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蜘蛛几个重要类群系统发生关系。[方法]采用贝叶斯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对蜘蛛目(Araneae)6科2亚科蜘蛛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隙蛛亚科Coelotinae是漏斗蛛科Agelenidae的一个亚科,隙蛛亚科+漏斗蛛亚科是暗蛛亚科的姐妹群;红螯蛛属Cheiracanthium与管巢蛛属Clubiona之间的关系远于管巢蛛属与近管蛛科Anyphaenidae之间的关系。[结论]16S rRNA基因系统发生结果证实了隙蛛亚科和红螯蛛属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
南京紫金山蔷薇亚科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南京紫金山蔷薇亚科植物有6个属,共23种。其中,委陵菜属和蔷薇属所含种类较多。南京紫金山分布的蔷薇亚科植物中大多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抗逆性强的特点,其繁殖能力和适应性强,易于栽培和养护。并对南京紫金山蔷薇亚科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基于CO Ⅱ全基因的差翅亚目昆虫的分子系统学进行研究。[方法]设计蜻蜓目昆虫CO Ⅱ全基因的非特异性引物,获得差翅亚目5科6属8种共8条CO Ⅱ全序列。采用CluxtalX1.8、ContigExpress、MEGA2.1、PHYLIP3.6a以及MrBayes V3.0等生物学软件及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对其进行分析并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CO Ⅱ的A+T含量较低(68.6%),说明蜻蜓目是一比较原始的类群;每条序列均含有2个半胱氨酸,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类群昆虫;不支持将大蜻亚科上升为科的观点;支持将大蜓科和蜓科归入蜓总科,而将春蜓科上升为总科的观点;差翅亚目5科之间的进化关系由慢到快依次为:春蜓科→大蜓科→蜓科→伪蜻科→蜻科。[结论]为蜻蜓目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刚利  王启瑞  郑哲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62-11463,11466
[目的]探讨缘蝽亚科棘缘蝽属、黑缘蝽属、瘤缘蝽属、缘蝽属和同缘蝽属10种昆虫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秦巴山区缘蝽亚科10种缘蝽的EST同工酶。[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缘蝽亚科5属不同属间差异要大于属内各种间差异,同缘蝽属与其他4属亲缘关系较远,与巨缘蝽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该亚科10个种EST同工酶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适用于缘蝽亚科昆虫鉴别和物种系统发育研究。结合形态特征及Cytb基因序列变异情况,建议将同缘蝽属从缘蝽亚科划入巨缘蝽亚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更为客观的木霉菌鉴定手段。[方法]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鉴定手段(rDNA-ITS序列分析),对3株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依据TR1的培养性状和显微特征描述,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深绿木霉(T.atroviride);TR2、TR3的培养性状和显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依据其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这2个菌株为绿色木霉(T.viridePers.ex Fr.)。从Genbank中深绿木霉和绿色木霉的6个菌株与TR1、TR2T、R3所作的系统发育树可知,TR1应该归为深绿木霉,TR2和TR3属同种真菌,应该归为绿色木霉,这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结论]形态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可作为木霉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云川贵民族习用药香龙肝香(杠香)的原植物品种,保护和开发民族药用新资源。[方法]实地调研、采访,采集龙肝香(杠香)原植物,收集标本,用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以及DNA条形码技术鉴别龙肝香(杠香)原植物品种。[结果]龙肝香(杠香)的藤本植物形态、香药材性状特征及DNA条形码特征与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滇黔黄檀(Dalbergia yunnanensis Franch.)相吻合。[结论]云川贵民族习用药香龙肝香(杠香)来源于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滇黔黄檀富含树脂的木质藤茎。  相似文献   

7.
吴伟  刘德波  张培毅  张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51-19153
[目的]研究高黎贡山百花岭瓢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填补高黎贡山瓢虫研究的空白。[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了高黎贡山百花岭瓢虫的物种组成与类群结构。[结果]共采集到瓢虫5亚科20属56种,共3 218头,其中2个云南新分布种。瓢虫亚科的种类和数量最多,食植瓢虫亚科和隐胫瓢虫亚科次之,红瓢虫亚科和小毛瓢虫亚科最少。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奇斑瓢虫[Harmonia eucharis(Mulsant)]和八仙花崎齿瓢虫(Afissula hydrangeae Pang et Mao)为优势种。[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高黎贡山瓢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鲈形目线粒体DNA蛋白编码基因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线粒体DNA 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估。[方法]单个基因和基因拼接序列比较,综合考虑序列的信息量和邻位连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结果]按分类阶元不同将基因都分成不同的4等。在鲈形目的科间阶元,最好的为ND6和cox2 好的序列为ND5和ND4 ND4L、ND3和ATP8差 包括Cyt b、cox1在内的其余6种基因为中等 在属内种间阶元,最好的为ATP6和cox2 好的序列为ND2和cox1 ND6、ND3和ATP8差 包括Cyt b在内的其余6种基因为中等。另外,分析揭示序列长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且属内物种间比较时序列长度的影响小于高级阶元。[结论]线粒体DNA蛋白质编码基因的信息分布具不均一性,需分类阶元选择最佳基因和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黄刺玫等8种野生观赏树木的叶片解剖结构及抗逆性特点。[方法]采用半薄切片法研究8种野生观赏树木叶的解剖结构,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分析其形态学测量指标。[结果]8种树木的叶均属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及叶脉3部分组成。表皮除接骨木外,都含有部分染色较深的异细胞,红柄白鹃梅具有近圆形和长条状2种形态的表皮细胞,仅楤木的表皮上具有多细胞表皮毛。叶肉栅栏组织中,黄刺玫、美蔷薇、红柄白鹃梅、水榆花楸的栅栏组织为2层,元宝枫为2~3层,接骨木、青榨槭、楤木为1层。叶主脉的上下两侧都含有厚角组织,其中元宝槭主脉具有维管束鞘,楤木的维管束周围有腔隙。[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黄刺玫、接骨木、美蔷薇、水榆花楸的抗逆性较强,红柄白鹃梅、元宝枫、青榨槭、楤木抗逆性中等。  相似文献   

10.
