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熟甘蓝新品种“45-2”300380天津市西青区中北斜陈世田该品种是1990年由中北斜陈世田育成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杂交一代,经4年的示范推广证明:它是早春覆盖、春季地膜栽培、早秋及秋延后栽培的优良杂交一代品种。叶色深绿,开展度42~45厘米,外叶1...  相似文献   

2.
中甘12号是利用02-12-2和79-156-1两个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极早熟春甘蓝一代杂种。在北京市历年区试和生产示范中,表现优质、丰产、不易未熟抽薹。从定植到收获约45天,与现有早熟春甘蓝主栽品种中甘11号相比,产量相近,但可早熟5~7天,每666.7m2增收1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各地选育的春甘蓝品种多为中心型或圆球型,虽冬性强;较早熟.但产量相对较低,品质也不够理想、目前,贵州及邻省大部分山区的甘蓝种植仍以中晚熟甘蓝为主,但山区省份气候复杂,特别是贵州冬春气温较不稳定,京丰1号、黄苗等冬性相对较强的品种,都较易发牛光期抽苔,严重者可达30%以上,使生产遭受损失。贵州省衣科院园艺所经两个“五年计划”的省攻关,选育成功扁圆型的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它是以自交不亲和系E4-2-45-1和g47-4-3-7配制的杂交代种,经92-94年的品比试验,96-98年在省…  相似文献   

4.
陈书乔 《蔬菜》2002,(4):34-35
为了搞好无公害蔬菜生产,满足早春蔬菜市场的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采取早春甘蓝(拱棚种植)-大葱复种这-栽培模式,平均667m2产甘蓝4000kg、大葱5200kg,扣除投资费用,每667m2纯收入3600元。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一、早春甘蓝 1.品种选择选用冬性强、耐低温、丰产性好的早熟品种8398。该植株开展度40~50cm,15片叶左右结球抱心,叶球近圆形,单球重约0.75kg,定植后45天左右收获,抗病性好。 2.培育壮苗 (1)适期播种甘蓝苗期较长,为防止先期抽薹,需严格选择播期,所以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8201-3-3-1-3及7202-11-2-6-5-3两自交不亲和系作亲本于1989年育成了早熟平头型春甘蓝一代杂种春雷。该品种具有早熟、丰产、优质、整齐度高、抗先期抽薹等优良性状,弥补了当前生产上平头型春甘蓝缺乏早熟品种的不足。该品种经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反映良好,特别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已于1993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商9509甘蓝系河南省商丘市瓜菜研究所于1995年利用两个优良自交不亲和系组配而成的甘蓝一代杂种,适于晚秋和越冬栽培。据本所1996~1998年甘蓝新品种比较试验,晚秋栽培时商9509较同类品种争春增产12.5%;越冬栽培较争春早熟3~5d(天),增产15.0%。近2a(年)在河南中南部,山东荷泽、济宁,江苏新沂、淮阴,安徽淮北、淮南和阜阳等地多点示范,越冬栽培每667m2产量4000kg以上,较当地同类品种增产10%以上。商9509甘蓝属中早熟品种。株高30cm左右,开展度65cm左右,外叶8…  相似文献   

7.
张福兴 《蔬菜》2002,(2):8-8
满洲里市位于北纬49.17°的内蒙古东北部,无霜期100天属高寒地区,而东湖创汇农业开发区农民进行露地种植早甘蓝套种玉米,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获得较高效益,现将栽培要点总结如下: 一、栽培模式 3月中旬早甘蓝育苗,5月中旬定植,6月20日左右采收上市,667m2栽2500株产量达3000-3500kg,效益1600元;6月初在畦两边播种玉米,9月中旬青玉米上市,667m2栽3000-3500株,可产3000穗,效益达 1500元。 二.早熟甘蓝的主要栽培技术 1.育苗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如“8398…  相似文献   

8.
以显性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早熟秋甘蓝新品种‘中甘1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甘18’甘蓝新品种是利用显性雄性不育系DGMS 012216 为母本, 自交系962100211 为父本杂交而成, 该品种早熟性好, 秋季种植从定植到收获约55 d , 叶球紧实, 圆球形, 耐裂球, 平均单球质量110 kg 左右, 田间较抗病毒病。适于在我国北方地区作极早熟秋甘蓝栽培, 也可在上述地区作早熟春甘蓝栽培。  相似文献   

9.
皖甘一号,原名淮南争春,199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获淮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冬性强,早熟丰产,商品性好,抗逆性强,既能补“春淡”,又能补“秋淡”,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年种植面积达0.4万hm2,累计推广近2万hm2。特征特性株型紧凑,株高27cm左右,开展度50cm左右,中心往长6.3cm,外叶9-10片,叶色绿,错粉轻,叶球心脏形,给球紧实,单球重Ikg,大的可达2kg。耐抽基。667ml产量355-4opkg,高产可达5thUkg以上。作春甘蓝栽培,早熟性明显优于其他春甘蓝品种。作秋甘蓝栽培,生育期明…  相似文献   

