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农户安全储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和粮食购销体制的变化,农户储粮已成为粮食储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储粮分散在干家万户,由于缺乏安全储粮技术,损失十分惊人。据调查,一般农户储粮损失为10%,个别地区高达30%。农户储粮大多为原粮,主要是小麦、玉米和稻谷。储存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农村储粮条件和保管技术等限制,广大农户储粮损失严重。威海市粮食部门抓住国家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机遇,争取专项补助资金,筹措配套资金,落实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加工发放示范仓4.08万个,年可为农民减少粮食产后损失2000多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的农业政策使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同时,由于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户贮粮已成为粮食贮藏的主体。新都区作为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粮食总产量在28.4万吨以上,许多农户都储有2~3年的余粮,平均每户在1500~2000公斤。但由于缺乏科学安全的储粮技术和专门的技术部门指导,全区农户储粮因虫蛀、鼠盗、霉变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400万公斤。另外,随着我区二、三产业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单靠加强产前、产中管理,提高粮食单产是有限的。探索和推广一套适合广…  相似文献   

4.
简明快讯     
<正>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我国粮食储藏的应用技术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中国粮食储藏数量大,周期长,地域辽阔的储藏需求,生态储粮技术和7个储粮区域研究正在深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为标志的粮油食品加工技术也取得了较快发展;生物杀虫剂、气调储粮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粮情检测和调控技术研究即将取得突破。(曹茸)  相似文献   

5.
谈如何减少农村储粮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省是农业大省,稻谷是我省的大宗农产品,仅稻谷(早、中、晚稻)的年产量就高达175亿公斤,除满足省内消费外,每年还可向外提供50亿公斤左右的商品粮。粮食增产是好事,同时也给粮食储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么多的粮食,国库储粮仅占少量,有近四分之三的粮食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户储粮条件差,技术落后,粮食在储藏期间的损失相当严重。据有关报道,农户储粮损失率在5-10%。我省曾调查17个县市区147个乡镇的357户农户,储粮平均损失率为4,37%。  相似文献   

6.
<正>绿色储粮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粮食仓储应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应对粮食的污染减少到最小程度,应对作业人员的危害减小到最小程度。在"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粮食储藏理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粮食储藏技术正在由传统储粮技术向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同时,也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7.
谈如何减少农村储粮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是农业大省,稻谷是我省的大宗农产品,仅稻谷 (早、中、晚稻 )的年产量就高达 175亿公斤,除满足省内消费外,每年还可向外提供 50亿公斤左右的商品粮。粮食增产是好事,同时也给粮食储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么多的粮食,国库储粮仅占少量,有近四分之三的粮食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户储粮条件差,技术落后,粮食在储藏期间的损失相当严重。据有关报道,农户储粮损失率在 5~ 10%。我省曾调查 17个县市区 147个乡镇的 357户农户,储粮平均损失率为 4.37%。保管好粮食,减少损耗,使农业真正丰产又丰收,农民增产又增收,关系到…  相似文献   

