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极不明显充血,称“红鳍红鳃盖”型,一般在较大的(13~15厘米)的鱼种中出现。3.病鱼以肠道充血为主称“肠炎”型,这种类型一般在大小青鱼种中都可见到,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由于该病的症状复杂,有时可同时出现2种,甚至3种出现在同一条病鱼体上,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混合发生,容易与其他细菌性鱼  相似文献   

2.
<正> 1 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的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病鱼还伴有肠道发炎及烂鳃症状。 防治方法:在鱼的放养及捕捞过程中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也可在鱼种放养前用10g/m~3的漂白粉浸洗鱼体20分钟左右,或用10~20g/m~3的痢特灵浸洗20~30分钟,还可内服鲤暴平药饵,外用10g/m~3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 水霉病:病鱼的感染初期肉眼看不见有病状,当肉眼能看到时,此病菌体好像灰白色的棉团,视检似灰白色絮状物。由于霉菌产生大量酵素分解鱼体组织,使鱼体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在水中焦躁不安,最后使鱼体组织坏死,负担过重,流动缓慢,食欲减退,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最后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3.
一、临床症状病鱼表现为离群独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不吃食,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剖解可见以下3种类型: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出血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出血,但全身肌肉明显充血,呈红色;同时由于严重失血,鳃瓣出现"白鳃"。这种类型在7~8厘米长的草鱼鱼种中比较常见。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口腔、眼眶、头顶等表现明显充血,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出现点状充血。这种类型一般见于13厘米以上的草鱼鱼种。  相似文献   

4.
一、常见鱼病的肉眼诊断方法1.检查鱼体体表。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多为赤皮病;若病鱼仅鳃盖或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不明显,撕开表皮发现肌肉呈充血状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则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呈印章状则为打印病。  相似文献   

5.
<正>1.查鱼体体表。一般经验,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多为赤皮病;若病鱼仅鳃盖或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不明显,撕开表皮发现肌肉呈充血状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则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呈印章状  相似文献   

6.
鱼赤皮病,又名赤皮瘟或擦皮瘟。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的基部充血,鳍的梢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有时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鳃盖中部有时色素消退或烂去一块,以致透明。有时鱼的肠道亦充血发炎。  相似文献   

7.
<正>(续第11期第20页)四、赤皮病症状见第21页图1。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背鳍、尾鳍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或感染水霉。病鱼的上下颌及鳃盖充血发炎。病因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或带菌鱼。当鱼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一旦鱼体因机械损伤、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就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8.
冬防鱼病     
防治鱼病是鱼种越冬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鱼种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在鱼种越冬期间,比较常见的疾病有如下几种:一、赤皮病主要是并池拉网等原因造成的,鱼种在整个越冬期都有发生。病鱼体表局部或全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在两侧和腹部比较明显。有的鱼在鳍基部充血,  相似文献   

9.
<正>一是查鱼体体表。一般经验,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多为赤皮病;若病鱼仅鳃盖或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不明显,撕开表皮,发现肌肉呈充血状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则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呈印章状则为打印病;体表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则为  相似文献   

10.
正1.流行特征。各种淡水鱼、不同年龄的鱼均可感染车轮虫。车轮虫主要为害鱼苗、鱼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车轮虫繁殖很快,一旦发病,常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2.症状。车轮虫寄生于鱼体表面和鱼鳃上,来回滚动,用齿环剥取鱼组织细胞作为营养。虫体寄生较密集的地方,如鱼鳍、头部、体表常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表现尤为明显。病鱼体表和鱼鳍黏液增多,成群沿池边狂游,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清瘦,体色发黑,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治疗,病  相似文献   

