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择了各地新选拔的和选育的3个早生桑和8个中晚生桑品种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适应苏北地区的桑树品种。结果表明:一、在三年六次产叶量调查中,育2号产叶量最高,平均912.5kg,新一之濑、育151次之。平均产叶量分别为890.8kg、887kg,早青桑产叶量最低,平均为719.6kg。二、一般早生桑品种(除早青桑外)在春季产叶量高,中晚生桑在秋季产叶量较高,其中育2号不论在春季或秋季产叶量都高。三、桑叶质量,在春季早生桑含糖量比中晚生桑高,粗蛋白含量比中晚生桑低,其产茧量稍低于中晚生桑,而秋季早生桑和中晚生桑两者相近,其中新一之濑、洞庭一号春季含糖量较少,粗蛋白较多,其产茧量较高;璜桑14号不论在春季或秋季,由于含糖量、粗蛋白含量都较高,其产茧量也高。  相似文献   

2.
<正> 一、栽培叶、椹兼用桑品种的意义桑树新品种选育,过去一般都侧重于选育产叶高、叶质好,抗逆性强的品种,其经济效益也只限于用叶养蚕。近年来,日本在开发提高桑树经济效益新途径,从桑树传统的选育叶用品种转向培育叶、椹兼用型品种,即:桑叶养蚕,桑椹作饮料方向开展。据资料:日本从蚕农栽桑土地的产值提高30~50%。我国广东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叶、椹兼用型桑品种“大10”,其产叶量与该省伦教40号桑种接近,鲜  相似文献   

3.
桑树是蚕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而桑品种又是栽桑养蚕的支柱、优良的桑品种对产叶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同行都十分重视新桑品种的选育和开发。并把它作为增强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蚕业经济效益,以实现传统蚕业向现代化蚕业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 不同的桑树品种,桑叶品质不同。合理搭配使用好若干桑品种对充分发挥优良桑品种的应有作用,提高养蚕制种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探讨了小蚕期、大蚕期不同桑品种搭配饲养原蚕的较优组合。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蚕品种:苏_5、苏_6。(二)供试桑品种:育151、新一之濑、7307、湖桑32号、湖桑199。这五个桑品种均栽植于东台蚕种场成片桑园中,各品种水、肥、土质条件比较一致(苏北沿海地区砂壤土)。(三)调查方法:苏_5、苏_6在1~3龄各设2个试验区,每区4克蚁量,采用早生桑育151和中晚生桑湖桑32号饲养。4~5  相似文献   

5.
张乃达 《蚕桑通报》1992,23(1):54-58
利用杂交桑建立桑园,在广东1985年调查,面积约4万亩。杂交桑品种的利用,是我国栽桑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由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孙晓霞等育成的丰驰桑,原名中桑5801×育82,具有丰产、优质、早生、发芽率高等特性。与湖桑32号(荷叶白)比较,产叶量提高11.4~15%;叶质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出丝率等衡量,略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蚕区具有明显的高原立体气候,选育适应云南蚕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对于云南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云南蚕区现行优良桑树品种及优异桑种质资源作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和化学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育成人工同源四倍体桑树新品种云桑5号。新品种于2015—2017年在云南省多点进行区域适应性种植试验,在草坝镇试验点的单位面积产叶量比对照桑品种湖桑32号和农桑14号分别增产42.63%和19.01%,桑叶养蚕的万头蚕产茧量和茧层率与2个对照品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新品种在永仁县、巧家县、陆良县、楚雄市和鹤庆县按照当地的栽植模式其产叶量较农桑14号高出16.08%~18.75%。新品种还具有发芽期早、发条力强、生长旺盛、叶片肥厚等特性,但对桑褐斑病和桑白粉病的抵抗力稍弱,需要及时采摘适熟叶以降低病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桑园高产是提高亩产茧的物质条件,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浙江省从七十年代推广桑园密植、速成、矮化栽培以来,在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产叶量,改善夏秋蚕的叶质条件以及适应全年多次养蚕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如本所1971年设计的8个桑品种,3种栽植密度的比较试验中,  相似文献   

