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香菇袋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菌筒脱袋后转色不好香菇菌筒在正常季节的温度条件下培养,一般经过60天左右就可以脱袋,通常是掌握在菌丝已长满菌筒,培养基已开始有点收缩发皱,并有褐色斑痕出现,有的菌筒表面有原基纽结时,这表明菌筒已经成熟,可以开袋。然而撕开塑料袋使菌丝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环境条件对香菇菌丝  相似文献   

2.
2.菌筒转色及异常现象的处理脱袋排场后的菌筒,由于全面接触空气、光照和菌筒内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及露地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便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菌筒表面逐渐长出一层浓白色绒毛状的菌丝,接着倒伏形成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开头白色略转粉红色,逐步变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褐色菌膜,这就是所说的菌筒转色,也就是“人造菇木”的形成。这种转色,通常在脱袋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需要12天左右结束,若气温低还得拖延3~5天。 A.菌筒转色期的管理:菌丝转色的深浅,菌膜厚薄,直接影响着香菇的产量和品质。转色适宜,菌筒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  相似文献   

3.
香菇代料栽培过程中,转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转色失败,则明显减产且品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无收。 1 转色失败原因 ①培养料配方中麸皮用量偏多,造成菌丝营养生长过盛。②脱袋时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脱袋后菌丝继续营养生长,造成菌丝徒长。③脱袋后气温偏高(25℃以上)造成菌棒表面气生型菌丝徒长。④脱袋后气温偏低(18℃以下),表面气生型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滞。⑤脱袋后菇床内湿度不足或遮阳不够,造成菌棒失水,抑制了菌棒表面气生型菌丝的正常生长。⑥发生病虫害前三种情况往往造成菌棒转色太慢,菌皮过厚,颜色发黑,出菇明显推迟,菇量少个体大,潮次不明  相似文献   

4.
袋栽香菇接种后,经50~60天的发菌即可转入出菇期的管理。当香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自然或人为)下,培养料表面逐步由白色转变成褐色,并形成褐色菌皮(菌被),这一过程称之为转色。生产实践表明,转色迟早,颜色深浅、菌皮厚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转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1袋栽香菇转色管理方法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香菇转色管理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并严把"四关"。  相似文献   

6.
露地袋栽香菇,在转色出菇期间,经常会碰到因菌筒的腐烂而影响香菇优质高产。现将菌筒腐烂的症状、成因及防治办法简介如下:一、症状及原因(一)菌筒松散解体。菌筒松而无弹性,手触摸即散于畦面,培养料无异味,多发生在菌简开袋转色时或已出了1~2批菇后。主要原因是:在菌简发菌过程中,培养室通气不良严重缺氧;菌丝生长后期产生大量菌温,加上气温高,没有及时进行翻堆散热,由于温度超过33℃以上而使部份菌丝死亡;当气温下降后虽有部分菌丝能恢复生长,但菌筒已变得松软无弹性,重者脱袋即解体,轻者转色后菌皮薄,出了1~2批菇后(?)如通风不良(?)喷水过多也会松散(?)  相似文献   

7.
香菇菌棒转色技术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菇菌棒转色技术的管理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钱玉夫香菇菌筒脱袋后约经5天的脱袋管理后,棒进入转色的管理。菌棒转色理想与否,是代料栽培中关系到香菇产量高低,质量好坏的“大关”。转色的好坏与品种、菌丝长势、脱袋迟早、温度、湿度、光照等多因子有关。转色期间必须...  相似文献   

8.
1春栽香菇难出菇和出畸形菇的原因及对策1.1难出菇春栽袋料香菇不出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转色过度,呈黑褐色。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制袋拌料时水分过多,越夏时菌袋接地汲潮浸水过多,或拌料不均,营养失调。由于袋内水分偏大,影响培养基内菌丝养分的吸收,菌袋表面气生菌丝突长,易形成封闭的转色过深的菌丝体。对策:进  相似文献   

9.
袋栽香菇脱袋转色是香菇袋栽关键技术之一,转色成功表现为绒毛状菌丝倒伏,呈现一薄层棕褐色有光泽的菌膜。然而生产中常因转色失败而前功尽弃。现将其失败原因及采取措施介绍如下:1转色太浅或不均 菌简呈灰白色或深黑色,其原因是脱袋后连续数天遇20℃以上高温,或一直处于12℃以下的低温,使菌丝体生长不良。挽救措施:高温天气早晚应及时通风换气;气温过低白天可去掉覆盖物,或拉稀菇棚上的遮阳物,以利阳光射入提高菇房温度,使室温保持在15℃以上,并尽量缩短通风时间。2菌丝徒长 原因主要是:①培养料内加入的■皮和尿素…  相似文献   

10.
张维瑞  洪健尔 《食用菌》1998,20(1):30-31
反季节栽香菇自1988年在屏南县研究获得成功后,很快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反季节栽培香菇的推广,生产上常出现烂筒、不长菇、袋内长菇等异常现象,给生产者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为此,我们自1993年起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烂菌筒 1.1 症状 ①发菌后期出现退菌,杂菌重新侵染而烂筒;②局部染绿霉,继而向纵深扩展,整筒腐烂;③靠近土层的一端腐烂;④脱袋后不转色或部分转色时菌筒松散解体;⑤长一、二潮菇后,看似完好,但手一触或喷水即解体。 1.2 原因 ①菌丝的生命力弱。由于培养基含不适合香菇生长的松、杉、木荷、樟树木屑;菌筒含水量过高(15×55cm的袋,装料重达2.5kg以上),过低(1.75kg以下);麸皮添加过少,碳氮比不适合,菌种老化、退化或受高温;菌筒培养过程中缺氧或高温烧菌;下田后管  相似文献   

