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探索无花果枝在食用菌栽培中的作用,为种植业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产业中的应用开拓新途径。通过研究无花果枝营养成分、浸出液和在培养料中的添加量分析无花果枝屑对秀珍菇和猴头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合适的添加量。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无花果枝屑会显著降低培养料的碳氮比。无花果枝屑浸出液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无花果枝屑添加到培养料中会使菌丝生长速度减慢。添加无花果枝屑能使秀珍菇提早现蕾,延长猴头菇采收时间,增加2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添加50%无花果枝屑栽培秀珍菇、添加28%无花果枝屑栽培猴头菇,能提高2种食用菌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蘑菇栽培过程中,在菇床表面科学合理地覆盖土壤,具有支撑固定蘑菇子实体的作用;覆土层中的有益微生物可刺激子实体的发生,能诱导蘑菇原基的形成;覆土还可稳定菇床小气候,使菇床温度、湿度、p H值变化幅度减少,有利于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可满足蘑菇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尤其可以满足蘑菇子实体50%的水分需求。如果菇床的土壤覆盖不够科学合理,子实体将难以形成,即使形成,数量也很稀少且长相异常。  相似文献   

3.
金福菇是台湾洛巴口蘑的商品名,日本称之为白松茸,是一种高档珍稀名贵菌种。其菇体硕大,菌肉肥厚洁白,滑脆爽口,味微甜嫩、鲜美,营养丰富,每100g干菇中含粗蛋白27.56%、粗脂肪7.85%、总糖38.44%、粗纤维8.20%,味微甜而鲜,菇香浓郁口感好,鲜品售价每千克高达70~120元,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市场前景看好的食用菌新品种。为开发这个食用菌新品种,利用稻麦草发酵料袋栽已经取得成功,现将具体栽培新技术介绍如下。1季节安排该菇子实体一般发生在中高温季节,菌丝生长温度10℃~32℃,出菇温度,以15℃~30℃最佳,一般播种后45天左右出菇上市,各地应…  相似文献   

4.
粘虫色板防治菇蚊菇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粘虫色板在食用菌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技术方案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行了对5种不同颜色的粘虫色板对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比较研究,进一步对粘虫色板的悬挂高度、悬挂密度、悬挂时间以及在菇房中应用粘虫色板的防效果和对食用菌产量的影响评价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粘虫色板对食用菌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有显著差异,其中黄色粘虫色板对菇蚊菇蝇诱杀效果最佳;利用黄色粘虫色板悬挂在菇房中菌墙的上方30cm左右,晚间结合灯光诱杀效果最佳;处理菇房的菌袋受害率降低了14.7%,挽回产量损失达11.0%,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豆渣可用于液体悬浮培养食用菌菌丝体,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取食用菌菌丝体多糖,但所得食用菌菌丝体多糖的纯度尚不清楚。为了检测其纯度,以麦角甾醇为指标,间接测定生长在豆渣表面的秀珍菇菌丝体含量,并依据对照秀珍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以及发酵豆渣残渣的多糖提取率,推断秀珍菇多糖的纯度。在此基础上,以秀珍菇多糖纯度为指标,以正交试验L9(34)优化培养基配方。极差分析表明,4个因素对提高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为麦麸 > 豆渣 > 葡萄糖 > 马铃薯。最优豆渣固体悬浮发酵配方为:葡萄糖3%、豆渣5%(不过滤)、麦麸(使用滤液)0.5%、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VB1 0.01%、酵母粉0.15%,pH自然。发酵7天后,秀珍菇多糖的纯度可达75.27%,得率为发酵豆渣残渣质量的3.67%。  相似文献   

6.
陈成弟 《中国种业》2002,(11):35-35
台湾金平菇又名台湾金黄菇,子实体色泽金黄、口感细嫩、味鲜香浓,是一种畅销台湾和欧美市场的美味食用菌.现将其生料畦栽技术简述如下:1栽培季节金平茹最适出菇温度13℃~24℃,从播种到出菇需40~45天.一般春季2-3月播种,4-5月出菇;秋季9-10月播种,10-12月出菇;冬季11-12月播种,1-3月出菇.  相似文献   

7.
《保鲜与加工》2009,(6):15-15
1排湿刚采摘的香菇水分含量较高,须进行排湿处理。(1)晾晒将鲜菇置于晒帘上,菇盖倾斜向上均匀排列。晾晒时间:秋冬菇3~6h;春菇6~7h;夏菇1~2h。(2)热风排湿菇盖向下均匀摊在晒帘上,置于自制的热风回转窑内,在40℃环境中排湿。  相似文献   

