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加强鸭舍环境卫生控制,饲养用具要经常消毒,还要注意检查水源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如有污染要及时更换。注意鸭舍育雏期的保温及饲养密度,保持鸭舍内通风良好,粪便要及时清除,以减少氨气污染。平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尽量防止寄生虫等病的发生。如果有鸭群发病,要及时隔离病鸭,可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对未发病鸭进行免疫。  相似文献   

2.
鸡场环境卫生的综合控制陈子召(广东省食品企业集团南海市联营种鸡场528222)鸡场的防疫制度是由安全措施、卫生制度和免疫接种组成的。目的是控制病原体进入场内,防止场内病原体向外扩散,免疫接种是鸡群的最后防线,使鸡群获得抵抗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由于现代...  相似文献   

3.
炎热的盛夏季节,是饲养肉用仔鸭(又称毛鸭)的黄金时段。但是,高温高湿的酷暑环境,容易使鸭舍内的粪便发酵、孳生繁殖病原微生物,诱发疫情疾病,影响鸭群的健康生长。那么,怎样才能抓住盛夏良机养好肉用仔鸭,获取最好效益呢?根据仔鸭的生理特性和养鸭能手的生产经验来看,在饲养管理中做到如下“十注意”是非常必要的。1.注意降低饲养密度。鸭舍中鸭群密度不宜过大,那样会造成鸭群拥挤、堆叠,使鸭死亡,应在分舍减少圈内鸭只的同时,增设饮水器、食槽等。2.注意调整饲料配方。因为仔鸭的饲料采食量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饲喂其他季节的饲…  相似文献   

4.
鸭是小型经济动物,生命周期短,一旦发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即使紧急治疗,经济损失也很惨重。养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严格消毒,及时治疗"的原则,建立健全鸭病防疫体系,制订疫病的净化、扑灭措施及实施方案,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条件,确保鸭群健康生长发育。鸭场疫病来源,一是由新引进的鸭带进场内,如从病鸭场引进鸭雏、幼鸭或开产小母鸭等;二是污染的鸭舍,如过去曾饲养过病鸭而未经彻底消毒的鸭舍。  相似文献   

5.
顾文 《水禽世界》2013,(4):9-10
鸭病是由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鸭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环境卫生状况是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鸭体在不同生理阶段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超过其适应范围,不仅可以直接引起鸭病,而且可以使鸭群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传染病。因此必须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增强鸭机体的抗病力,以减少鸭群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注意饲养密度鸭舍中鸭群密度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鸭群拥挤、堆叠,使鸭死亡。应在分舍减少圈内鸭只的同时,增设饮水器、食槽等。2注意饲料配方仔鸭的饲料采食量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饲喂其他季节的饲料配方就难以保证鸭群每日的营养摄食量。应配制盛夏高温专用饲料,在满足所有必需氨基酸的前提下,使蛋白质水平尽可能处于最低限,以减少饲料消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相似文献   

7.
鸭坏死性肠炎是发生在种鸭的一种传染病,以体质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和剖检见肠道黏膜坏死(故称烂肠病)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为高发季节,但无特别差异。鸭群受各种应激因素如免疫接种、恶劣的气候条件等刺激后,尤为多见。发病原因可能是多种致病因子,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虫、类巴氏杆菌,以及魏氏梭菌等。1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我市某鸭场饲养种鸭6000只,有一群45周龄的种鸭出现个别死亡。整栋鸭舍鸭群精神较好,采食量无明显下降,看不到明显症状。有个别病鸭食道膨大部充盈,精神沉郁,软弱无力,羽毛蓬松,伴有白色水样…  相似文献   

8.
鸭病毒性肝炎与鸭霍乱混合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种鸭场饲养的 2~ 3周龄雏鸭大量发病死亡 ,死亡率高达 70 %。经采用流行病学、临床学、病理学综合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与鸭霍乱混合感染 ,应用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和疫苗以及采取消毒 ,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雏鸭死亡率下降到 5 %以下。现将诊断与治病情况报告如下。1 诊断1.1 流行病学调查该种鸭场建于山坡地 ,夏、秋季有水塘放牧 ,冬、春季舍饲。发生疫情的鸭舍光照不足 ,鸭舍面积 6 0 0m2 ,每平方米饲养鸭8只以上 ,饲养密度偏大。鸭群营养状况中等。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鸭表现精神萎糜 ,不愿走…  相似文献   

9.
春夏季节气温逐渐升高,痫原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是鸭病多发季节,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引起鸭群大批发病、死亡。因此,养鸭户必须根据当地春夏季节鸭病发生的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防止鸭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环境对鸭的影响非常大,每一个生理阶段、生理过程和每一项生产指标都受环境因素影响。由于人们对鸭生产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使鸭场环境日趋恶化,污染较严重,已成为制约鸭群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很多鸭病的发生与流行都与养鸭场环境恶化有关。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鸭提供比较适宜的小环境,使养鸭的生产水平达到更高已成当务之急。1养鸭场存在的环境问题1.1养鸭场或养鸭户过度集中鸭舍密度大、间距太近,导致鸭舍间互相污染,若一场或一户的鸭群有病,很快殃及其他鸭场或鸭户的鸭群,发病机会增多。1.2鸭舍环境不洁管理不善…  相似文献   