8.
<正> 为实现早中晚生桑品种搭配栽植,满足蚕不同发育时期对饲料的需求,以提高蚕桑产量和品质,1997年从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引进农桑系列桑品种进行栽培养蚕试验,其中农桑8号等三个品种表现较好。现简报初步结果。 1 材料及方法 为快速获得桑品种的栽培适应性表现成绩,于1998年1月在贯山乡八村程子钰的老龄桑园(1500株/667m~2),采用锯桩芽接法嫁接农桑8号(早生)、育2号(早生)、农桑12  相似文献   

9.
新桑品种川826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桑品种川826系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采用辐射诱变与复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的优良单株培育而成.其母本是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种子用Co60γ酌射线处理后选出的优良单株,进一步用优良的地方品种作为父本再进行杂交,从中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新桑品系,1997年作为苗头品种与其它优良单株一起扩大繁殖,并以湖桑32号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对其发育期、特征特性、经济性状、叶质等进行全面鉴定,2000年先后引种到浙江、云南、安徽及四川的三台、蓬安、乐山、广元、内江等地示范繁殖,2001年列项作为四川省"十五"农作物育种攻关"优质、高产新桑品种选育"项目主攻品种,分别在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三台蚕种场、蓬安县龙蚕镇、乐山杨花渡蚕种场进行省区域试验,并在蓬安、广元、内江等地进行农村试验.经过3年区试和多年室内鉴定,其经济性状和养蚕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是一个优质高产新桑品种.  相似文献   

10.
李玉峰 《广西蚕业》1995,32(2):18-19
杂交桑的养蚕制种试验初报李玉峰(浙江省湖州市蚕业研究所313000)我所于1992年从广西引进杂交桑籽“沙二×伦109”,从当地的栽培情况来看,杂交桑繁殖容易、生长快、产叶量高。当年春播桑籽,秋期就可养蚕用叶,无需嫁接,可以一步成园,能大大加快桑园基...  相似文献   

11.
优良桑树新品种鲁诱1号的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秋水仙碱处理成龄桑诱导四倍体技术 ,对桑树品种选 792进行诱变处理 ,诱导选育出以四倍体细胞为主 ,并混有少量二倍体细胞的混倍体鲁诱 1号。表现出嵌合体效应 ,既有四倍体叶质优的特点 ,又对四倍体长势弱产叶量低的弱点有所改善。鲁诱 1号是优良的种茧育桑树品种。突出特点是饲育原蚕的制种成绩单蛾产卵量比湖桑 3 2号提高 1 0 %以上 ;养蚕成绩万蚕产茧、万蚕茧层量提高 6%以上 ,吨桑产茧量提高 1 0 %以上。而且产叶量高 ,抗寒性强 ,抗桑黄化型萎缩病能力强。  相似文献   