11.
鱼类卵甲藻病俗称打粉病、白鳞病,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小白点,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白点之间有充血的红色斑点. 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呆在水面,体表白点逐渐连接成片,像外裹一层白粉,并越积越厚.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易感染水霉病,最后鱼体消瘦,导致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12.
惠恩举 《新农业》2006,(5):38-38
早春温度低,鱼种和成鱼易患白云病.病鱼体表多呈灰白色和淡青色.病原体吸收鱼体营养,分泌毒素,在头部、鳍条及体表形成一层白色米汤状浆膜,肉眼可见.这种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晚冬和早春发病率最高.这种病菌除寄生在鱼体伤处的皮肤内,还可寄生在受伤的鳃丝上.患了白云病的鱼类体质瘦弱,见人后反应迟钝或无反应,鱼病严重时肠道壁微血管充血,鳞片脱落,肌肉腐烂,成批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一、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发病率高,流行时间长,发病范围广,往往造成大批草鱼死亡。从2厘米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患病,特别是水温在20—33℃时,极易发生流行。当水中溶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中总氮、有机氯、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较弱,病毒量多时易发病。水温在12—30℃时也有病害发生。二、症状草鱼出血病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色,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看到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头顶部、口腔、上下颌、眼眶周围、鳃盖、鳃和鳍条基部都有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掉病鱼皮肤,可以看见肌肉呈点状或环状出血、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鳃常出现"白鳃";肠壁充血,但还有韧性,肠管里没有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肝、胆囊、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个别情况,胆囊和鳔呈紫红色,在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经常变淡n但并不是每条鱼的症状都相同,病轻的,出血程度比较轻,有的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有的以肠出血为主,有的以肌肉出血为主,个别的也有全身各器官、组织都出血或较多器官组织出血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早春温度低,鱼种和成鱼易患白云病.病鱼体表多呈灰白色和淡青色.病原体吸收鱼体营养,分泌毒素.在头部、鳍条及体表形成一层白色米汤状浆膜,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晚冬和早春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菌寄生在鱼体伤处的皮肤内,还可寄生在受伤的鳃丝上.患了白云病的鱼类体质瘦弱,见人后反应迟钝或无反应.病鱼严重时,肠道壁微血管充血,鳞片脱落,肌肉腐烂,成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鱼种放养前,应清除鱼池内的腐烂杂物.同时用生石灰消毒,每25m2的网箱,每天用2kg生石灰水泼洒2次,可杀死菌丝和孢子,减少病原体.②引进鱼种时,严把消毒关,严禁引进携带病菌的鱼种.③在拉网操作时应小心,尽可能减少鱼体损伤.④病鱼可用一万五千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水溶液浸洗2~10分钟.⑤每天投喂500~800单位的粗制金霉素饲料3g,3~4天为一个疗程.⑥每日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水合剂浸洗病鱼5~10分钟,连续2次为1个疗程.浸洗硫酸铜水溶液浓度为25mg/kg,硫酸亚铁水溶液10mg/kg,并结合投喂氯霉素药饵.  相似文献   

15.
热带鱼越冬死鱼的共同表现为鱼体吻部、头部明显充血;有的鱼下颌部、颊部及背鳍、胸鳍基部也充血;头部鳞片容易脱落;在吻部、头顶部出现溃疡.病鱼游动缓慢,离群独游,食欲减退,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6.
冬季水温低,鱼类活动弱,摄食少,鱼病的防治易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冬季鱼病虽不象夏秋季那样频繁。但若不加以防治,也会造成很大损失,对高密度的鱼种越冬池的危害更严重。现将冬季经常出现的、危害性较大的几种鱼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1.水霉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鱼类刚进入越冬池的一段时间内,因并塘时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水霉菌入侵所致。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分泌毒素,破坏鱼体组织,使病鱼烦燥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以至瘦弱而死。此病可危害各种养殖鱼类和鱼卵。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2)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3)鱼类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或  相似文献   

17.
一、症状及诊断 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鱼体被小瓜虫大量寄生时,病鱼的鳍和皮肤上出现一个个的白点及大量粘液,所以又叫白点病.  相似文献   

18.
早春主要的鱼病有:(1)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造成鱼体鳞片脱落等机械损伤,为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打开了通道,引起鱼病发生,有水霉病、坚鳞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和打印病等.(2)早春鱼种经过几个月的越冬,体质较差,大量寄生虫容易以主动或被动形式侵袭鱼体,侵入鱼鳃引起发炎.引起鳃丝腐烂的有隐鞭虫、口丝虫病、单孢子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等.(3)侵入鱼体表和体内寄生引起鱼体消瘦直至造成死亡的有锚头鳋病、鱼虱病等.  相似文献   

19.
秋季是向水库大量投放鲢、草、青、鳙等鱼种的黄金季节。但不少养鱼户发现,往往在投放鱼种后2~7天内,会在库面发现游动的病鱼和死鱼,这些病鱼皮肤失去光泽,体表粘液增多,严重者引起麻痹僵直、死亡。鱼种从鱼种塘装运到库边,就直接投放到水库。由于水温差距大,即使在放养时肉眼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发病症状患病鲢鱼鱼种腹部膨大,用手轻压病鱼腹部有坚硬实体的感觉(患水肿病鱼体则有柔软感);鱼体明显消瘦,腹部更为膨大而腹肌极薄,用力挤压,裂头蚴可从胸鳍基部钻出体外;病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