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截至7月26日,黄脊竹蝗已在云南省3州(市)累计发生面积14.06万亩,未对农林生产造成重大危害。7月27日,农业农村部在中国和老挝边境云南省江城县举行黄脊竹蝗应急防控实战演练,召开座谈会分析研判境内外黄脊竹蝗发生发展态势,研究部署西南边境地区黄脊竹蝗防控工作。会上,云南及迁入黄脊竹蝗的3个重点市(州)2个重点县(市)分别介绍前期黄脊竹蝗迁入及应急防治情况,广西、四川、贵州介绍境内黄脊竹蝗发生情况,有关专家对发生形势进行分析。在黄脊竹蝗应  相似文献   

2.
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绿肥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桉树人工林进行套种扁豆、乌绿豆×印度豇豆及不套种绿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3a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积极影响,桉树人工林套种绿肥有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综合改良效果表现为: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不套种。其中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下,3个土层土壤容重在造林3a时对比造林0.5a时增加了-0.79%~7.27%,而全N、全P含量分别下降了-18.60%~3.9%和-5.56%~8.70%,均明显低于不套种的9.76%~14.15%、2.52%~4.65%和4.76%~15%。而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方式下,土壤水解性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在造林1.5a时比造林0.5a时分别减少了2.65%~61.54%、12.50%~31.79%和25.06%~25.93%,对比不套种的47.83%~64.79%、18.56%~37.00%和29.98%~56.29%,说明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对土壤速效养分维持效果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养分的积累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还发现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pH值,缓解土壤酸化,所以该套种模式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7月27日,农业农村部在中国和老挝边境云南省江城县举行黄脊竹蝗应急防控实战演练,召开座谈会分析研判境内外黄脊竹蝗发生发展态势,研究部署西南边境地区黄脊竹蝗防控工作。会上,云南及迁入黄脊竹蝗的3个重点市(州)2个重点县(市)分别介绍前期黄脊竹蝗迁入及应急防治情况,广西、四川、贵州介绍境内黄脊竹蝗发生情况,有关专家对发生形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2020年6月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由云南南部边境地区大量侵入,危害竹(Bambusoideae)、玉米(Zea mays L.)、芭蕉属(Musa spp.)等植物。本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黄脊竹蝗在芭蕉属作物上的危害进行研究,以期为评估黄脊竹蝗在芭蕉属作物上能否爆发成灾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野外调查结果发现,黄脊竹蝗对粉蕉Musa (ABB组)‘Pisang Awak’有明显的取食危害现象,未发现对威廉斯香蕉Musa (AAA组)‘Williams’的取食危害现象。室内饲养试验表明,在选择条件和非选择条件下,黄脊竹蝗对巴西蕉Musa (AAA group)‘Brazilian’和野生芭蕉Musa (AA group)‘Banksi’(编码:ITC0806)均造成危害,说明巴西蕉和ITC0806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黄脊竹蝗的寄主;室内饲养第3天发现,巴西蕉与ITC0806、选择性处理植株的受害指数均有显著差异,黄脊竹蝗对ITC0806有明显的取食偏好且危害更为严重。因此认为,黄脊竹蝗能够取食香蕉和芭蕉并造成危害,在黄脊竹蝗暴发成灾、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会对香蕉和芭蕉产生潜在的威胁,在云南芭蕉属作物生产上,应加强对黄脊竹蝗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氯化钠和碳酸氢铵溶液对黄脊竹蝗的引诱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子食叶害虫。为深入理解黄脊竹蝗趋尿行为的机制,通过林间录像系统测定了黄脊竹蝗对不同质量浓度钠盐(1.0,5.0,10.0,20.0 g·L-1)及铵盐(1.0,2.0,4.0,8.0,10.0,25.0,50.0,75.0,150.0 g·L-1)溶液的行为反应,同时进行了钠盐及铵盐溶液的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钠盐及铵盐的质量浓度会显著影响黄脊竹蝗的趋泥行为(P0.05),1.0 g·L-1的碳酸氢铵和1.0 g·L-1氯化钠溶液即可激发黄脊竹蝗的趋泥行为,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黄脊竹蝗访问铵盐及钠盐次数逐渐增多;黄脊竹蝗成虫对经75.0 g·L-1的碳酸氢铵或10.0 g·L-1氯化钠溶液处理的滤纸有明显的选择偏好(P碳酸氢铵=0.032,P氯化钠=0.043)。林间诱杀试验表明:挥发性铵盐的诱蝗量显著高于钠盐的诱蝗量(P0.01),挥发性物质在黄脊竹蝗趋泥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理解水分在昆虫趋泥行为中的作用,测定了在一天中林间温湿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环境温湿度对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体内含水率及趋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虫体内在一天内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呈现"W"型的变化趋势,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r=-0.85,P=0.079),与湿度无相关关系(r=-0.43,P=0.779);在中午高温低湿时段(12:00-14:00),黄脊竹蝗对人尿的访问量最大,达到(428.00±44.24)次,(140.00±20.64)头,且黄脊竹蝗成虫首次访问诱饵的时间也最短,仅为(410.8±52.6)s。