杨忠兴  尹五元  艾建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46-9748,9764
[目的]研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方法]结合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法,研究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采用参与式乡村评估法和问题树分析法,分析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其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保护对策。[结果]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共214科,1 012属,2 779种(包括亚科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1科91属261种,裸子植物6科6属14种,被子植物167科915属2 504种;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林下种植行为、生境破碎化、采伐林木、非木质产品的采集利用、畜牧业发展、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不够、外来人口较多;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严格执法等措施来保护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结论]该研究为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小兴安岭蔷薇科植物区系特征,为开发利用小兴安岭蔷薇科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的方法,对小兴安岭蔷薇科植物属、种组成及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区共有蔷薇科植物68种,隶属于4亚科19属,且优势属明显。从属层次上表现出典型的温带性质,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且没有中国特有属。[结论]小兴安岭蔷薇科植物组成丰富,区系地理成分多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筛选优质桑树种质和深入开发其利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在实地调查西藏野生桑树资源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野生桑树种(变种)的16个数量性状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第一主成分中,胸径的权重正值最大,是对第一主成分影响最大的特征向量;在第二主成分中,叶裂宽的特征负荷值较大、叶柄与着生枝夹角和叶形指数的权重正值较大;在第三主成分中,一年生枝的叶数、枝长、枝粗和冠幅发达程度的权重正值较大。山桑树体高大且通直,可用于绿化河堤和建设农田防护林,还可用作培育叶用桑树的优良亲本;鸡桑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一些蒙桑的果实大而鲜艳,味道甜美,可被开发成食品。[结论]该研究对开发西藏野生桑树资源,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宁夏六盘山区野生和栽培秦艽的质量。[方法]对宁夏六盘山区的秦艽的3种栽培品与野生品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其中龙胆苦苷的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宁夏六盘山区栽培秦艽与野生秦艽的质量基本一致。[结论]宁夏六盘山区秦艽栽培品与野生品之间无明显质量差异,为人工栽培秦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益智野生居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统计海南野生益智居群的平均株高、单丛茎杆数、单丛果穗数、单穗重等影响产量的形态表型数据并计算其变异系数。[结果]居群间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可以从海南野生益智群体中筛选出一些优良性状以供益智栽培种的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15.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试验于2005年4月在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园试验地进行。试材来源见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为保护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他调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黑龙江省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文献资料,归类统计和分析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结果]经初步调查,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药用植物75科189属241种;优势科有菊科、毛茛科、蔷薇科、百合科等,优势属有蓼属和堇菜属等;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占有显著优势,其种类占保护区总药用植物的68.46%;在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中,清热类药用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为32.78%;保护区共含有7种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其中濒危类野生药用植物有人参,渐危类野生药用植物有刺五加、胡桃楸、黄芪、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结论]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加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宣传,严禁进山乱砍、乱挖、乱踩及破坏植被等行为;对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药用植物需引种驯化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野生花脸香蘑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野生花脸香蘑子实体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在提取次数为2次的前提下,野生花脸香蘑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5℃,料液比1∶40(g/ml),提取时间5h;在此条件下,提取花脸香蘑子实体水溶性多糖,得率为10.39%。[结论]试验优选了野生花脸香蘑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野生花脸香蘑多糖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福林  姜淑俠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91-5992
[目的]探究虞美人花部性状的稳定遗传性。[方法]以10个花部性状不同的虞美人植株为试材,2008和2009年观察了各植株花部性状的变化情况;2009年进行套袋试验,观察套袋对虞美人花部性状的影响。[结果]2008年有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未发生变化,但至2009年,这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均有较大变化;套袋对于花部性状的变化无任何影响。[结论]虞美人的花部性状不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cultivated characters of Nandina domestica an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breeding, cultivating,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Method] Using N.domestica populations from 13 different areas of Hunan Province as tested samples, the cultivated characters of N.domestica in both the cultivated type and wild type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 The phenological features of N.domestica from different areas and germplasm resources were basically identical; the growth patterns of cultivated type and wild type were also basically identical, but the cultivated type grew faster than the wild type; both the two types grew quickly at young stage, and either the annual growth of new shoots or the growth pattern of leaves confirmed the fitting curve of the Logistic equatio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d basis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N.domestica.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新疆境内已记载的34种委陵莱属(Potenitilla L.)植物进行了区系成分分析,其中包括:(1)世界分布型;(2)北温带分布型,(3)环北极高山分布型;(4)欧亚北极高山分布型;(5)旧世界温带分布型;(6)温带亚洲分布型;(7)高加索-伊朗-天山分布型;(8)东地中海分布型;(9)西伯利亚-天山分布型;(10)亚洲中部分布型;(11)天山-伊朗分布型;(12)沿喜马拉雅(包括天山)分布型;(13)阿尔泰-天山分布型;(14)天山山地分布型;(15)中国西北部特有种。统计结果表明:旧世界温带分布型的种类最多,有6种,占总数的17.6%。温带亚洲分布型和沿喜马拉雅分布型次之,均为4种,各占总数的11.8%。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