8.
白灵菇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珍稀菇种,菇体色泽洁白,肉质致密细腻,风味芳香浓郁,是目前很具发展前景的珍稀菌类.通常白灵菇在采后4天~5天,水分便会散失,风味变劣,导致其商品价值下降,于是延长保鲜时间成为提高白灵菇的经济收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金福菇又名巨大口蘑,原为台湾地区商品名称,现已成为我国商品通用名称。它是一种珍贵的天然保健食用菌,菇体硕大圆整,菌肉白嫩肥厚,营养丰富,100g干菇中含粗蛋白27.56g,脂肪7.85g、总糖38.44g、粗纤维  相似文献   

10.
1 贮藏特性 与其他菇类相比,白灵菇属耐贮藏品种.新鲜的白灵菇具有极强的呼吸作用,一旦离开培养基,采后2~3天内菇体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变褐,继而整个菇面发黄变褐,失去外观商品质量,风味也随之劣变,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延长鲜菇运输与上市时间,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滑菇单核菌丝的形态学及出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滑菇单核菌丝体的培养特征和单核体间交配反应进行研究,并进行单核体出菇试验,检验单核体出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滑菇属于二极性交配系统,单核体菌丝的培养特征具有多态性,两种交配型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的分离规律;滑菇具有单核体结实的特性,但单核体栽培对产量造成影响,在发菌正常的情况下减产20%左右,因此,实际生产中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防止褐变,从菇体内因素水平pH值、氧气和水分含量考虑,研究了电生功能水、真空充氮、水浸泡3种前处理,同时结合沸水烫漂对双孢菇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前处理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菇片的褐变,其最佳处理分别为菇体pH值4.02,0.09 MPa条件下真空充氮和水浸泡1 h。其中,真空充氮结合沸水烫漂处理防褐变效果最好,最大褐变抑制率为(17.52±0.45)%。  相似文献   

13.
梁爽 《科学种养》2013,(10):28-29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种菇的利润空间日趋缩小,为了提高固有成本的经济转化率,我们对白灵菇出菇后的菌棒进行了二次覆土出菇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种菇效益有所提升。下面将菌棒二次出菇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出菇管理水平是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定位出菇是出菇管理阶段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以猴头菇栽培因素为典型,阐述了猴头菇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脆片类产品加工过程中,前处理和干燥工艺是影响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为提高食用菌脆片产品品质,选用新鲜的大球盖菇作为试验对象,根据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将大球盖菇分为横切漂烫组、横切漂烫护色组、纵切漂烫组、纵切漂烫护色组,再利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将其制成即食脆片。通过对大球盖菇脆片色泽、含水量、复水比、质构特性、感官品质等指标的测定,比较不同前处理方式对冷冻干燥大球盖菇脆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片厚度6~7 mm,预冻12 h,真空冷冻24 h,横切漂烫护色组处理的大球盖菇脆片含水量最低(5.8%),复水比最大(194.7%),色泽最好,硬度最小,感官评价最好。研究结果为大球盖菇脆片在冻干前处理环节参数优化及新型食用菌脆片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高食用菌的产量,改善品质,除了选用优良品种、做好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外,通常还要在食用菌出菇旺期及后期追肥,以增强培养基出菇后劲。对食用菌追加营养液,应注意讲究追肥方法,浓度要适宜、养分要全面,并留意食用菌大棚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 是名副 其实 的食 用菌 生产 大国 , 食用 菌产 业 现已 成 为我 国 农业 中 的一 个重 要 产业 ,是种植业中 仅次于粮 、棉、油 、果、菜的 第六大类 产品。目 前,我国 食用菌年产 量的 65% 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 80% ,占全球贸易的 40% 。2002 年 中国食用菌产量为 867 万 t,加工后的总产值 408 亿元。 除产量外 ,我国食 用菌的栽 培种类也位 居世界首 位,已知 食用菌 近 950 种 ,进 行人 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 60 余种,包括双孢蘑菇、香菇、金针 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菌糠再利用技术问题,对不同菌糠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对菌糠替代部分木屑、棉籽壳和麦麸栽培食用菌的效果,以及施用菌糠有机肥对脐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菌糠可替代木屑、棉籽壳和麦麸作为培养料,栽培秀珍菇、金福菇和鲍鱼菇的生物效率分别达到64.95%、84.65%和70.49%,与CK差异不显著;施用菌糠有机肥的脐橙平均产量比CK增加5.54kg/株,达到极显著差异,并可提高脐橙的品质,改良果园土壤的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食用菌菌糠的再利用技术对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1.栽培季节鲍鱼菇是一种高温型菇类,适宜出菇温度为20~33℃,一般出菇季节在5-9月,生产菌袋在3-6月。夏季栽培鲍鱼菇能够填补食用菌市场淡季短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1常见病害1.1细菌性根腐病细菌性根腐病病原菌为肠杆菌,欧文氏杆菌属,杆状,周生鞭毛。侵染初期,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呈黑褐色,发黏变臭。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很密,水分不能及时散失,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蔓延,产生根腐病。防治方法:(1)禁止将水喷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