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月中下旬芦笋茎枯病严重发生时,利用芦笋有不断发新茎的习性,采用换茎防病措施,使芦笋茎枯病得到较好的控制。至10月中下旬,防病效果可达84.9%~98%,重病田换茎,翌年产量可增加70.1%~124%,芦笋长势好,茎数增加64.6%,生长系数增加103.7%,且有明显的增产后效应,至第3年,换茎仍比对照增产26.9%~48%,中度病田和轻病田换茎芦笋产量与对照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我国芦笋茎枯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琪明 《植物保护》1991,17(1):30-32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又称芦笋茎腐病,是芦笋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在美国、日本、印度、朝鲜、巴西等国都有发生,并趋严重。国内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已成为阻碍芦笋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国内各省市的芦笋生产基地该病日渐严重,本文试就我国芦笋茎枯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病原菌研究 1.病菌种类鉴定 各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芦笋茎枯  相似文献   

3.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种植是近几年来黄陂区为农民致富拓展的又一新项目,面积逐年增加,然而芦笋病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着芦笋持续发展,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诸多病害中的一种,是影响芦笋高产稳产乃至种植成败的关键病害,被称为芦笋上的癌症,因此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成为芦笋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芦笋小管蚜(Brachycorynella asparagi Mordvilko)是我国芦笋的一种新害虫,在山西、陕西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芦笋小管蚜为全周期昆虫,在陕西关中,卵于3月初孵化,5月底、6月初孤雌蚜种群开始上升,6月底、7月初出现高峰。孤雌蚜4个龄期,在24.52℃时,完成1个龄期3d左右,若虫期共11.20d。孤雌蚜在条件适宜时,一生可产21头若蚜,1头雌性蚜可产卵9粒。该虫为害对株高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鲜重。不同地势、不同方向的植株之间,雌雄株之间的蚜害程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芦笋鳞茎盘残存的病残体及其散落在田间的病株残体,是导致芦笋茎枯病发生的最初侵染来源。试验表明,食用带茎枯病芦笋茎秆的牛产生的粪便,能引起芦笋感病,是值得注意的芦笋茎枯病的一个新的最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6.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是一种品味兼优营养丰富的名贵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畅销不衰,是国内出口创汇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全国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每年出口芦笋罐头为国家创汇达6000万美元。但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相似文献   

7.
吴安华  陈思 《江西植保》2000,23(4):124-124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健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由于种植芦笋效益高,发展也非常快,目前我国约种有十万亩。但是有些地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跟不上,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导致了芦笋茎枯病的不断蔓延。芦笋茎枯病是直接影响芦笋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发生快,流行广,适合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春季最易感染流行,又因其早期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的侵染源,故芦笋在一年之内有多次被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现象,引用单一的预防手段是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减轻茎枯病的发…  相似文献   

8.
我县是济南市芦笋主要生产基地。采笋田整个采笋期长达3个月(4月10日左右~7月20日前后),停止采笋后芦笋进入生长阶段。一年中,杂草有两个发生期:一是采笋期;二是生长期。近年来,随着芦笋田的大面积承包和生长年限的增加,致使笋田杂草的发生逐年加重,成为芦笋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急需研究应用化学除草技术。为此,笔者从1989年以来,进行了害草调查和化学除草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加大,芦笋茎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芦笋的生产。为了更好的防治芦笋茎枯病,2017年田间评价了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供试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267mg~333mg/kg (即商品用药量稀释1500倍~1875倍)时,对芦笋茎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该使用剂量范围内对芦笋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孙书静 《植物医生》2003,16(1):25-25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严重影响芦笋高产、稳产。生产上 ,如何防治芦笋茎枯病 ,对提高产量、增加笋农经济收入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芦笋茎枯病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 病因芦笋茎枯病由天冬茎点霉菌寄生引起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温度达到 5℃时 ,病菌开始活动 ,15℃时散出孢子 ,侵染刚萌发的芦笋。其发病适温为 2 0~ 30℃ ,最适 2 4℃。分生孢子器随雨水滴溅或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种子品种、气候、土壤、施肥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2 防治对策在防治对策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相似文献   

11.
《植物医生》2004,17(6):7-7
芦笋,学名石刁柏,又称龙须菜,是经人工培植后所采集的嫩茎为食,形同芦笋初发的嫩芽。石刁柏属百合科类门冬亚属的宿根植物,1次栽培,一般可采集15-30a,是一种多年生的连作蔬菜,1次种植多年受益。是其他蔬菜作物无法比拟的特菜。芦笋通常以嫩茎为食用器官。是一种出口创汇的外销型蔬菜。芦笋嫩茎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且风味鲜美、芳香,纤维柔嫩可口,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尤其硒元素的含量较高,是一种公认的绿色保健蔬菜。常食芦笋能增强人体对多种疾病的抵抗力。在国外市场上属于一种高档蔬菜。国内的芦笋尤其是白芦笋罐头主要出口欧美国家;保鲜绿芦笋,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是日韩市场上的畅销特菜。  相似文献   