林间诱杀结果与行为观测基本一致,中午高温时段诱杀量最大,达到(140.00±20.64)头。不同时段诱集的成虫性比结果表明:发生趋尿行为的黄脊竹蝗雌虫比例显著高于雄虫(P0.01)。环境温湿度对黄脊竹蝗的趋尿行为影响显著,利用毒饵诱杀技术进行黄脊竹蝗防控时,选择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及环境条件下实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不同农药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对黄脊竹蝗的诱杀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农药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诱杀黄脊竹蝗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生物药剂类等6种农药与碳酸氢铵及酒精混合,测定其对黄脊竹蝗的室外诱杀效果。[结果]测试的6种药剂12种配方对黄脊竹蝗均有诱杀效果,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是黄脊竹蝗最佳的诱杀时期;诱杀效果的时序变化与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季节性的温度、雨水密切相关;配方10%甲维·吡虫啉可溶液剂+碳酸氢铵+水+白酒和配方18%杀虫双+碳酸氢铵+水+白酒对黄脊竹蝗有较好的诱杀效果。[结论]试验结果为黄脊竹蝗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在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偏好和发育状况,有助于了解它们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方法  采用网格坐标纸计算面积法,测定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玉米Zea mays、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等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并观察3种不同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寄主植物取食偏好性发生了改变,其中1龄若虫的平均取食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474.67 mm2±66.03 mm2)、毛竹(179.33 mm2±41.38 mm2)、芒草(76.00 mm2±42.11 mm2),而2~5龄若虫对芒草的取食面积都显著大于其他2种寄主植物(P<0.05)。不同寄主植物饲喂后,黄脊竹蝗平均体质量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301 g±0.015 g)、芒草(0.295 g±0.022 g)、毛竹(0.229 g±0.027 g);黄脊竹蝗平均体长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25.120 mm±0.682 mm)、玉米(24.860 mm±1.436 mm)、毛竹(22.910 mm±2.914 mm)。在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成虫产卵前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产卵前期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55.4 d±6.9 d)、毛竹(41.7 d±2.2 d)、玉米(41.2 d±3.7 d),其中芒草饲养的种群产卵前期显著大于其他2种植物饲养的种群;黄脊竹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雌虫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毛竹(122.00粒±6.08粒)、玉米(121.00粒±12.70粒)、芒草(21.00粒±2.89粒);单一寄主植物饲养黄脊竹蝗的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88.33%±1.70%)、芒草(86.67%±1.66%)、玉米(83.33%±1.60%)。  结论  从寄主植物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增长量和繁殖能力来考虑,玉米叶可以大量种植,芒草为户外野生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不易大批量获取。相对来说,玉米叶是最适合黄脊竹蝗人工饲养的食物来源。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黄脊竹蝗综合防控技术,以期在南京地区示范与推广。[方法]运用林间观察和人工饲养的方法对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相同的化学防治方法下对比未樵园与樵园竹林中跳蝻期的防治效果;在相同的防治方法下对比未垦复与垦复、施肥过的竹林上竹跳蝻和成虫期的防治效果;对比伐老竹、营造混交竹林、樵园养鸡养羊前后黄脊竹蝗的为害情况。[结果]竹蝗3龄前是防治的最佳时机,在跳蝻孵化前樵园,结合化学防治,可有效降低竹蝗的种群密度;竹蝗3龄后以垦复、施肥为辅助,通过跳蝻有下竹息凉、喝水习性,于06:00—09:00防治可有效降低竹蝗的种群密度;伐老竹、营造混交竹林、樵园养鸡养羊等综合措施均能有效降低竹蝗的种群密度。[结论]综合运用樵园、垦复、施肥、伐老竹、营造混交竹林、樵园养鸡养羊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黄脊竹蝗的为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 Franch)提取物对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的生物活性,采用冷浸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法提取大叶醉鱼草有效成分,分别对黄脊竹蝗2龄和4~5龄跳蝻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波法对大叶醉鱼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最高,且其提取物的杀虫效果最好,对黄脊竹蝗2龄和4~5龄跳蝻的LC<,50>分别为15.71、24.58mg/mL;其次为索氏提取法,LC<,50>分别为19.07、28.07 mg/mL;冷浸法最低,LC<,50>分别为54.53、72.80 mg/mL.同一种方法提取物的杀虫活性随提取物浓度的提高而增大,相同浓度提取物对黄脊竹蝗2龄跳蝻的杀虫效果明显高于对4~5龄跳蝻.  相似文献   

