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一、品种特性   白雪佳仁籽用南瓜为大板型南瓜品种,是南瓜中产籽率较高的优良品种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熟期早,生长势强,耐碱抗旱,抗涝,适应性强,病虫害少 ; 瓜个大,皮薄,可鲜食 ; 籽多,高产,籽粒洁白,一般单瓜重 5~ 10公斤,单瓜产籽 200~ 300粒,平均 667平方米(1亩)产籽 100公斤以上,高产可达 150公斤.籽粒大而饱满,籽粒横径 12~ 13毫米,是炒货店的上乘原材料.瓜肉可加工成南瓜粉、南瓜酱、南瓜挂面、南瓜粉丝等.667平方米产值一般在 1500~ 2000元,是当前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好项目 .……  相似文献   

2.
南瓜为葫芦科攀援植物,嫩时为菜,老瓜可代粮当主食,又称“饭瓜”。中医认为,南瓜味甘,性寒,具有消炎、镇痛、强肝、助。肾、降压、补中益气等功效。南瓜不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南瓜被国内外医学界誉为“特级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3.
1.小型南瓜金瓢南瓜金飘南瓜是由江西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邮码:330200)从日本、台湾等地引进11份小南瓜材料,经多代自交和系统繁育选育的优质小型南瓜新品系.该品系抗逆性强,果型大小适中,品质好,采收期比“黄狼“南瓜提早5~7天,产量增加14.7%.   金瓢南瓜植株蔓生,生长健旺,主蔓长3.5~4米.早熟,主蔓第1雌花节位11~13节,雌花间隔节位3~4节,偶有连续两节着生雌花,坐果力强.果实为短瓢形,空腔小,可食率高,单果重量1.5公斤左右.成熟果干物质含量12.6%,总糖含量5.16%.嫩果绿色,成熟果黄褐色有蜡粉,肉色橙黄,肉质较面,风味佳,适于煮食.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3000~4000公斤,在江西地区3~4月播种育苗.   2.美国采籽南瓜最近由中国农科院从美国引进.该瓜适应性强,叶片特大,瓜蔓5~10米长,产量高,结瓜多,一蔓可结瓜3~4个,平均瓜重12公斤,每瓜可采籽0.25公斤.籽大、粒饱、白色、有光泽,味美可口.每667平方米栽3000株,结瓜4000多个,可采籽750公斤.现市场售价大粒白色南瓜子1公斤10多元,每667平方米收入在1万元左右.采籽后的南瓜肉还是喂猪的优质饲料,种667平方米采籽南瓜可喂4~5头猪.目前在农产品价格低廉,种植农作物效益低的情况下,种植美国采籽两用南瓜经济效益最高.   ……  相似文献   

4.
南瓜又称倭瓜、饭瓜,很早就传人我国,广泛栽种、食用。在我国,南瓜既当菜又当粮,在乡下很有人缘。近年来,人们发现南瓜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有一定的食疗价值,于是土味十足的南瓜得以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瓜菜》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瓜菜一体的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中国瓜菜》将更加突出西瓜、甜瓜、籽瓜、南瓜、黄瓜等瓜类特色和优势,及时报道瓜菜领域  相似文献   

6.
徐有海 《农家顾问》2001,(11):30-30
赏玩具南瓜,虽不可食用,但因其瓜奇形怪状,瓜大如手掌小如拳头,加上瓜皮颜色及颜色组合各式各样,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在城镇作为观赏玩物、玩具出售,每个瓜卖3~30元不等,观赏玩具南瓜也因此被誉为"瓜菜种植新宠、绿色玩具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科技》2007,(3):54-55
南瓜又名麦瓜、番瓜、倭瓜、金冬瓜,为葫芦科南瓜属的果实。在健康蔬菜中排名第二,南瓜原产于亚洲南部,现已在我国各地都有栽种。嫩瓜可作蔬菜,味甘适口,是夏秋季节的瓜菜之一;老瓜可作饲料或杂粮,故不少地方又称之为“饭瓜”。  相似文献   

8.
1.红宝石南瓜属印度南瓜种.早熟品种。生长稳健,极易坐瓜。果实发育期40~50天。收获后可复播小秋作物及蔬菜,亦可与玉米等作物间作套种。果实扁圆球形,果皮桔红色。果肉深桔黄,肉质紧密坚实。单瓜重1.5~2公斤,667平方米产1000~1500公斤。  相似文献   

9.
南瓜属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既可鲜食,又可加工南瓜粉及多种食品,长期食用可抗癌、抗衰老,尤其对糖尿病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甜美南瓜"是河西瓜菜所培育的优质南瓜品种,经在民勤县示范种植,一般产量可达3万kg/hm2,产值可达1.8万元/hm2以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砍瓜是葫芦科南瓜属中国南瓜种的一个变种。它是由山东省章丘市绣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培育出的一个瓜菜新品种,由于有随砍随食的特点,因此被称为砍瓜。砍瓜瓜条细长,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从授粉到成熟仅需20~26天,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天能生长6~8厘米,一般产量能达6000~8000公斤/亩。  相似文献   