11.
郝永趵  陈家水 《蔬菜》2001,(1):15-16
菌丝转色是香菇较为独特的现象,是香菇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标志。菌袋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转色的好坏除了与菌种品质有一定关系外,还与生长期管理措施不当有关。下面就几种主要的菌丝转色异常现象做简要分析。 一、转色太残或一直不转色 1.表规及影响菌袋表层为黄褐色或灰白色,加杂白点。此种菌袋多数出菇少,质量差,后期易染杂菌,易散团。 2.原因(1)脱袋过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没有按照脱袋的标准综合掌握。(2)菇棚或专设的转色场所保湿条件差,菌袋偏干,导致…  相似文献   

12.
孟庆国 《蔬菜》2011,(2):16-18
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进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和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因此,掌握转色的正确方法,明确转色异常原因,并掌握应对措施,对指导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春季袋栽香菇于6月中旬转色结束后便进入高温季节,香菇菌丝不耐高温和干旱,当气温超过35℃,持续4h,菌丝便开始死亡,甚至自融。现将生产中确保菌袋安全越夏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田袋栽香菇已成为发展香菇生产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栽培方式的生产工艺,最难掌握的是脱袋转色,可以说是大田袋栽香菇成败的主要关键。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的体会与看法,供同行参考。一、脱袋转色的作用香菇菌丝达到一定菌龄,在营养与外界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即从营养生长阶段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将菌袋剥离,促使菌柱表面接受空气,温、湿差和光线的刺激,以加速生理成熟的进程。随之,菌柱表面开始出  相似文献   

15.
袋栽香菇,一般在秋季进行,近几年我省又推广春栽(即反季节栽培),提高了菇棚利用率和延长了供菇时间,但有的菇农对春菇生长习性还不熟悉,导致减产少收。现将反季节栽培香菇成功的要诀介绍如下: (一)适当安排种菌时间 春栽香菇季节性很强,若菌筒制作排场过早,菌筒遇低温难以转色,表面会形成偏厚的“人造树皮”;若菌筒制作太迟,气温升高,接近或超过出菇的上界温度,菌筒转色深褐,会匆匆出菇  相似文献   

16.
袋栽香菇料筒制作和接种后抓好菌丝培养及下田转色管理,是夺取香菇高产的关键。现就其技术要点探讨如下: (一)菌丝筒管理 ①保持室温:要注意节气变化,如夜晚温度低于20℃,就应在中午通风,下午最迟5点左右关窗保温,以利菌丝萌发生长。②及时翻堆:接种一周后菌丝萌发定植,此时开始翻堆互换位置。前几次翻堆要轻拿轻放,以后逐次加重手势可促使菌丝发育。③合理通风换气: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在70%左右。并要注意防鼠咬、虫蛀。一般经60天左右就可培养好。 (二)脱袋下田 菌丝筒经60天左右的室内培养,接种孔四周的瘤状隆起占整个袋面的1/2~2/3,接种孔四周有微棕褐色时,说明菌丝已生理成熟,就可以脱袋下田。此时温度应是12~25℃为宜,温度太高易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人工栽培成功,优质香菇——花菇生产量剧增,发展极快。如何提高花菇的品质和产量,使其产后增值,现对花菇越夏、增氧、管理的关键技术谈点浅见。 1越夏 ①制栽培袋时间,培育花菇的要比培育一般香菇提前3~4个月,从接菌到转色出菇需6~7个月。②菌丝培养适应的温度在28℃以下。③根据花菇菌丝体培养等特性,将其生产时间安排在3~5月,菌丝生长越夏到9~10月出菇(即180~210天)。④选用中温偏高,适应性广的菌株。⑤菌丝培养阶段场地需要阴凉、宽广、通风、微光,菌筒按井字摆放四层,控制温度不超过28℃,高于28℃时采取挂袋凉菌。⑥采用单面接菌3穴,延长菌丝发透菌筒时间,利于菌筒越夏。⑦发菌阶段翻筒次数不能过多,以3次为宜,防止过早转色造成菌皮增厚。  相似文献   

18.
张慧  王振 《食用菌》2010,(4):74-74
春季袋载香菇于6月中旬转色结束后,便进入高温季节。香菇菌丝不耐高温及干旱,当气温超过35℃,并持续4h,菌丝便开始死亡,甚至自溶。下面介绍生产中确保菌袋安全越夏的技术要点,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谢宝龙 《长江蔬菜》1989,(5):12-12,44
近年代料袋栽香菇正在各地广泛应用,而减少污染,是袋栽的关键技术。造成菌筒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季节不适当,装料不注意,灭菌不彻底,菌种不规范,接种不严格,检查不及时等。现讲一讲制作菌筒的防污办法。 (一)把好制筒季节关。一般掌握在当地气温低于28℃开始制筒,气温过高,很易污染。时间过迟,影响转色和秋菇产量。因此要根据当地气候特  相似文献   

20.
香菇菌袋刺孔方式及刺孔数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2)
以夏菇覆沙栽培模式为基础,比较香菇发菌期间,菌袋不同刺孔次数及菌丝满袋后一次刺孔、不同刺孔孔数对菌丝生长及后期子实体性状、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刺孔次数及刺孔数量。结果表明,刺孔次数越多,菌丝满袋及转色时间越短,在菌丝长至菌袋接种穴背面的时候第一次刺孔(孔直径3.4 mm、深5 cm、数量30个)、菌丝满袋后第二次刺孔(孔直径5 mm、深4~6 cm、数量63个),即采用二次刺孔法生物学效率最高。菌丝满袋后,采用一次性刺孔法时,不同刺孔孔数对转色无明显影响,一次刺孔50~60个(孔直径5 mm、深4~6 cm),生物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