12.
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在自然情况下只侵染芦笋,寄主很专一。冬春彻底清除病残体,虽有明显防治效果,但仍有相当高的发病率。据报道该菌在玉米、紫花苜蓿等6种植物残体上均能腐生并产生分生孢子器,成为病菌越冬后侵染源之一。作者等  相似文献   

13.
芦笋茎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分布广、为害重的毁灭性病害。研究证实,临沂市芦笋茎枯病病原为Phoma asparagi Sacc.。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适温为23—26℃,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分钟和60℃10分钟,发芽和生长最适pH为7。分生孢子生长在分生孢子器内,单个分生孢子常温下可活10天,菌块内可活25天,孢子器内则长达240天。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不发芽,加糖液发芽率略有提高,在文竹和芦笋茎煮液中发芽率最高;条件适宜时2小时产生芽突,5小时发芽率达98.21%。  相似文献   

14.
李东  顾曰群 《植物医生》2000,13(3):21-21
芦笋又称石刁柏,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嫩茎富含天门冬酰胺、天门冬氨酸及其他多种甾体皂甙物质,对癌症、心血管病、水肿、膀胱炎等有特殊疗效,天门冬酰胺酶能治疗白血病。作为特种保健蔬菜而倍受市场青睐。不少地区开始引种,但芦笋病害一直制约芦笋的生产,针对其发生特点,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是芦笋生产的当务之急。 一、症状特点 1.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造成苗枯,种子、种芽受害变黑褐色腐烂。受害幼苗、茎基部出现水渍状黄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渐呈黑褐色环形缢缩腐烂,幼苗倒伏死亡。病部缠有稀疏淡褐色菌丝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随着芦笋栽培面积的增加 ,茎枯病已成为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而以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发病最重 ,发病率常达70 % ,甚至绝收 ,严重制约芦笋产业的发展。1 种子处理用 50℃热水或 50 0~ 6 0 0倍 4%农抗 1 2 0瓜菜烟草型浸种后在洁净土壤上育苗。2 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氮肥使用量 ,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抗病免疫能力 ;春季及时清除田间实生苗 ,采收后 ,用禾谷类秸杆、洁净黄沙覆盖畦面 ,防止病原菌传播侵染 ;疏花疏果 ,留母茎采收 ,以确保芦笋植株营养平衡 ,减轻发病 ;避免株从发育过早过密 ,疏删株丛的母茎数 ,剔…  相似文献   

16.
原生质体的制备是真菌遗传转化的基础,为了解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i的遗传转化体系,以芦笋茎枯病菌Pa1100为供试菌株,研究了细胞壁裂解酶、酶解时间、稳渗剂等对芦笋茎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及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制备芦笋茎枯病菌原生质体较为适宜的条件是:C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分生孢子3 d,以1.5%裂解酶、1%崩溃酶和1.5%蜗牛酶为组合酶解液,33 ℃水浴酶解4.5 h,以PBS(pH 6.98)与1 mol/L MgSO4混合液为酶解稳渗剂。含0.6 mol/L蔗糖的PDA培养基较适合于芦笋茎枯病菌原生质体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近年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已成为芦笋生产的一大障碍,防治以多菌灵为主,但防效仅50%左右。经对8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表明,南开大学元素所合成的FL—8522对该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表现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达80%,施用浓度200ppm;与L—4减半混配的芦笋保一号,防效达88%,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炳元  张慧娣 《植物检疫》1991,5(5):332-335
1989年8月,我们在太原市调查花卉蚜虫时,在石刁柏(又名芦笋)Asparagusofficinalis Linn.上采到一种蚜虫,经鉴定是天门冬小管蚜。这种蚜虫至今我国没有记录。现把这种蚜虫的有关方面介绍如下。1 名称中名:天门冬小管蚜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芦笋中甲拌磷、甲胺磷等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法。采用乙腈提取,Carb-NH2柱固相萃取,丙酮洗脱,使用DB-1701毛细管柱和FPD检测器,对芦笋中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测定。该分析方法对芦笋中12种农药的添加回收率在73.8%~92.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6%~10.3%之间,最低检出浓度2~5μg/kg在之间。本研究方法符合多残留分析试验要求,能够用于同时检测芦笋中12种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