11.
南瓜是我国主要蔬菜之一,南北方均有栽培,但倍受消费者青睐的还属“金钩南瓜”。嫩瓜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C和葡萄糖,老熟瓜中则含有维生素A源和淀粉,营养丰富,可粮菜兼用,种子含油量达30%左右,既可榨油,又可炒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瓜菜》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瓜菜一体的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0年《中国瓜菜》将更加突出西瓜、甜瓜、籽瓜、南瓜、黄瓜等瓜类特色和优势,及时报道瓜菜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最新科技动态、实用技术和信息,努力把《中国瓜菜》打造成我国瓜菜科研和产业交流的优秀平台,促进我国瓜菜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3.
观赏玩偶南瓜虽不可食用,但因其外观奇形怪状,大如手掌小如拳头,加上瓜皮颜色组合各式各样,极具观赏价值,特别适合城镇近郊种植,作为观赏玩物、玩具和旅游产品出售,每个瓜可卖3~30元不等,观赏玩偶南瓜也因此被誉为"瓜菜种植新宠、绿色玩具新概念."  相似文献   

14.
野生蔬菜山蕗的引种、推广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蕗是一种日本人喜爱的、纤维含量高的保健蔬菜,属菊科蜂斗菜属,俗称黑南瓜、野饭瓜、南瓜三七、野南瓜、野金瓜头,在江西等地称为蛇头草或水钟流头.  相似文献   

15.
日本南瓜味甜,品质好,香糯可口,嫩瓜、老瓜均可作菜食用,是老少皆适的保健蔬菜.日本南瓜具有诸多优良性状:熟期早、产量高、耐低温、耐贮藏,但不耐35℃以上的高温,否则很快萎叶枯蔓.为了扬长避短,生产上采用大棚多层覆膜栽培技术,提早播种,提早定植,提早结瓜上市,延长结瓜期,实现高产高效.我市从1994年开始进行日本南瓜棚栽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至2000年大棚栽培面积已超过70hm2,产品远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喜爱.大棚栽培日本南瓜每亩产量3000kg左右,产值4500元左右,纯收益2500元左右,已成为我市菜区农民劳动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采收.嫩南瓜和老熟南瓜均可采收,早期瓜和早熟种南瓜在花谢后10~15天可采收嫩瓜;中晚熟种在花谢后35~60天采收充分老熟的瓜.  相似文献   

17.
超级南瓜——黄油蜜 该品种属中熟品种,70天可采嫩果上市,生长势强,结实力强,每株座果3~5个,单瓜重3~5公斤,亩产5000-7000公斤,肉质细密甘甜,一头大一头小,上半条实心,下半条种腔特小,可食率极高,青瓜做菜,老瓜做饭,也可加工南瓜片、南瓜粉、南瓜脯,或做饲料。其成熟瓜皮色金黄油亮,果形如黄狼,果肉桔红色,富含糖类、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是老幼皆宜的健康食品。果实成熟后可贮放数月。栽培株距1米,行距2~3米,亩栽200~300株。亩用种800粒左右。全生育期90-100天。  相似文献   

18.
蜜本南瓜,又叫狗肉南瓜。是广东省农科院良种苗木中心培育的一个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栽培容易、品质优良的南瓜新品种。因其成熟老瓜食味粉甜、耐贮运,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现已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广泛栽培。一、品种特性一代交配,早中熟种。植株蔓生,分枝性强,叶片绿色,呈掌状,第一雌花着生15~20节。瓜长约30厘米,棒锤形,顶端膨大,种子少且集中在瓜顶部。成熟时瓜皮橙黄色,瓜肉橙红色。肉厚、味甜、水分少,品质优良。单瓜重约1.5~2公斤,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约2000公斤。定植后约90天可采收。二、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施基肥土壤…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南瓜种植、加工及北菜南运基地。近几年为了更好地发展黑龙江省南瓜产业,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南瓜体系团队尝试采用架式肉用南瓜套种秋白菜栽培模式,南瓜表现坐果率高、收瓜早、果实商品性好;大白菜品质佳、长势健壮;此种栽培模式不受气候环境影响,比较适宜小面积生产精品肉用南瓜和早熟秋型白菜,可以实现南瓜与秋白菜双丰收。  相似文献   

20.
精品长廊     
短蔓金红升西洋红皮南瓜 该品种属杂交1代西洋红皮南瓜新品种。前期为短蔓基因控制,节间极短,后期节间渐长。株型为短蔓直立无限生长型,幼果红黄色,老果深红色,果实为厚扁球型,肉厚3厘米,粉质甘面。生长期为80天,雌花开放后30天可采收老瓜,1株可结2~3个老瓜,单瓜重1~1.5公斤。该品种和长蔓西洋红皮南瓜相比优势明显:①产量高,亩(1亩=1/15公顷)种1665株,产量4000公斤,是长蔓南瓜产量的2~3倍。②极早熟,比长蔓南瓜早上市15天。③省工省力,不用整枝压蔓。④适用性强,春、秋、冬季保护地栽培均可(黄淮流域早春保护地种植1月上旬育苗,小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