8.
阿土伯 《当代农业》2011,(13):46-47
目前我国的粮食,极大多数均由农户自己储存、保管。据调查,我国粮食产后(储存)损失高达15%,而农户储粮由于缺乏科学的储藏知识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2015年7月31日,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适于不同区域农户小型储粮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201003077)通过了验收。该项目针对我国稻谷、小麦、玉米、马铃薯主产区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产后安全储藏的实际需求,以工程技术研究为重点,通过集成创新,研发了适合不同区域的农户储粮设施和设备,筛选集成粮食安全储藏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储藏设施建设模式、标准及规程,建立了粮食储藏示范点,进行了粮食安全储藏的示范推广,有利于完善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体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2009粮食年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公主岭市支行累计发放贷款30.42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91万吨,其中:向中央储备粮公主岭直属库发放国家临储粮贷款25.79亿元,支持该库收购国家临储粮玉米160万吨;向粮食购销企业发放粮食收购贷款4.63亿元,支持购销企业收购玉米31万吨.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对中国农户储粮影响的区域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航 《农业展望》2014,(1):23-27,32
以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为研究区域,建立反映城镇化对农户储粮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选取粮食生产、农村居民粮食消费及农业劳动力3个一级指标、耕地面积等16个二级指标,并以2004年和2011年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城镇化对粮食生产三大区域农户储粮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因素对粮食主产区农户储粮有明显影响,而粮食消费及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对粮食产销平衡区农户储粮的影响明显,粮食主销区受上述影响较其他两区弱。同时,2004年城镇化对粮食主产区的综合影响最明显,到2011年粮食产销平衡区受到的综合影响最显著。最后,提出了未来中国农户储粮的趋势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8—2009粮食年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公主岭市支行累计发放贷款30.42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91万吨,其中:向中央储备粮公主岭直属库发放国家临储粮贷款25.79亿元,支持该库收购国家临储粮玉米160万吨;向粮食购销企业发放粮食收购贷款4.63亿元,支持购销企业收购玉米31万吨。受国家临储粮出库压力影响,粮食购销企业自行收购玉米销售形式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13.
阿土伯 《农家致富》2011,(13):46-47
目前我国的粮食,极大多数均由农户自己储存、保管。据调查,我国粮食产后(储存)损失高达15%,而农户储粮由于缺乏科学的储藏知识和手段,损失达5%~30%。另外,在储藏中不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营养品质降低,而且引起粮食农药残留,像有的农户为了省钱和提高防虫效果,在晾晒时直接将农药(甚至剧毒  相似文献   

14.
<正>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全过程的浪费有多严重?节粮管理,该从何处着手?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粮食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达700亿斤以上,远超餐饮环节的"舌尖上的浪费"。记者近期在我国部分粮食产区采访发现,农户存粮因缺乏技术和相关设施,产后损失量十分惊人,成为"餐前损耗"的主力;部分粮库仓容不足,采取露天储粮,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甘肃省农户科学储粮的现状及问题,在藏粮于民背景下对引导甘肃省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在对甘肃省4市的1420个种粮农户展开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地粮食生产现状、农户存粮现状、农户科学储粮仓现状的数据分析。【结果】研究总结出农户储粮存在的储粮意识、存粮数量、政策扶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等问题。【结论】基于以上农户储粮问题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从加强储粮技术宣传推广、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引导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科学储粮意识,10月18日,我省在松原市举行农户安全储粮现场观摩会。自2007年启动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以来,我省已累计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46.9万套,部分市县农户庭院粮食全部实现了立体储存,粮食产后减损效果十分明显。观摩会上,农户参观科学储粮仓、"搭栈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长,无公害、绿色储粮技术已成为21世纪各国储粮技术发展的方向。为了交流绿色储粮技术,探讨绿色储粮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粮油学会储藏分会与《粮食储藏》杂志社商定于2010年4月联合举办“第六届绿色储粮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药剂熏蒸,是杀灭储粮害虫、确保粮食储藏安全的有效措施。但少数农户在对粮食进行熏蒸过程中,由于方法掌握不当,未能起到应有的杀灭害虫效果,有的甚至还造成人畜中毒,酿成悲剧。因此,农户在使用熏蒸药处理粮食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粮仓一是粮仓必须与住房隔开;二是  相似文献   

19.
在广大农村,农业获得丰收以后,农民家里储藏的粮食多了起来。然面,不少农民由于缺乏科学储粮知识,仍然采用传统的储粮设施和保管方法,粮食被鼠盗、虫蛀或霉烂变质的现象时有发生.粮损率一般达4%左右,有的高达10%。既减少了粮食数量,也降低了粮食质量,还影响了食用安全,实在令人心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的理论依据,并在高大平房仓内对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了仓温、仓湿、表层粮食温度和水分的变化。实仓试验结果表明: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可以在高温季节有效控制粮食温度,结合严格的隔热保温措施,可以实现粮食的准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