稻轮作,既为水稻提供了肥茬,每亩可少施化肥20%,又达到了生态、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6,(17):21-21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镇田少人多.农户每年只种一季水稻。1994年,村民汪仁翱听说稻田养殖龙虾成本低、效益好.于是开始摸索稻虾轮作养殖。当年,汪仁翱的4亩稻田在产出2500公斤稻子、1500公斤龙虾.总收入达到6000元。初试成功坚定了老汪稻虾轮养的决心,这些年来.他一直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收入逐年提高。今年,他采用了龙虾自繁自养技术.4亩稻田出售虾苗600公斤,收入1.44万元。出售种虾750公斤,收入1.5万元。  相似文献   

16.
张路  张时 《新农业》2010,(3):49-49
<正>近几年,江苏省滨海市睦邻开发区养殖场的30多户村民利用稻田养泥鳅,水稻的收入不受影响,却多了一份养泥鳅的收入。通过两年多的试验,稻田养泥鳅的增收效果显  相似文献   

17.
正多年实践表明,再生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高效型的稻作制度,有利于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稻田的复种指数。福建省尤溪县近年来每年种植再生稻近10万亩,头季平均亩产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300公斤。从2000年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连续取得百亩再生稻示范片头季平均单产每亩838公斤,再生季平均单产每亩488.4公斤;千亩示范片头季平均单产每亩723.9公斤,再生季平均单产每亩414.1公斤;10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池塘中,浅水塘仍占有很大比重.这类池塘水浅,排灌不配套,有的是季节性泛滥成塘,如养殖传统鱼类,产量低,效益不佳.为了探讨这类池塘增产、增收、增效的途径,1995~2000年连续6年,我们进行了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试验示范与大面积推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平均每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416公斤,白鲳最大个体1.1公斤,最小个体0.45公斤,每亩产值高达500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佳.现将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高产高效技术经验介绍下:  相似文献   

19.
自1980年沙窝乡沙窝村农民“鱼博士”周启才首创“麦—稻—鱼”轮作试验成功以来,湖北省鄂州市农村稻田养鱼越养越红火,稻鱼共生、良性循环生产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头两年,试验性稻田养鱼的农户还只是星星点点。1983年,全市就有6000户农民搞稻田养鱼1800亩,户平0.3亩;共生产鱼产品10.45万公斤,亩产鱼种和成鱼58公斤。1984年,稻田养鱼的农户增加到9050户,面积发展到6200亩,户平近0.7亩;生产鱼产品35万多公斤,亩平56.5公斤。今年,全市稻田养鱼,农户达10000户以上,稻田养鱼面积扩大到14000多亩。  相似文献   

20.
毛一农场为农业局国有农场,拥有耕地350亩,小麦种植面积200亩,2006年选用石家庄市农科院研制的抗旱品种"石麦15",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石家庄中吉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小麦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一次肥,今年在一肥一水的情况下,使中、下等地力小麦亩产达到506公斤.与常年平均产量每亩375公斤相对比,亩增产131公斤,亩增收209.6元,总增产26 200公斤,总增收41 92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