11.
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的结构与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对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及对照(未套种)的林分(5年生)地上部分结构和根系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套种林分中的山苍子枝叶处于上层,0.90~1.25m处杉木和山苍子的枝叶相互交叉;山苍子根系向水平方向扩展,垂直方向和杉木根系分层分布,从而提高林地光能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利用率。套种模式林分中杉木单株生物量是对照的1.18倍,林分的生物量是对照的1.43倍。杉木套种山苍子是一种结构合理、生产力较高的南方山地杉木混农林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连栽对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方法]对尾巨桉连栽林分和对照林分(第1代)的胸径、树高、蓄积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尾巨桉连栽林分的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相比,并没有表现出下降趋势,其蓄积生长量反而有所增加,但其连年生长量呈下降趋势,出现了早衰现象。[结论]连栽使尾巨桉人工林蓄积生长量增加,连年生长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晋西人工林综合密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晋西刺槐和油松人工林59块样地数据,拟合了其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模型,分析了林分密度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处于初植密度的油松林无林下更新。油松间伐林更新较好,随林分密度增加,更新密度趋于减少。(2)林下死地被物厚度与辛普森、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与生态优势度显著正相关。(3)吉县阴坡油松林,随密度增加,辛普森、香农及均匀度指数均减小,生态优势度增加。间伐林多样性指数明显好于未间伐林。油松间伐林密度与其辛普森、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与生态优势度显著正相关。(4)探讨生态公益林密度效应时,除了用材林密度效应常规指标外,应增加林下更新、林下植物多样性及死地被物厚度等指标。  相似文献   

14.
套种三年桐的杉木幼林生长效应和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4和5年生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林分的生长效应、树冠和生物量结构、营养空间利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不仅促进杉木生长,而且也有利于三年桐的生长发育;通过套种三年桐,林分可提早1~2年郁闭,提高光能和土壤营养空间利用率;4和5年生套种林分的总生物量分别为纯林的1.26和1.61倍.  相似文献   

15.
杉木套种三年桐模式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5年生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模式的土壤肥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套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均较杉木纯林有所改善;0~20cm土层渗透系数比杉木纯林增加1.95mm/min;套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0~20cm土层有机质比杉木纯林增加0.61%.这说明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林分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和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油松、刺槐林潜在耗水量的预测及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面积林分调查的基础上,构建边材生长模型和分布模型,并通过潜在液流通量Qp预测模型完成了林分水平耗水在时间上的尺度放大,即预测林分的潜在耗水量Ep.结果表明,现存油松林地(21年生)潜在耗水能力Ep大于刺槐林地(9年生),10a后(油松31年生,刺槐19年生)二者接近.若按相近龄级比较(刺槐19年生,油松21年生),刺槐林地耗水能力大于油松林.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油松、刺槐林中短期耗水预测表明,在试验区的水文条件下,如果造林密度高于1500株/hm  相似文献   

17.
油松、刺槐林潜在耗水量的预测及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大面积林分调查的基础上 ,构建边材生长模型和分布模型 ,并通过潜在液流通量Qp 预测模型完成了林分水平耗水在时间上的尺度放大 ,即预测林分的潜在耗水量Ep.结果表明 ,现存油松林地 (2 1年生 )潜在耗水能力Ep 大于刺槐林地 (9年生 ) ,10a后 (油松 31年生 ,刺槐 19年生 )二者接近 .若按相近龄级比较 (刺槐 19年生 ,油松 2 1年生 ) ,刺槐林地耗水能力大于油松林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油松、刺槐林中短期耗水预测表明 ,在试验区的水文条件下 ,如果造林密度高于 15 0 0株 hm2 ,油松林一般都会在 2 0~ 30a内遭受水分胁迫问题而延缓生长 ,刺槐林则在 10~ 2 0a之内受到林地供水不足的胁迫 ;密度越高 ,水分供给不足问题出现越早 .通过实验分析 ,提出了 75 0株 hm2 的理论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8.
江苏里下河地区池杉造林密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6种不同密度配置方式营造池杉林,经过14a的跟踪调查,并对各种密度配置方式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经济材积,经济出材率,木材总产值,成本间作物屯收入,总利润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杉木套种山苍子林分水文效应及林内小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建瓯5年生的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林分的林冠层、林下植物层、枯枝落叶层和林地土壤贮水性能以及林内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林分具有良好的水文效应及改良林内小气候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幼林时喜湿耐荫的杉木生长。  相似文献   

20.
林龄和立地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双因子等级模型对龄级和立地好坏两个因子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主要林分参数的作用效应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龄级对大部分林分参数的影响不明显,虽然龄级内林分的上层高、密度、断面积等的实际年龄加权均值趋于随着龄级的增长而增加.很多龄级内"好”和"差"立地之间,林分参数除上层高外,差异也不显著.这是因为龄级内的林分利用方法和强度差别较大导致龄级内林分参数变差大于龄级间所致.一般是立地越好利用强度越大,因而导致好的立地上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蓄积量低于差的立地上的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