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养殖池塘的污染与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塘养鱼是淡水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也是世界上淡水养鱼最早的国家。池塘由于分布广、水体小、人力易于控制,便于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进行高度精养,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池塘养鱼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生产稳定等特点,因此易于广泛开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鱼类产品。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池塘水体中的养殖对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
正夏季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养殖鱼类的摄食量加大,促使鱼体新陈代谢加快,是鱼类的生长旺季,同时也是病害生长繁殖的高峰期。因此,夏季池塘管理成为提高全年养殖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夏季池塘养殖管理的六大技术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水质调节养好鱼必须养好水,好的水质条件是池塘养  相似文献   

3.
青鱼(Mylopharngodon piceus)亦称黑鲩、螺蛳青,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味鲜美的特点,深受人们喜欢,因此,传统上我国很多地区将青鱼作为重要的养殖对象。近10年来,随着老渔塘改造和池塘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完成,使青鱼养殖池塘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养殖管理中增氧、投饲和水质监控等渔业装备,以及调水剂、免疫增强剂和高效配合饲料等新型投入品的不断应用,也使青鱼养殖技术和模式得以创新。  相似文献   

4.
池塘是养殖水生动物(鱼、虾、蟹等)栖息、生长繁育的环境,池塘增产措施主要是通过池塘水环境来发挥作用的,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养殖效益,为养殖水生动物(鱼、虾、蟹等)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是池塘高产的关键措施,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有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浮游生物等,高产池塘水质的科学管理技术就是改善改良这些因子.……  相似文献   

5.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一味追求高产的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殖水环境的恶化一旦超过了养殖对象的适应范围,河蟹就会处于应激状态,应激降低了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表现为厌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变为集约化高密度养殖。随着产量的增加,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频频发生,从而导致鱼类病害不断发生。因此,水质调控作为水产养殖的常规技术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水环境控制不好,极易造成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富集,最终导致养殖动物的质量和产量下降。要做好水质调控,必须了解水环境参数,主要有p H、溶解氧、氨  相似文献   

7.
在海水养殖中,水质是养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良好的水质、底质可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环境,是使养殖生物得以良好生长的基础,也是减少病害发生、保证养殖成功率的主要条件。要提高池塘养殖刺参的产量和效益,同样必须对池塘的水质环境加强管理和调节。一、影响养殖池塘水质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池塘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是提高水环境质量,防止浮头泛塘,减少病害,增加产量,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池塘水质调控的主要内容是增氧和换水,使用的机械主要是微孔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水泵等设备,但目前增氧主要靠经验、天气判断,对养殖技术人员的养殖经验、技术水平、工作强度、工作态度要求很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尤其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常常因为不能及时增氧导致浮头泛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21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开始研究基于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池塘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池塘养鱼来说,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的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也污染水质引发鱼病。因此在日常养殖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池塘水质的监测工作,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控,从而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高温季节鱼池水质改良、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渔民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高温季节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精养鱼池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已成为该阶段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众对水产品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淡水养殖的规模日益扩大.其中池塘养殖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在池塘养殖中,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养殖池塘单产和养殖产品品质.只有掌握了水质的变化特点,才能人为的控制和改善水质,才能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的不断恶化,池塘养鱼产量的不断提高,池塘水质的调控逐渐成为制约鱼产量的重要条件.池塘水质不断恶化,尤其是池塘养殖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升高,溶氧的下降,造成了鱼虾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多发,用药量上升,饵料系数提高又造成了粪便残饵的增加,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3.
精养塘水质调节与鱼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产量效益成为养殖户的追求目标。在一定池塘条件下,养殖户为寻求效益最佳点的稳定产量在不懈地努力,目前困扰养殖户的难题是水质调节及相应鱼病的防治。一、无奈的水变一些养殖户,对养殖过程池塘水的变化只是单一采取施肥、泼洒硫酸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松刚  邹勇 《科学养鱼》2006,(10):80-80
俗话说“好水养好鱼”,可见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性。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水体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调节好水质,不仅能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而且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产量,达到养殖增产增收的目的。水质的调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水位的控制、水质理化因子的调节以及水生植物的栽培等方面。一、水位控制水位适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例如对于养鱼池,特别是混养池塘要考虑到各水层鱼类的生长,合理的水位可以减少鱼类相互之间的干扰,让它们有效利用水体中的…  相似文献   

15.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早期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培养有益微生物优势菌群,是养殖池塘早期管理的关键措施,也是随后养殖过程中管理的基础。因此,早期养殖水环境的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了解  相似文献   

16.
海水养殖池塘清淤和消毒的技术要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海水养殖业的投入也逐渐增高,人们在不断追求高产量和高利润的同时,海水中的排泄物和养殖池塘中的鱼饵残渣以及失去生命的海水生物体等也在大量累积,严重影响了养殖池塘的水质。本文就海水养殖池塘清淤以及如何进行消毒防病的技术进行要点分析和研究,以供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17.
正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下简称对虾)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其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适盐范围广,生长快,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抗逆能力强,可在海淡水池塘中养殖,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养殖虾种。夏季和秋季是池塘养殖对虾的关键季节,也是对虾养殖的中后期阶段。由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饵料投喂,加上对虾较长时间的代谢积累,以及水质老化等情况,水体负荷不断加大,如果管理不善,就很容易发病。现将养殖对虾中后期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生石灰又当氧化钙,它是池塘养殖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水质改良剂和鱼病防治常备药物。池塘水体是养殖鱼类生活的环境,也是鱼类天然饵料的生产基地。“养鱼没有巧,饵足水质好”,“管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池塘水质的优劣,是影响养鱼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水质不好,即使有优良的品种,上等的饲料,充足的肥料,养殖鱼类也不能正常生长,也无法保证高产。因此,池塘经常合理施用生石灰,改良水质及底质,是提高池塘养鱼产量的一条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外河水源富营养化和污染源的增多,水质管理比过去更为重要,水质好坏与养殖产量、病害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改善水质,为水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一、冬季清塘消毒是水质管理的基础经过几个生长周期后,池塘累积了大量残留饲料、鱼蟹  相似文献   

20.
在海水养殖中,水质是养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良好的水质、底质可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环境,是使养殖生物得以良好生长的基础,也是减少病害发生、保证养殖成功率的主要条件.要提高池塘养殖刺参的产量和效益,同样必须对池塘的水质环境加强管理和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