12.
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第五批桑品种鉴定(山东点)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方蚕区第五批桑树品种鉴定山东点试验品种有: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的昌盛,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的9332、9330、0206,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的皖桑1号、皖桑2号、等离子,山西省蚕桑研究所的晋选8号、晋选9号。以湖桑32号为对照,共计10个品种。本批参鉴桑树品种生长势旺,产叶量高,节间较密,米条长产叶量高,如昌盛、0206、9330、晋选8号等。表现突出的高产型品种为昌盛,高产优质型品种有9330,节间密、叶片大、片叶率高的品种有0206,晋选8号在产叶量与叶质的表现方面都比较优良。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诱导创造的桑树多倍体品系为亲本材料,选育适合四川蚕区栽植的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的桑树品种。从引进的化学诱导桑树四倍体材料国桑21号的植株中,选择出目标性状优良的株系,再经过株系选育和品种比较鉴定试验,育成人工同源四倍体桑树品种团桑11号。新品种2009—2012年在四川省多点进行的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中与二倍体对照品种湖桑32号相比,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增产27.88%,桑叶养蚕的万头茧层量提高4.60%,100 kg桑叶产茧量提高4.02%,表现出多倍体桑树品种生长旺盛、叶片肥厚、米条长产叶量高、秋叶硬化迟等特性,并且具有耐干旱和对桑黑枯型疫病的较强抵抗力等特点。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在四川省及其他相似生态条件蚕区的平原、丘陵和山区缓坡地栽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广西桑树品种老化和桑园产量低产等问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根据广西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选育出超高产杂交桑品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并研究出配套技术,该品种具有投产快、稳产高产、叶质优良等优点。至2012年,这两个品种在广西已经种植184.8万亩,占广西桑园面积的73.35%,占全国桑园面积的14.64%。通过对示范基地的测产试验,两个品种的平均亩桑产叶量能达到3218.33kg,亩桑平均养蚕4.35张,极大地提高了广西农民的桑园管理水平,对广西蚕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1984年春、夏期我们对目前栽培的湖桑32号、湖桑199号和新一之濑三个桑品种进行了养蚕比较试验,以鉴定其叶质的优劣。春期供试蚕品种为苏_5×苏_6,夏期供试蚕品种为苏_3·秋_3×苏_4,每个蚕品种饲养0.25张,在同一蚕室条件下进行比较饲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的桑叶,对蚕体增长影响是不同的,如以湖桑32号区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回顾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程,养蚕布局曾进行过两次调整。1965年之前,由于都是利用农户家前屋后乔木桑养蚕,一般全年仅饲养春蚕、中秋(群众称之为桂花蚕)两期蚕。1966年开始,大力引种推广湖桑。为充分发挥其产叶量高的优势,第一次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在饲养春蚕、中秋蚕基础上,增养夏蚕、早秋和晚秋蚕。逐步形成全年饲养5期蚕的养蚕布局。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秋蚕发种量最大的一批中秋蚕,由试养到基本全部实行春种秋养以后,为适应饲养蚕品种这一新的突破,确保稳产、高产,养蚕布局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由全年饲养5期蚕调整为饲养  相似文献   

17.
提高育71-1桑绿枝扦插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1988年,启东市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引进了桑树新品种“育71—1”.经栽种,该品种显示了发芽早、发芽率高、生长势旺、产叶量高、叶质优等特点,其丰产性能明显优于我市原当家桑树品种湖桑32号.为了在本市逐步实现桑树良种化,更好地发挥我  相似文献   

18.
新桑品种“育7431”性状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该品种系我所1974年以苍溪49×6031,杂交后1977年选出的优良单株培育而成。通过室内外多年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三年五季叶质生化分析及氨基酸含量测定,二年三季饲料养蚕试验,其主要指标超过对照品种湖桑32号,在本所已转接到V_4代,其性状稳定,均表现出长势旺、叶片大、叶肉厚、节间密、产量高、叶质较好等优点。1981年在平昌等七个基点区域性鉴定,该品种适应性强,产叶量比湖桑32号高5~10%,近两年在我省10多个重点蚕区繁殖推广,表现优良。现将该品种主要性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蒙庆裕 《四川蚕业》2001,29(4):24-26
<正> 桑树是养蚕的基础,桑叶是家蚕的粮食。桑叶产、质量高,养蚕蚕体壮、产量高、质量优。因此提高桑树单株和亩桑产叶量,是恢复发展蚕业生产的关键措施。 改进桑树栽 培管理,提高桑树单株和亩桑产叶量的配套技术,包含优化桑树群体结构;提高桑树施肥水平;合理修剪定型;防治病虫害;选接良桑等的诸多因素。桑树单株  相似文献   

20.
桑园面积增加 ,桑树品种更新。开春以来 ,陕南蚕区结合退耕还林 ,广植桑树。全省新增桑园面积近 5万亩 ,主要在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石泉等蚕桑基地县 (区 )大面积栽植了产叶量高的三倍体新桑品种“陕桑 30 5” ,并用该品种接穗嫁接改造老劣桑。“陕桑 30 5”在水肥条件好的地方栽植 ,产叶量比现行湖桑系列品种提高 30 %以上。春蚕发种量下降 ,养蚕时间推迟。截止 5月 12日 ,累计全省已发春蚕种 2 3.2 1万张 ,与去春相比 ,减少 2 .1万张 ,下降 8%。由于今春气温偏低 ,发种时间比往年推迟十天左右。发种量下降的原因 ,一是去年下半年茧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