11.
鸭舍的结构可分为全封闭式和半开放式饲养.全封闭式饲养指鸭的所有活动场地都在室内;半开放式饲养指鸭的产蛋房在室内,运动场在室外,现多数采取半开放式饲养.圈养鸭的分群及适宜的饲养密度每个鸭群50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2.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鸭体的抗病能力 这是养好鸭子的根本条件,也是搞好防疫的基础.要精心饲养,做到饲料配合得当,营养齐全,饲喂及时,饮食清洁;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保持鸭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饲养密度,保持通风良好,环境安静,尽量减少人员走动或其他不良因素的刺激.生长良好的鸭子可避免发生营养性疾病,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注射疫苗的免疫效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由外场或外地引入病鸭,这是防病措施中最重要的内容.如果必须从外地或外场购入鸭时,一定要了解被购场的疫病发生情况,并经兽医人员检疫,千万不要从发病场、发病群或刚刚病愈的鸭群引入,引入后先经隔离饲养30 d后,无任何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时,方可混群饲养.严禁将参加过展览或送往集市或送屠宰场不合格的鸭子运回本场混入鸭群.也应禁止将生长缓慢的病鸭挑出与小日龄的健康鸭混群饲养.此外,自繁自养还有助于免疫程序的制定.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即一栋鸭舍只饲养同一日龄的鸭,同时引进饲养,同时转群、出售或屠宰.在每次进雏前,有1~2周的空舍时间,便于清扫和消毒,确保下批雏鸭的防疫安全.  相似文献   

13.
《水禽世界》2014,(1):41-41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风。雏鸭、中鸭、成鸭均可发生。尤以在冬春的产蛋母鸭极易发生此病,越是高产母鸭发病率越高。
  发生鸭软腿病的原因,主要是场地潮湿、鸭舍不通风。特别是舍养蛋鸭,受阳光少,运动不足,鸭群密度过大或因日粮营养不全,缺乏矿物质,尤其是钙、磷比例不恰当,缺乏维生素D等都易引发此病。  相似文献   

14.
<正>鸭大肠杆菌病是以肝肿大、表面覆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为特征的细菌性疾病,一般在环境卫生较差的鸭舍中极易发生。鸭慢性呼吸道病主要是以呼吸锣音、腹泻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在低温、密闭环境下发生。在严寒的冬季,饲养管理不善的鸭群户中,这两种病常常继发混合感染。2010年12月,北方已进入了严寒刺骨的冬季,寒冷空气阵阵袭来,这给肉鸭养殖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前来求诊的肉鸭饲养户中,发生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的病例占很大比例,同时也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正>夏季,养鸭场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可根据本地区和本场疾病发生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保护鸭群健康,适时、适度地引入疫苗进行免疫,并加强相关的饲养管理措施,多措并举防控疾病。1做好卫生消毒工作1.1搞好环境卫生鸭场内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垃圾、粪便、病死鸭要及时清运出场或做无害  相似文献   

16.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风)雏鸭、中鸭和成鸭均可发生,越是高产母鸭发病率越高。蛋鸭患上软腿病以后。轻则产蛋量下降,重则死亡。 引发软腿病的原因主要是场地潮湿,鸭舍不通风。圈养条件下光照少,运动不足,鸭群密度过大;日粮营养不全,缺乏矿物质,尤其是钙、磷比例不恰当,缺乏维生素D时都易引发此病。  相似文献   

17.
夏季,气候炎热,鸭只易发生中暑和热应激现象,而且,由于高温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和繁殖极易导致鸭病的发生。此时,做好鸭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为使炎热夏季肉鸭正常健康生长,应做好以下几点:1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夏季气候炎热,采取防暑降温措施,防止鸭群发生中暑及热应激是此阶段的饲养重点。1.1鸭舍及运动场遮阳鸭舍及运动场周边种植绿色蔓藤植物或搭遮荫棚,荫棚面积按10只鸭/m计算,也可在外屋顶上刷白灰。建造高而宽敞的鸭舍,也可减少太阳辐射。1.2采用通风设备,加强通风鸭舍门窗敞开,使鸭舍内空气对流,加大通风量。有条件的可安装排风扇换气…  相似文献   

18.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风。雏鸭、中鸭、成鸭均可发生。尤以春产蛋母鸭易发生此病,越是高产母鸭发病率越高。蛋鸭患了软腿病后,轻则造成掉蛋,重则死亡。1发生原因主要是鸭舍场地潮湿不通风。特别是舍养蛋鸭,光照少,运动不足,鸭群密度过大或因日粮营养不全,缺乏矿物质,尤其是钙、磷比例不当,缺乏维生素D等都易引发此病。  相似文献   

19.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风。雏鸭、中鸭、成鸭均可发生。尤以在冬季和初春的产蛋母鸭极易发生此病,且母鸭产蛋量越多,发病率越高。蛋鸭患软腿病后,轻则造成掉蛋,重则造成死亡。 引发蛋鸭患软腿病的原因,主要由于场地潮湿、鸭舍不通风所致。特别是舍饲的蛋鸭,如阳光照射得少,运动不足,鸭群密度过大。拥挤或因日粮营养不全,缺乏矿物质,尤其是钙、磷比例不当,缺乏维生素  相似文献   

20.
5月中旬以来,周边养鸭户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疾病较为多发,发病反复,死淘多少不一,现将影响鸭群传染性浆膜炎多发的因素分析如下:1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该疾病在鸭群很容易发生,自然感染易发生于1~8周龄鸭只,发病死淘程度与养户饲养管理(饲养密度、消毒防疫)、环境控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鸭舍温湿度)有很大关系。部分养户鸭群因该疾病导致很严重的死淘,死淘达40%,甚至更高,部分养户能够及时有效控制死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