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森林生物量是反映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本研究以河北省油松林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Excel、SPSS11.0和ForStat统计分析软件对河北省油松单木生物量和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单木胸径与树高、树叶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树根生物量和全树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树高与胸径、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树叶生物量、树根生物量和全树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各调查地油松各器官的生物量,其中树干的平均值为50.55%,树枝的平均值为18.93%,树根的平均值为15.52%,树叶的平均值为15.00%。(3)随着单木生物量的增加,单木各器官树干、枝条和树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本试验以木兰林管局龙头山林场道坝子营林区华北落叶松低效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乔木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变化,上坡位密度达到大约800株/hm2时,林分生物量和单木生物量达到最大47 000kg/hm2和50kg;中坡位生物量则单调下降;下坡位最低生物量出现在300株/hm2。(2)上坡位单木生物量为39.65kg、中坡位40.18kg、下坡位72.31kg,呈上升趋势。而林分内生物量则相反。(3)不同坡位单木各器官生物量相比,单木的叶、枝生物量均在下坡位取得最大比重,干生物量在上坡位取得最大比重(0.83)。  相似文献   

3.
王泽源 《现代园艺》2022,(6):186-188
生物量是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广泛应用于林地生产力评估、碳汇计算、森林火险风险普查等领域,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总结了常见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方法,传统的生物量估测方法虽然准确,但费工费时,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定地上生物量的方法越来越多,如光学遥感、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通过以上技术收集...  相似文献   

4.
量化全球大区域森林地区的生物量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完善生态系统、模拟气候变化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本文在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和实地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相应地区的区域生物量和激光雷达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检测和评估利用激光雷达方式来估测森林生物量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林木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体系,含有很多重要的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强大的生态体系能够与空气进行大量的碳交换活动,其在生物碳循环的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诸多因素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量。针对森林碳交换系统的建设,森林中的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量是其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标准和研究参考意向。  相似文献   

6.
刘琮 《花卉》2019,(10)
种苗是林业的基础。为了促进我国的森林种苗建设,加快我国森林业稳定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好森林种苗的建设。森林业建设的基础是种苗,林业种苗是林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为了促进我国的林业种苗快速发展,加快我国森林业稳定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好森林种苗的建设。本文讨论了森林种苗培育技术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外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估算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循环的研究以及了解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能源之一,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目前需要做的。为了满足经济需求和社会生活的生态环境需求需要从森林立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维度划分森林经营的类别,提升森林空间运用效率,提升森林经营品质。而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森林培育的持续发展是森林经营的保障。本文在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森林经营和培育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提高森林分类经营和森林培育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标准木法,研究了牡丹江林区采伐、造林干扰形成的退化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沿森林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变化规律,综合定量评价自然演替途径和人工造林途径的恢复效果,探讨退化森林湿地的有效恢复途径,以便为我国东北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森林种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林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为进一步搞好我国的森林种苗建设,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森林种苗培育工作。本文就森林种苗培育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花卉》2017,(22)
森林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森林管护又是森林资源保护最基础的手段。然而当前我国的天然林管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我国天然林的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森林管护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森林管护工作,对于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的森林管护现状及当前管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期能为我国的天然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官秀思 《花卉》2016,(10):77-78
森林作为我国重要资源之一,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还是我国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资源。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绿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但在我国乱砍滥伐现象非常严重,尽管有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约束,我国森林系统还是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以建立和完善森林采伐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本文首先描述了森林采伐制度现状,其次针对我国森林采伐现状提出采取森林采伐技术指标体系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程进福 《现代园艺》2011,(21):91+93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森林资源,因此我们要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森林调查和合理的森林经营可以有效、合理的对森林资源加以利用。而我国的林业部门就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森林调查及合理的经营措施。实现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严晓艳 《花卉》2016,(14):76-77
我国的森林经营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维护标准,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木材供应需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森林的有效经营管理,提升森林的生产发展保护能力,建立适合森林经营的基础战略储备管理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储备管理机制的服务管理模式,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效果,实现对木材供应的有效规划管理。本文将针对加强森林经营的发展管理水平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我国目前森林保护的重点和要点,结合实际的木材供应双赢的基础标准,准确的分析适合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我国的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国有林场发展的基础,如果森林资源都保护不好,还谈什么其他的发展,大片森林的森林不仅能够防风固沙还可以有效的净化空气。现在,我国如果要达到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就必须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监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环境的重视,林业也因此取得了重大突破。而林业的森林防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森林的防火工作是预防火灾出现的基础工作,也是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进行保护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对当前的森林防火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防范森林火灾的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下部分无论是对于草地植被碳蓄积还是生理功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我国当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季节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最后对我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主要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东杰  鞠清宽 《现代园艺》2013,(24):231-231
森林培育是林业生产的基础环节和未来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森林培育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政府及林业部门应当在认真考察森林培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助力森林培育科技发展、推进培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及加强森林培育队伍建设等有效措施,提高森林培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森林健康评价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健康经营的重要理论基础。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森林健康评估的精度,是森林健康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在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到的森林健康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森林健康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大刚 《现代园艺》2014,(10):226-226
作为森林资源最基础的措施,管护天然林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制约我国森林资源的工作开展和持续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并且适当的采取解决措施是必须的,只有采取正确适当的措施才能使我国森林中资源得到应有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