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全面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2004年以来,海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派出单位高度重视,把做好农村指导员工作与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其作为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浙江现代农业》2008,(2):40-45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2008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创业就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着力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全面进步,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云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新时期云南农业和农村工作态势当进入21世纪,中国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候,中央提出实施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及其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标志着我们国家由农业支援工业进入  相似文献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根本出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首先,加强城乡科技统筹,急需加快形成科技等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的长效机制;其次,粮  相似文献   

5.
裘荣法 《新农村》2008,(4):38-39
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是杭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十一五”期间,杭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质量和水平,不断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宜松  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70-657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步骤。城乡统筹发展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城乡经济结构、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必须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群众,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所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讯在线     
《中国农垦》2005,(2):5-7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4年12月28 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2005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金融的支持,必须建立能够有效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有效的金融政策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息化工作是新时期的一项新型工作,在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战略的背景下,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的信息化,既是一项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治工程、和谐工程,又是一项备受广大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同时,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为尽早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步伐,推进新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本文即是探讨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来研究四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指出解决"三农"问题要抓住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根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实质是农民素质高低问题。只有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才能利用政策、科技和市场等因素增加收入,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异、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统筹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发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瓶颈在于"三农"问题。建国后我国的"三农"问题大致经历了城乡自由流动时期、城乡隔离时期和城乡互动时期。尽管各个时期"三农"问题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背后都存在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正是这一问题的长期历史累积使其成为"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拓展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边界,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坚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分析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产业发展、就业、政府扶持、制度创新等视角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提出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直比较突出,制约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提出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艳艳  雷娜  杨宏 《农业展望》2014,(10):29-33
"三农"问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基于河北省的省情,从农民收入的整体增长情况、收入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3个方面解析河北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点,指出了制约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增收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生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250-3251
讨论了我国农村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现实性,阐明了发展农村房地产市场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农村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农村房地产市场的路径依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对农村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法制化进程显著提升,现阶段正在扎实推进 依法治国的策略。农业法制化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为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将极大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有效地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将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快农村民主建设,实现农村全面进步。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具有现实要求,应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框架下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土地流转为契机配合当地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在非农产业就业中的比重,从而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