10.
浅谈早熟甘蓝“未熟抽苔”原因及防止措施皮连生,于金寿(长春市南关区农林水利局)(吉林省蛟河市种子公司)早熟甘蓝是春季市场供应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但回顾早甘蓝栽培历史,未熟抽苔现象屡有发生。不仅影响市场供应,也不同程度地给菜农造成经济损失。如1979年...  相似文献   

11.
“冬甘一号”是天津市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适于保护地栽培的早熟甘蓝新品种,已于1997年3月报请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一、品种特征及特性1.主要特征该品种植株开展度40.6cm×41.2cm,株形紧凑...  相似文献   

12.
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从四季甘蓝中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E4 2 45 1 和从黑叶平头中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g47 4 3 7 2 为亲本配制成一代杂种黔甘2 号。叶球扁圆,包心紧实。冬性强,露地越冬栽培不易先期抽薹,每667 m2 产量4 000 ~5 000 kg,中早熟,叶质甜嫩,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3.
早熟苦瓜新品种湘苦瓜1号(湘丰1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湘苦瓜1号(湘丰1号)是以8901-1-4为母本,003-2-3为父本育成的苦瓜一代杂种,具有早熟、丰产、优质等优良性状。春季保护地或露地早熟栽培,从定植到初收约45天,夏秋季栽培,从定植到初收约42天;早熟栽培一般667m2产量3000kg,春播延秋栽培产量可达6500kg;其前期产量、总产量、品质性状显著优于株洲长白苦瓜。目前已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贵州等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申丰6号是由上海申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育的适宜秋冬季栽培的早熟耐寒甘蓝品种。该品种秋季移栽后60d左右即可收获,甘蓝牛心形,单球重0.8~1.5kg,667m~2栽3000株左右,667m~2产量3500kg,越冬栽培667m~2产量2000kg。  相似文献   

15.
湘红菜薹一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湘红菜薹一号是以自交不亲和系9415-2和孤雌生殖系J-7-2配制的紫菜薹一代杂种,极早熟,从播种到始收45天左右,早期产量高,菜薹亮紫色,无蜡粉,味甜,品质好,耐热,抗软腐病能力强,适应性广,适用于长江流域夏秋栽培和早熟秋冬栽培。  相似文献   

16.
金山长茄是利用同工酶的酶谱差异、并结合杂种优势选配亲本的原则,快速选出的长茄一代杂种。该品种株形紧凑、早熟丰产、抗逆性强,果色鲜紫红,果皮薄,果肉洁白,种子较少,适于江南地区春、秋季栽培。单果重150~200g,一般产量为45~52t/hm2,高产者可达78t/hm2。  相似文献   

17.
代明召 《蔬菜》2000,(3):7-7
春甘蓝适应性强,易栽培,上市早,对早春蔬菜供应具有重要作用,为争取早熟、高产,生产上在采用拱棚覆盖措施的同时,应在栽培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技术。一、选用优良品种选用抗寒性强,结球紧实,品质好,不易抽薹,适于密植的早熟品种。如“中甘11号”、“鲁甘1号”...  相似文献   

18.
报春甘蓝,是中国农科院与北京市农科院合作育成的早熟甘蓝一代杂种。适于春季早熟栽培,也可秋季种植。具有早熟、丰产、品质好、适应性广、抗寒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早熟春甘蓝新品种8398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8398甘蓝是利用8101-2-20-2和8180-1-1-2-1两个优良的自交不亲和系配制而成的早熟春甘蓝一代杂种。具有优质、早熟、丰产等优良性状。从定植到收获约50天,一般667m2产量3300~3800kg,其产量、商品品质及杂交种的杂交率和种子发芽率显著优于中甘11号。目前已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秋延迟甘蓝加春早熟五彩糯玉米连茬种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秋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的优点,又使蔬菜作物的生长期避开了1月份低温弱光、雨雪天多、连阴天多的不良条件,使产品的高峰期与市场的高值期相吻合,提高了经济效益。一、秋延迟结球甘蓝种植技术要点1.选用适宜品种 秋延迟结球甘蓝宜选用优质、抗病、高产、丰产的早熟品种,如中甘十一、8398、四季39等。2.适期播种 秋延迟甘蓝的适宜播期为8月5日-15日,分苗期为8月30日-9月10日,移栽定植期为9月30日-10月10日,成熟期为12月下旬-1月上旬。播期太早,苗快,可耐短期-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